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教育、健康、卫生、体育、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新颖性的128个关键词,对其时代背景、基本内涵、现实意义等进行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解读解析新时代新思想、党的政治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战略部署等,有助于党员干部充分学习并掌握当前的理论热点、形势与政策,了解当前的时事焦点,认清国内外形势,准确理解和把握党在现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可做为党员干部工作、学习的案头书。
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后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宣布了更具体的目标:到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 年下降6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 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 年增加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 亿千瓦以上。
碳达峰是指经济体内生产生活活动因消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达到峰值,之后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平稳下降的过程。碳达峰包括以下要素:达峰路径、达峰时间点和目标值,以及达峰后的减排路径。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零排放”。简单的说,就是人为造成的排放源和吸收汇之间达到平衡,使得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提出以来,中国在多个场合表明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愿景目标的建议》,把“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作为“十四五” 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顶层设计指引二氧化碳减排是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和履行国际承诺的重要任务和前提。 2021 年7 月30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尽快出台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以信息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以平台应用作为生产工具, 以数据作为基本生产要素,其发展对地理、资源、环境依赖度更小, 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等工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针对“加快数字化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要求“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19 年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7%,显著高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而言都变得日益重要。在疫情之下,中国借助数字经济的创新,实现了在疫情下的逆势增长,云课堂、云看房、云娱乐都成为现实,这些领域的发展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达则兼济天下”,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帮助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助力全球经济的复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演愈烈,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正在成为世界发展新的引擎。相比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强化市场动力和产业支撑作用,而且有利于强化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间的纽带,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