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刘厚生戏剧评论选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4042990
  • 作      者:
    刘厚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厚生,有名的戏剧评论家、活动家。原籍江苏省镇江市。1921年1月生于北京,1931年移居上海。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自40年代起,陆续撰写了剧本、剧评、戏剧研究及散文等发表在各大报刊。
展开
内容介绍
  刘厚生,1921年生,著名戏剧评论家、活动家。现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曾获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特别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白玉兰特殊贡献奖、第十一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当代中国戏剧家丛书:刘厚生戏剧评论选集》是“当代中国戏剧家丛书”系列之一,内容包括如火如荼的抗战戏剧、中国戏曲近六十年的简略回顾、地方戏忧思录、论地方戏的地方性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戏剧家丛书:刘厚生戏剧评论选集》:
  中国话剧一百年来走着一条起伏不定、迂回发展的道路,有时兴旺繁荣,有时衰落不振。今天纪念话剧百年,我以为最重要的意义应该是探讨百年来兴衰成败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取得尽可能的共识,借以推动中国话剧今后的发展与提高。
  请允许我以自问自答的口语方式,从话剧运动角度说一些粗浅的意见。
  (一)为什么会引进中国没有的新剧(话剧)?
  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力量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一带发展很快,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为了适应需要,广泛学习新的文化知识,新的科学技能,企图以此改朝换代,振兴中华。这时正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中国有大量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看了日本“新派”剧的演出,引起了对新事物的巨大兴趣,于是组织了春柳社,在1907年先后演出了《茶花女》的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很快传到上海。上海的王钟声立刻起而效之,再次改编《黑奴吁天录》,以春阳社名义演出。中国话剧史家把春柳社的演出作为中国话剧的开始;欧阳予倩则认为春阳社的这一次演出应“作为话剧在中国的开场”;好在两者都是在1907年,可以并存。欧阳老前辈认为,这些“初期的演出,尽管不过是简单粗糙的东西,都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新的尝试一开始就是同当时人民所关心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结合着的,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个过程可以说明,话剧(当时称为新剧)的引进是时代的必然,是新文化吸收的必要。话剧因它的艺术感染力、思想的涵容力和宣传教育功能,使它在中国同西方开始文化交流中或早或晚必定会被引进的,而不早不晚恰巧在辛亥革命前夕引进,命定了中国话剧同中国政治斗争的紧密联系。
  (二)为什么新剧(早期话剧)那么快地兴盛又那么快地衰败?
  答:新剧于1907年传入上海,到1915年左右,不过七八年时间,发展之快令人惊异。新的剧团纷纷出现,这些团社不断分化改组,又不断去外地演出,把新剧影响扩大到全国几十个城市。许多团社已然职业化或半职业化,其中著名的有王钟声主持的春阳社、任天知主持的进化团、陆镜若主持的新剧同志会等。新剧在几年之间风起云涌,备受欢迎的原因,一方面是形式的新颖,再一方面是题材的扩大。不同于京剧的历史故事多为帝王将相,新剧剧目大都是新编和改编,其中最多的题材,可以用两个戏的名字来列举:一个是任天知的《共和万岁》,一个是陆镜若的《家庭恩怨记》;-个是揭露满清腐败、鼓吹革命,一个是描绘社会言情、儿女恩怨,这都是群众在传统戏曲中看不到的现代戏,当然耳目一新。新剧由于适应了时代的要求,自然就能风靡一时。
  ……
展开
目录
中国话剧史的十一个“为什么”——回顾话剧百年兴衰之路
发扬校园话剧的优良传统——纪念中国话剧百年
如火如荼的抗战戏剧
给上海剧人
话剧史上一位独特的功臣
话剧百年忆先贤
毋忘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者——纪念余上沅诞辰一百周年
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戏剧的贡献
戏曲
如何从社会角度探讨戏曲样式
剧种论略
中国戏曲近六十年的简略回顾
论地方戏的地方性
地方戏忧思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戏曲怎么办?
京剧艺术,一分为二
我们已经走了多远——20世纪京剧的简略回顾
为京剧折子戏呼吁
流派是一种历史现象
知识、知识分子和京剧
给研究生们的一封信
林幸慧《由申报戏曲广告看上海京剧发展(1872至1899)》序
试论梅兰芳演剧思想
梅兰芳表演艺术风格论
周信芳
麒派是演剧思想的流派
《京剧大师程砚秋》画册序
关于研究程派的几个问题
悼盖老
盖叫天的“艺术联合国”
简论文学在昆剧发展中的作用——祝贺首届昆剧节
昆剧情思
关于地方戏与昆腔
俞振飞演剧思想梳理
俞振飞和《俞振飞传》
人的建设与理论的建设——新越剧小论
关于四十年代上海越剧改革的几点认识
越剧性格·走向全国·全球化——越剧百年感言
袁雪芬和越剧
一代戏曲伟人袁雪芬
亚洲传统戏剧是亚洲人民的光荣——一个中国人的看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