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8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1152609
  • 作      者:
    齐东方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穿越古今,实地探寻。一线考古专家引领读者神游丝绸之路,还原鲜活的历史。

二、欣赏异域风味的精美器物,感受壮美的丝路传奇,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分享鲜为人知的考古生活。

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特种纸护封+裸背装,值得收藏。

 


展开
作者简介

齐东方,1956年出生于辽宁昌图。1982年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1992年获博士学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出版独立撰写、主编并参加撰写的学术专著《唐代金银器研究》等十九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主要包括墓葬制度研究、金银器研究、马具研究、玻璃器研究、丝绸之路研究、唐代陶俑研究和吐谷浑余部历史的研究。另有文化普及类文章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丝绸之路,是商业贸易之路,也是东西对话之路,是友好往来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本书作者从西安、碎叶、撒马尔罕、布哈拉、伊斯坦布尔,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感受古代文明现场;并通过自己考古生涯中值得铭记的经历, 比如青海都兰吐蕃大墓的发掘,对海底沉船“黑石号”的探密等等,看考古现场,读出土文物,亲眼见证遥远的历史,亲手探索未知的文明。本书有大量考古现场照片及精美文物照片,是不可多得的考古视觉盛宴。


展开
精彩书摘

“黑石号”的发现过程

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一个理想的中转站和重要的补给点。1998年,爪哇勿里洞岛海域发现“黑石号”沉船,打捞出大量属于9世纪早中期的中国文物。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水下考古发现,沉船上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中国器物聚集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特别的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是,过去主要是根据文献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而这一大批鲜活的文物,大大改变了人们对海上贸易的认识。

发现“黑石号”沉船的是一位名为提尔曼·华特方的德国工程师。他在德国公司工作时和印度尼西亚的雇员闲谈,听说在其家乡印度尼西亚小岛的沙滩上经常被海浪冲上来一些瓷片和瓷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就借着休假的机会到了印度尼西亚,果然印证了雇员所说。回去之后,德国工程师变卖所有家当成立公司,赶赴印尼海域进行水下打捞。第二年就找到一个不太重要的明代沉船,紧接着就发现了唐代沉船“黑石号”。

这位德国工程师不大懂中国文物,但感觉这些东西很贵重,先到中国兜售,开价很高,要求必须整船收购,不能挑选。几经周折,后来被新加坡购买。新加坡请了美国国家地理拍摄了纪录片《宝船之谜》,并策划了相关展览。所以到目前为止,关于“黑石号”比较正式的学术刊物,只有那次展览的图录,但足以震惊整个学术界。

遗憾的是,“黑石号”这种沉船的发现,基本上都属于寻宝人。水下考古需要大量的资金,还要有打捞船等特殊装备,并培训掌握潜水技能的考古学者,工作难度很大。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水下考古不再是望洋兴叹,作为新的学术领域,它打开了现代学术的新视野,而且如同古代航船突破了欧亚地理界限一样,“黑石号”同时吸引着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目光。

“黑石号”沉船里共有六万多件物品,堆得像货架一样,非常令人惊奇。其中最多的是湖南的长沙窑瓷器,有五万多件,超过了以往中国本土窑址、墓葬出土同类完整器物的总和。另外还有邢窑、越窑、巩县窑的产品,二十九件金银器皿,四十多面铜镜,保存情况都非常好。

新加坡没有太多研究中国考古学的人,他们购得这艘乘船后,曾邀请一些学者前去考察,还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会,邀请各国专家看整理出来的器物。我有幸三次前往,现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批宝物的真实面目和学术价值。


“江心镜”的启示

“黑石号”里铜镜很多,有几件值得特别关注。这面“江心镜”,品相不好,而且中间断裂,但在我看来,它是沉船铜镜中最重要的发现。铜镜上面有字,非常清楚:“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这二十几个字的信息量很大。

历史文献里曾提到过“江心镜”:

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或言,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唐国史补》卷下)

扬州每年贡端午日江心所铸镜。(《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上》)

唐人认为,铜镜经过反复冶炼、熔铸后,会愈炼愈精、愈清,称之为“百炼镜”。这种“百炼镜”产于扬州,在扬子江中制造,也叫“江心镜”,供给宫廷使用。

过去有个现象令人难解,就是唐代的镜子在各处馆藏得特别多,但从未见刊布和展示的“江心镜”,在以往考古发掘中也从未见过。“黑石号”里“江心镜”的发现,是其首次展示在人们面前。

这面“江心镜”的纹样也很罕见,背面是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旁边是八卦文。纹样特别,是否暗示着用途也特别呢?铜镜能反射光线,映出物象,基本用途是映面照形。但古人还相信镜子具有预示凶吉、避邪免灾等神奇的功能。《太平广记》卷二三一载,扬州进奉的水心镜(即江心镜),在长安存于内库,后来天宝年间有大旱,这面铜镜在天宝七载(748)被道士叶法善寻出,用作道家祈雨的法事活动。

铜镜可以照妖,因此广泛用于各种祭祀活动中。有的墓葬的墓顶上镶嵌铜镜,为辟邪之用。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开成四年(839)五月二日……“日没之时,于舶上祭天神地祇,亦官私绢,绞缬、镜等奉上于船上住吉大神”。其中特别提到了船要出海时,在祭祀活动里就要用到铜镜。另外,古人造船时船头会放一面铜镜。“黑石号”一共出水了四十多面铜镜,品相都不一样,所以当时存放的位置肯定不一样,或许江心镜就不是一般的商品。很可惜,“黑石号”也不算是真正的水下考古,当时看到好东西就往上捞,无法像考古那样,每一个东西出土都标上号,记录每件器物在船上的位置。

德国人、新加坡人当时没把这个品相不好的铜镜当回事。了解了上述情况后,这面铜镜成了沉船出水文物中的重要发现。


展开
目录

序(赵丰)

第一讲  波斯艺术与中国

第二讲  乌兹别克斯坦的千年之梦

第三讲  吉尔吉斯斯坦考察记——从李贤、李静训到李白

第四讲  昆仑河源考察记

第五讲  吐蕃大墓发掘记

第六讲  “黑石号”沉船

第七讲  走向盛唐

第八讲  外来文物与中国文化

第九讲  揭开面纱却更加神秘的虞弘墓

第十讲  “胡人佣”与丝绸之路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