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进象牙塔里的日常生活世界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清华汇智文库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2472049
  • 作      者:
    敬坤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1.合理定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概念,全面描述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范畴。2.尝试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进行了整体性、学理性的研究。3.按照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轨迹,首次梳理并选择出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多元载体,实现高校育人资源的综合利用。4.尝试弥补大学生日常管理实证性研究的空白。
展开
作者简介
  敬坤,辽宁本溪人,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浙江衢州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人类生存的背景世界已经受到了普遍关注,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却是个例外。长期以来,在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中,我们一直对日常生活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的本源地位视而不见,这一问题影响深远,不容忽视。日常生活本身具备天然的教育作用,对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就是希望将这种育人的功能开发拓展、综合利用。本书尝试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本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角色定位”以及“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的管理工作能否以及怎样发挥适当的育人功效”这三个问题作出回应。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一、研究意义及选题背景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研究有助于发挥“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效性,实现管理服务育人的本源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立德树人”,不仅是对学生教育培养,把德育作为出发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正人先正己,树人先立德,立德即成为树人的立足点。因此,不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立德都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将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逻辑起点界定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重视校园生活的日常性回归,改变高等学校一切以“学习”为衡量指标的理念,注重校园日常道德教育,将其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管理渠道,在内容上实现由忽视向重视校园日常生活的转变,管理的重心由课堂学习向日常课余生活转变。
  (2)科学界定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切实完成“三育人”的有效衔接,盘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研究中的成败得失。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这为我们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这一文件从2004年到2014年,刚好颁布10年,这10年间,大学生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了弄清楚这些实践中变化的现状,是否依然存在管理与教育之间相脱轨的问题、出现了哪些有效的管理育人的办法、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可以作为高等教育的有力支撑,从而共同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全方位需要。
  (3)观照日常生活中的大学生群体,就是在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日常生活中的多面性更充分反映人的本质、释放人的天性,更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健全生活人格,如大学生闲暇时间的闲暇教育也在本研究之列,日常管理中的闲暇管理也是内容之一。日常管理生活化研究,可以丰富并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探寻大学生日常管理生活化的哲学意义,形成一种更突出人性的管理模式,让管理更接近人的本质,更能满足真实人性的需求。
  (4)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载体中独立出来,作为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加以看待,重新界定其自身的内涵外延,以及其独特的发展活动和变化规律。有助于改变我国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刚性及政治性因素长期存在并已根深蒂固的状况,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管理载体的优化,并对完善管理学理论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拓展研究做出探索,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交叉领域做出自己独特的探索。
  (5)完成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宏观理论,尤其是核心概念、基础理论、整体框架与政策的研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生日常管理目前面临的尴尬境地,追根溯源都与其基础理论研究和若干元理论、元概念未能得到准确定位有关。因而本书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将大学生日常管理存在的价值、功能、逻辑起点以及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界定,这有助于结束当前大学生日常管理研究的混沌和混淆的局面。这些理论上的整合和梳理,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明晰的研究维度和较为精准的逻辑起点,成为整体性的研究参考,使大学生日常管理研究向科学化和学科化的方向发展。
  2.现实意义
  (1)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改变原来的高校日常管理远离日常生活轨迹,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的失衡状况,并从教育观念的根本上对其加以重视,这样能更充分合理地配置现有的大学教育管理各项资源,实现按职能科学分配资源而不是按个人喜好和经验来决定。这样才能满足目前在年龄结构、心理素质、家庭背景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的当代教育管理对象的现实需求。大学生日常生活应是一种以“教育”为核心内涵的、高尚、丰富、有意义、被尊重的生活。要引导大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生活、经济消费生活、社会交往生活;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引导其在校园日常生活实践中获得感知、体验、体认;要加强对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的引导,引导他们摒弃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理想与追求,确立具有自主意识、锐意进取的生活态度,促进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引导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改善生活环境,让大学生在这种更好的生活世界中得以更好地建构和生成,人性的可能性得以充分展现。这些都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回归大学生生活实际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如今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军已经是“95”后,他们更敏感于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导致管理工作状况百出。同时由于招生制度的调整、高等教育的改革,为现代的大学生日常管理赋予了很多新增内容,如何将这些变化和需求添加进日常管理的话语体系并发出声音,是目前全面研究日常生活管理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2)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理念科学化、内容条理化、方法现代化、载体丰满化、评价合理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进行一种回归性的本源探究,拨开层层面纱,使其呈现出原有真实面目。追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基本教育属性,厘清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基本管理特性和模式,整合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属性,撇清认知偏见和思维定式,从整体上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理论和实践的建构结合。本研究尝试在扩充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基本内容上有所建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管理载体的优化,如为解决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队伍出现的“瓶颈”,提供管理主体维度以及管理功能维度的完善措施和方法;同时可以正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在日常管理中直面这些问题,解决如学习危机、生活危机、心理危机、人际危机、感情危机、就业前景危机和不可预见危机。这都是需要在日常生活管理当中给予观照和思考的,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危机预警机制。
  (3)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制度化。以大学生日常管理为突破口,引起学界对于大学精神与大学管理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更大关注,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实践,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要考虑大学的定位和高等教育的价值诉求,同大学精神共存共生,基于这种内在发展动力与存在价值和理由,可以激起更多的研究兴趣,期待从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上为大学生日常管理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以日常管理的改革来推进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同时在微观制度领域实现大学生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探索,不能因为日常工作的琐碎性和细节性,就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可以随意处置,用临时的、口头的通知、意见、办法来指导其日常工作的开展。我们需要建立规范的法律法规来实现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4)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系统化、立体化。以往的研究,大多都是在日常生活管理当中找个切入点,将很多不甚相关的内容论述开来,通俗地讲就是“日常管理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这种研究往往将大学生日常管理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附属途径和周边载体、次要工具来对待,具有很强的情境依附性,而并没有对日常管理这一事物现象进行独立的无依附的探究,因而无独立性和系统性。笔者将大学生日常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现象开展客观研究,尝试以大学生日常管理如何实现亲民化、人性化、个性化为突破口和有效载体,改变其从前冷漠、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等面貌。原有的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出现的,管理意义上的内涵和外延并未得到发挥,本研究希望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整体性上有所突破。大学生日常管理不仅是一种工具性的管理、细节管理,更是一种知识管理,这更要突出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取向。
  (二)选题背景
  1.宏观背景
  列斐伏尔说:“在现代世界里,日常生活已经不再是有着潜在主体性的丰富‘主体’;它已经成为社会组织中一个‘客体’。”
  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5.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坚持日常管理的话语和模式创新,做到既能回归日常生活,又不被庸常的日常生活所俘获和沉沦。重视日常生活的“客体”作用,投射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实践当中,必然要求我们以日常生活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育人的逻辑起点,重新设计目标和功能,重塑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容体系,合理定位其在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管理学中的身份认同,并思考如何运用日常生活管理反映大学人文精神,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目标。
  2.中观背景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调整,应将日常管理本身也理解为一种教育。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并非是简单地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承担起全面的生活化教育的责任,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主阵地。现有的研究不利于指导日常管理实践工作的展开。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实践中人们都意识到了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具体操作时却又发现很多工作的展开都无凭无据,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按照经验判断,这充分地暴露了大学生日常管理理论研究的短板。众所周知,对核心概念含义的解读是理论建构和逻辑论证的必要前提和逻辑起点。因此,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研究也必须建立在对这一概念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日常管理从其属性上看,其产生之初就是个跨学科的产物。其在管理学和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交叉影响下成长,但是,由于传统的理解和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这些学科中对日常管理最具有话语权,影响也最为深刻。这使得后续研究出现了较为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者认为只要能将日常管理同管理学或是高等教育学的技术手段方法相结合,便是极大的创新了。而实际上,这类研究应当是对大学生日常管理本源的一种回归性探究,并没有推动其真正向前发展。当然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术界对日常管理的理念认识的一种深刻和合理化,主要动力还是来源于实践的强烈需要。我国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经历了从不完善到成熟、从定位模糊到职责明确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形成了融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于学生的行业。
  3.微观背景
  关注校园人际关系的畸形现象。大学校园治安案件频发,仅2013年就先后出现了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刺死室友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男尸案,这一系列的事件引起公众对校园人际关系的巨大关注,同时也伴随着对高等教育的讨论和批判。校园人际生态环境恶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寝室关系冷漠复杂、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美誉度降低等现象,使公众发出了“大学生怎么了”的惊呼。这些奇怪的变化还伴随着网络等及时通信工具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更为校园人际关系的变化与畸形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前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微观背景。除了个人偶发性的因素之外,不言而喻,这些事件都对当下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并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将研究的视野投射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点滴中去,看看他们在学习之余的大量闲暇时间内是如何度过的,以此来探寻这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管理原因。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和育人主体存在的认知困惑和障碍,以及日益增多的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工作事宜,让管理者目不暇接、分身乏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内容将与日俱增,管理的难度也会逐步增大。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形,原有的经验式、人格式、强制式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能力的逐渐弱化和管理程式的不接地气,引起大学生的不解和反抗,对现有校园日常生活不丰富、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状态,大学生则采取特定的方式发泄不满和牢骚,造成了相当程度上的师生关系紧张。大学生生活重心的转移、生活模式的自由化选择、日常秩序的个性化安排、集体主义价值观向个体化价值观的转移等现象,更需要有个性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功能的存在,并对症解决,这些都要求学界给予合理的理论指引和方法指导。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1.研究的基本情况
  (1)基本内容。
  纵观我国学者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研究,表现出数量总体不多却日益增长的态势。以“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为题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进行检索,截至2014年6月,共计有155篇、硕士学位论文26篇,并未见以此为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
  以此为主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为数也较少,并且大多是在研究其他相关的问题领域如生活教育、生活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管理作为环境渗透育人的影响要素来研究)以及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具体工作研究中有所涉猎。而在大学生日常管理领域展开的日常生活管理研究,拘泥于大学生日常管理的边界限制,对其概念的理解相对狭隘,其育人功能的延展范围也就十分有限。
  虽然研究的篇数较少,但研究的历史较长,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之前的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比较零散,数目较少,每年在2篇以下,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研究。这一时期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研究主要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研究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特点和特色。苏朝善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辩证思考——记二系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特色》(1994年),就具体工作的吉林电子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概括总结,并提出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三项基本要求。这可以看作国内最早的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实践研究。第二,学者们带着强烈的时代意识,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开展的迫切性和改变的必然性。如向遵湘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探讨》(1995年)一文中就指出:“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种不适应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分离。”
  向遵湘.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探讨\[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院学报,1995(S1):1-3.“日常思想教育要发挥其差础性的功能,一定要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向遵湘.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探讨\[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院学报,1995(S1):1-3.这应该是探讨大学生日常管理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开山之作。另外,高文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日常管理》(1998年)一文中倡导,面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在向深层发展新的形势,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应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并提出两点完善建议:①面向市场经济,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②面向市场经济,建立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每年的研究篇数有所增加,但总数仍然未能突破两位数。具体而言,这10年的研究建树颇多,为后续的研究高潮的到来做了很好的铺垫。这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策略研究上,从具体的刚性方法上升为艺术,如王时龙、沙雷在《如何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2000年)一文中提出,要正确把握日常管理中的严与宽的“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使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与学生沟通,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默契的配合”
  王时龙,沙雷.如何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J\].丹东纺专学报,2000(S1):105-106.等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朱兰芝、赵强在《谈大学生日常管理》(2005年)一文中,则是分析归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及不同特点,在明确学生管理主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加强学生纪律管理和学生几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婷婷、刘慧卿《浅读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艺术》(2010年)一文指出:“真正上档次的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应该充满管理的艺术和智慧。”
  高婷婷,刘慧卿.浅读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艺术\[J\].世纪桥,2010(13):85-86.李晓蕾、张恬在《浅谈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求同存异”》(2010年)一文中也对日常管理的艺术进行了原则性的归纳。第二,此阶段的研究明确提出了以辅导员为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主体和骨干力量的认知,并针对这一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开展工作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如闫向东《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2002年)一文提出,“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只有有了清晰的角色观念,才能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才能在工作中真正遵循辅导员的工作原则,履行辅导员的职责,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如上观点首次较为全面地概述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身份语境。徐晓霞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及素质要求》(2005年)一文中对辅导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具体应该掌握的工作方法做了深入阐述,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使日常管理工作更有效果,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能做到知行相统一、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人才。同类的文章还有秦良斌《论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做法》(2007年)等。
  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这一阶段是真正研究高潮,近3年年均发表文章的篇数均突破20篇,研究的视野、维度和方法等均有所创新,反映出学者们极大的研究热情和多元化的研究视野。具体研究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创新性做了一系列探索,并十分重视日常管理的实效性。代表文章有武月明《浅议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与途径》(2011年);陈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常管理的实效性探究》;苏久青《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关于思政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思考》(2011年)一文,则是跳出原有研究的束缚,将日常管理的主体多元化;郑建锋《解析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等文章从具体的管理实践的经验中抽取获得管理实效的真知灼见;张艳在《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日常创新管理》(2011年)一文中提出要改变以往不适应现有大学生的管理模式,要在日常管理中有所创新,让大学生在新的模式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袁云岗在《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浅析》(2012年)一文中提出,需要从学生自我管理入手,建立长效机制,利用现代化技术等手段创新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发挥思想上的导向作用,并充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周宏波《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几点思考》(2014年)一文,则在分析日常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基础上,侧重从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创新管理途径,构建大学生日常管理网络新阵地和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理论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同类文章还有岳磊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的创新》(2012年)。第二,从整体上审视了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价值定位和理念定位。如左超《论“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运用》(2014年)指出:“辅导员应该在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始终坚持把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和管理制度,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做出自己的努力。”
  左超.论“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运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60-161.首次明确将日常管理的理念高度提升到“立德树人”的制度层面。高博在《论大学生日常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体现》(2012年)一文中,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日常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对策。谢庆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探讨》(2012年)等文章也体现了这方面研究的趋势。第三,对大学生日常管理较大力度地开展了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李云龙《博弈论视角下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新思考》、《非认知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关联分析》(2012年)、张庆华《马克思交往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日常管理探析》(2012年)、《儒家“礼”文化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及人格塑造关系探析》(2012年)、柯思璇《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常见问题中的探索应用》(2012年);陶芳蕊、刘洋、马爽《无意识教育渗透下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思考》(2012年);朱文琰、张光勤《生态学知识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应用》(2013年)。这些研究的贡献让大学生日常管理变得丰满且具备极强的可塑性。第四,探讨现代传播媒介和新兴技术手段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孔玲玲等《浅谈即时通讯工具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作用》(2011年)、周杰《即时通讯软件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以QQ群为例》(2011年)都集中探讨了如何利用QQ的即时通信功能建立学生工作的综合服务平台,并列举了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于纪航《创新微时代环境下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微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与网络舆情干预中的应用》(2014年);徐秀云、王孝琴《物联网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周静《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对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推进作用》等均从各自的崭新视角对大学生日常管理添加了新鲜资源和内容。以上研究为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
  (2)基本特征。
  ①从研究视角上看,具备一定跨学科研究成果,如从生态学维度、博弈论维度、心理学维度、管理学维度、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维度、传统的儒家礼学维度等都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体现了比较深刻的对于完善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理论的积极思考。尤其在管理学科上普遍开始运用各种现代管理理论模型去检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各个环节,观照日常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如在日常管理中使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
  ②从研究内容上看,围绕如何开展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维度的研究较多,探讨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文章居首,较大数目的文献集中探讨日常管理的具体方法和细节管理的艺术,如宿舍文化培养、班级模式建设、管理实效性的发挥等;同时一些学者还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的多元新兴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及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如微信、微博、物联网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使用;还有学者结合社会转型期等新的时代背景,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理念创新进行了一定探索。整体上遵循了从实践问题出发开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再升华指导当下具体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
  ③从研究主体上看,大部分研究者的身份都是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生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最真实,因而研究的成果往往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最新的动向、最真实的写照、最亟待解决的困境。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意义及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与功能
第一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分析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概念界定和基本范畴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
第二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优化性
二、内容精细性
三、过程渗透性
四、全员参与性
五、对话平等性
第三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功能分析
一、求真育人功能
二、隐性育人功能
三、濡化中介功能
四、养成教育功能
第二章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现状
第一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历史成就
一、储备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思想资源
二、积累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宝贵经验
三、奠定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组织基础
四、培养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骨干力量
第二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理念模糊
二、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制度缺位
三、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方法陈旧
四、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载体粗放
五、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队伍落后
第三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环境的变迁因素
二、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客体的异化因素
三、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主体的自身因素
四、日常生活管理育人措施的缺陷因素
第三章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目标
第一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总体目标
一、传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二、创建和谐的高校道德社区
三、开发多元的生活育人资源
四、构建立体的管理育人模式
第二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具体目标
一、重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理性角色
二、丰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个性内涵
三、优化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
四、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五、塑造当代大学生公共关系形象
第四章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主体及特征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主体的界定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主体的类型
三、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主体的特征
第二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客体及特征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客体范畴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客体的特征
第五章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载体
第一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确定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选择依据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确定思路
第二节大学生个体自我提高活动的育人载体——图书馆管理
一、图书馆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二、图书馆载体管理育人的活动形式
第三节大学生个体自我修整活动的育人载体——公寓管理和食堂
管理
一、公寓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二、公寓载体管理育人的活动形式
三、食堂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四、食堂载体管理育人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大学生群体日常固定交往活动的育人载体——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二、班级载体管理育人的表现形式
第五节大学生群体日常流动交往活动的育人载体——社团管理
一、大学生社团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二、大学生社团载体管理育人的活动形式
第六节大学生日常虚拟空间交往活动的育人载体——网络管理
一、网络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二、网络载体管理育人的活动形式
第六章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方法
第一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综合方法
一、管理文化育人法
二、制度建设育人法
第二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具体方法
一、情感育人法
二、生活顾问法
三、自我管理培育法
四、熏陶教育法
五、叙事教育法
六、情境教育法
七、特殊事件法
第七章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评价
第一节评价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人性化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真实性原则
第二节评价内容
一、育人内容评价
二、育人主体评价
三、育人效果评价
四、客体参与评价
第三节评价过程
一、前馈性评价
二、阶段性评价
三、总结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