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0.00     定价 ¥ 6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2684553
  • 作      者:
    忽培元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清代大量书画家和官员中,郑板桥为什么知名度如此之高?无疑这首先得益于他大量传世的精美书画作品。他的 “六分半书”独树一帜,成为书坛一绝。

论画,他的小写意水墨丹青以书法入画,写尽幽兰清韵,劲竹风骨及奇石神髓。在浩若烟海的清代书画中,挟风带露,脱颖而出。

他在人民中口碑很好,就像他笔下的兰竹,生根于泥土,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二十多年之后,仍然鲜活宜人,郁郁葱葱。

在封建社会为官,他能有“民贵理论”与“公仆意识”,实属难能可贵。

由于他的理论学说、艺术感召和潜心践行,吸引团结了一大批中青年画家,逐步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扬州八怪”创作群体和卓尔不群的独立画派。“扬州八怪”,以其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力,把清代日趋衰微的绘画,导引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开拓了清中晚期的创作繁荣局面。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 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现任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村》《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记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等

《群山》 《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已改编为《花开山乡》电视剧,正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热播。


展开
内容介绍

清代乾隆年间,在著名的扬州城,横空出世八个画家,他们一扫当时画坛的陈腐气息,作品追求个性,其山水、人物、花卉、虫鱼这些作品,都和前人有明显的不同,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就是 “扬州八怪”。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就是郑燮,字板桥。

三百年前,郑板桥以他特立独行、别具一格的字画和诗词名震画坛。即使三百年后的今天,他画的竹及其“难得糊涂”的为人理念,也几乎家喻户晓。本书全方位呈现郑板桥的精彩人生和他辉煌的书法、绘画艺术极其为民请命,心系百姓的为官理念。


展开
精彩书摘

 

 

“呜呼哀哉!聪明难,糊涂尤其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不知缘何,他老人家近来总是禁不住念叨这句自己也不记得书写过几多遍,而市井俗人往往又会误解谬读的所谓奇言怪语。

人生实在是变幻无常。乖巧的时光也像在与人作对。当你感觉畅快,它即如白驹过隙,而重病缠身之时,它却又成了一头懒驴,从早到晚磨磨蹭蹭。

这天,艰难挨到黄昏时分,被“渴疾”折磨得骨瘦如柴的郑板桥仰卧病榻,感到浑身没有一点儿力气。

时值乾隆三十年隆冬岁末,即一七六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夕阳即将沉落,兴化城显出慵懒无奈的疲惫。

苏中平原上号称九湖十八河的纵横水网之间,呆滞的青砖城墙木然地矗立。古老的兴化城,四面水关紧闭,西城门楼子上往日喧哗飞舞的暮鸦,也都静静沉落在屋脊上面,俯视笼着沉沉炊烟的灰色瓦顶。

空旷的青黄天空中没有了一丝儿的风。城内东西大街,范公署两侧南北向的武定街与文定街上,大小店铺都已早早地打烊关门。街面上行人很少。寒风萧瑟中,几条野狗夹着尾巴匆匆穿街而过。四牌楼边八字桥下东西市河的流水,清幽得令人窒息。整个古城都好像得了痨病,悄然地喘息着、隐忍着,等待什么不祥事情的降临。

“听说郑板桥老夫子病得不轻。”

“唉,一代丹青圣手,名士清官,难道这就……”

“体察民间痛痒,得志加泽于民。”

“是呀,老人家这一辈子可是不易!”

“可不是嘛,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听说他那堂弟郑墨倒是仁义,执意把自己的儿子郑田过继给他老人家顶门立户……”“有老人家的官品、人品、画品与名望就足以为郑家顶门立户!”“这倒也是。东门外的郑家老宅,还有他现如今借住的西边‘拥绿园’,势必都又要成为咱兴化地面儿上的文脉宝地,老人家是千古不朽的文曲星下凡!”“可不,板桥老先生堪称是咱兴化人的骄傲!”东门外街市的茶馆中,几位胡须灰白的老茶客聚在一起轻声议论着。年少者也不再喧哗,静静倾听。大家的心情都显得沉重。

 

 

往日高朋雅集、热闹异常的“拥绿园”,此刻寂静若死水一潭。池塘中枯黄的残荷孑立于清白薄冰之上,孤立蓬端的翠鸟发出冷冷的叫声,更显出孤独的凄然。

卧室里西向的窗户上面,正悄然透进一抹惨淡晚霞。霞辉幽幽地映照着卧榻上的老人。他那消瘦清癯的面容隐约有些活气儿泛出,茫然的目光也显得有了神采。

此刻,板桥老人正呆呆瞅着自己那一双枯瘦的手,已是多日未曾捏笔抚纸。霞辉里,长长的指甲泛着竹子般的亮光,骨节更如竹竿节儿似的凸起,只是同窗户上透进的灵动竹影相比,呆滞僵硬了许多。

竹子与望竹者,一窗之隔,恰巧形成境与人的一种呼应。一辈子迷竹恋竹的丹青高手突然意识到,自己周身的骨节都像是在焦渴苦痛中慢慢地变坚发硬,整个的生命也仿佛正在悄然化作一株经霜老去的竹子……东门外郑家老屋院内那几丛比自己年岁还要长久的竹子,堂屋中那张木床和总是躺在床上生病的生身母亲。母亲的面容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他感觉自己这就要归去到母亲的身边,那是另一个世界,另一重天地。祖父、父亲、阿叔,还有费妈和继母、亡妻、不幸夭折的儿子……他们都在那边等着自己……近来每日的黄昏,幽雅的“拥绿园”总是如此寂静。自从他一病不起,那些络绎不绝的买画索字者久已没了踪影,连那些吆喝捧场凑热闹的闲人也是渐次地销声匿迹。而至交好友们则是病的病走的走……唉,园子里真是安静,鸦雀无声的寂静。可这并不是他平日期盼的那种祥和平顺的清静,而是令人不安的死寂。重病中人原本就格外的敏感脆弱,脑子里会时时翻江倒海、浮想联翩。难道这借居之所果真将要成为自己生命的终结之地?

 

 

园子的主人李鱓仁兄已是故去六年。瘫卧病榻的金农老兄也于去年撒手而别……唯板桥独自痴迷地守在这里,艰难地咀嚼着那日趋远去的友情与欢乐的余韵。他还记得五年前为李鱓的《花卉册》题跋的情景,心中复涌起一阵焦虑惆怅。口渴难耐。他的目光落在墙上悬着的那把古琴。心爱之物随他大半生漂泊。每每心绪烦乱或是焦渴难耐,他总要弹上一曲,顿觉神清气爽。眼下,他是实在没有力气再弹。他为古琴起的名字也很有趣,曰“寒泉漱石”。琴背面龙池上铭刻的四句诗也都是他亲手书写:“声非郑卫,音杳筝琶。悠然太古,吟啸烟霞。”落款“板桥”,款下还有一方“郑燮之印”。这是郑家祖传的一件宝物。明代琴师杨继盛所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文字能为古琴增色,只是想到了最爱听他抚琴的知音李鱓。

这位兴化乡贤年长郑燮七八岁,却是终生不离不弃的至交。李兄少年得志,也照例是“才雄颇为世所忌”。二十五岁即高中举人,三年后又以画品入宫供奉朝廷,可谓一帆风顺、少年得志。可惜旋即就被排挤出局,虽有幸检选至山东滕县,终也因自恃清高,不屑于摧眉折腰,多逆小人且忤大吏,到头来还是遭到罢官还乡的厄运……

“呜呼哀哉,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郑板桥含糊地念叨,声音却细小得连自己都听不清楚。窗户上最后一抹亮光不知何时消失,屋里顿时漆黑一团。他索性闭上双目,眼前却还晃动李鱓仰天大笑的姿容。随即也分辨出了他周围的那几个人影,分明有矮胖敦实的金农、孤傲冷峻的高翔、瘦骨嶙峋双目失明的汪士慎、穷老无依却依然不肯随人俯仰的李方膺……

瞧这几位,一个个破衣烂衫……难道进了阴曹地府也还有贫贱富贵之别、孤傲趋炎之分?纷繁的人世之外,那性情开朗火烈的故人李鱓明明正在不远处急切地向自己招手呼唤,只是听不出音声。


展开
目录

序 歌 曲终

第一章 冬萌

第二章 春润

第三章 夏酝

第四章 秋酿

第五章 科考

第六章 沉浮

第七章 官声

第八章 梦醒

附录一 郑板桥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