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采“上帝之死”的宣言,如何催生出后现代的碎片化社会?
★ 一部打破专业壁垒的智识全书,一场拒绝简化的思想盛宴
★ 从古典崩溃到二十一世纪,一百三十年间人类思想冒险家的探索之旅
★ 是灵性倒退,抑或重陷狂热,站在历史分歧点上的人类,何去何从?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在孤立无援的世界中探索与创造、失败和成功的迷人故事。
1882年,尼采宣布 "上帝已死",以此为标志,西方世界进入无神论时代,宗教信仰坍塌带来的震荡催生了从思想界到艺术文化各个领域的百花齐放。哲学家、诗人、剧作家、画家、心理学家、科学家……数以万计杰出的个体将他们的创造性精力投入到设计没有上帝的生活方式中,在终极价值坍塌的废墟上独自面对希望与失望,拒绝妥协,展现出人类的尊严和勇气。今天,他们的事迹第一次被完整讲述了出来。
作为当代z杰出的思想史学家之一,彼得•沃森以尼采在世纪之交引发的思想震荡为起爆点,考察这一震荡如何侵入精神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荣格、胡塞尔、易卜生到毕加索、鲍勃•迪伦,从心理学、现象学、神智学到印象派、波普艺术、爵士乐,从奥斯威辛、广岛、大清洗到伍德斯托克、“9•11”的点点滴滴连接起来,以优雅、精准的笔触挖掘出看似彼此无关的现象背后有章可循的脉络,绘制出一张从古典崩溃时代到光怪陆离的后现代的思想地图。
尽管无神论导向的绝非完满生活,但人类的灵魂却始终拒绝沉沦于黑暗之地。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z优秀的头脑对生存意义的追寻和富有启示的回答,汇成一个宏大的人生主题。无论对于想知道生命意义,抑或想要理解我们生存于其中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发现“虚无时代”都将是一次令人惊喜的心灵体验。
我们只需提那些以“P”打头的职业,如哲学家、诗人、剧作家、画家、心理学家,他们都试图思考在只有人类自身可以依靠时——不论依靠个人还是集体,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许多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马斯•艾略特、萨缪尔•贝克特,都表达过对于荒凉世界的恐惧。在他们看来,荒凉世界正是由于人们抛弃上帝观念才得以形成。或许正是由恐惧所唤起的优美乐章,令这些先知们捕捉到时代的幻念。不过《虚无时代》一书将把注意力集中于另外的主题上,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个更为大胆的主题——灵魂。灵魂拒绝在冰冷、黑暗的众神遗弃之地等待和沉沦,相反,它怀揣着自我信念、创造力、希望、智慧以及热情,使用自己开拓性的能量去探索生活的全新方式。用华兹华斯的话来说,灵魂“并不懊丧,反而找寻;找寻冥冥中的力量。”
一旦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没有上帝的状况中生活,如何在世俗社会中找寻意义,那么对问题答案的渴望就会成为一个宏大的人生主题。更大胆的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以及科学家已经触及到问题的答案,然而据我所知,在此之前这个问题却从未进入过主流叙事。我想表明当这项工作完成的时候,对此问题的回答呈现为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呈现为一系列原创但也存在部分重叠的观念。我确信这些内容会让读者感到有趣、受到激励,体会到共通感甚至得到慰藉。
—— 导论
英雄主义在于,为自己也为别人取得日常生活上的进步而付出的微小努力;这些行动很容易被理解为英雄主义。同时,一旦迈出了第一步,谁知道最终我们会被引向什么地方呢?他本人的生活就证明了这一点。但首先要做的仍然是迈出第一步。这是英雄主义的起点。
——第4章 天堂:并非处所,而是方向
一旦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出悲剧,同时也理解我们自身的局限,那么我们便接受了如下事实:“哪怕最短暂的瞬间可能也包含着某种神圣的东西,它在那个短暂的时间中能超越争斗和苦难”。
——第7章 我们脸颊上的天使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形式和层次各不相同,有些存在比另一些存在要好得多。他认为现代生活嘈杂、纷乱、迅速,导致生活“平淡无奇”,人们没有时间反思,也没有机会主动深思熟虑地做出决定。他认为科学主导的存在对世界进行着摆布和支配,而不是享受世界。这就是他所讲的那种“非本真”的生活。
相反,他认为我们应该追寻本真的生活。我们带着泰然的姿态,在面对世界不可逾越的丰富多彩时,接受我们自己的局限性。我们面向世界的立场,我们得到升华的存在意义,都要通过此时此刻在世的栖居才能获得。他所谓的“栖居”是指,与我们的周遭和邻居一起“安家”,现代城市生活没有特色的、迅速变化的本质,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存在。
——第11章 生活中的秘而不显与存在法则
作为人类的处境,荒谬和悲剧性并不能消解人的正直、高贵、勇气和努力。这是反抗世界的方式,也是在世存在、认识和玩味我们所处世界的方式。这里不存在任何托辞。
——第18章 行动的温暖
使用我们行动带来的后果,享受行动创造的温暖。冰冷漠然宇宙中存在的唯一一丝温暖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温暖。而这就是艺术作品,是被构造的生活,是令人愉悦的生活和行动的温暖。
——第18章 行动的温暖
精神分析家能期望做的全部事业是把“日常的不幸”替换成使人衰弱的神经症,使被文明生活苛求的牺牲变得更加容易忍受。但精神分析家拿不出治愈不公和不幸的解药,也无法满足在没有宗教的世界中,人们对意义、信仰和情感安全不断增长的需要。
——第23章 幸福的享受与局限
治疗文化把许多人都看成有缺陷的,脆弱的受害者,他们的唯一机会在于恢复他们某些“失落”的能力,就好像他们都是半空的容器,其最大的愿望就是稍微装载得更多一些。由于他们永远无法彻底被“治愈”,所以他们永远无法进一步探索拓展自身的新途径。
——第23章 幸福的享受与局限
为世界命名意味着在更准确的细节上描绘它,所以我们现在相比过去对它知晓得更多,也可以期待未来又比现在知晓得更多,意味着我们总是知晓,不存在有待于发现的“既定议程”,不存在有待追求的特殊天命;意味着快乐在于世界细节的不可穷尽性,而正是此不可穷尽性激发了我们更多的欲望。
——第24章 细节中的信仰
本书可读性很强,范围极广……彼得•沃森写出了一本从各方面看都堪称鸿篇巨制的书,一本值得拿着铅笔仔细阅读的书。对于任何想知道生命意义的人——这几乎涵盖了12岁以后的所有人——来说,发现“虚无时代”都将是一次令人着迷的、拓展心灵的体验。
——《华盛顿邮报》
《虚无时代》是对上个世纪形成性思想的一个生动的引人入胜的合集,它显示了尼采的诊断是如何在文化生活的许多领域,包括政治光谱的一些令人惊讶的部分中引起反应的。
——《新政治家》
不可错过彼得•沃森所著的《虚无时代》,这本565页的书明快地讲述了上帝从西方文化中发生的位置变转与替代。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年度图书)
一个令人振奋的旅程,穿越了不同人的大脑……人类试图塑造一个无神但有序和可持续的世界。可以肯定,这是一本切中当下焦点的书,也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
——《波士顿环球报》
沃森对一个困难的主题进行了包罗万象的处理,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里,他的工作令人印象深刻,并且,最终证明是令人放心的。
——《书单》
本书的妙处在于沃森将秩序强加于思想的骚动中……即使是普通的读者也会发现很多让人欣喜和启迪的东西,因为他优雅地将从尼采、威廉•詹姆斯到鲍勃•迪伦、爵士乐的点点滴滴连接起来。
——《出版者周刊》
彼得•沃森对无神论者在创造我们的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后知后觉、预见性和洞察力,使《虚无时代》成为一本必读之作。读者将对我们生活的丰富世界有更深的体会。
——查尔斯•德-格鲁特(德-格鲁特基金会联合主席)
彼得•沃森的这本书实现了非凡的飞跃,评估了20世纪每一个重要的世俗哲学传统。一路走来,作为终极参考,他还为我们提供了那个世纪主要诗人、画家、音乐家和舞蹈家的直观方法和见解。也许此刻没有人有这样的冒险背景。无论是作为上个世纪思想家的指南,还是作为参考其艺术家的见解,《虚无时代》都是定位我们当下不可或缺的地图。"
——威廉-基斯特勒(诗人、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