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驱动中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62107
  • 作      者:
    (美)叶恩华(George S. Yip),(澳)布鲁斯·马科恩(Bruce McKern)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一,2016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头条刊登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提出分三步走战略目标:首先,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创新驱动中国》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动路线图和推荐读本。

  第二,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创新的8种模式,中国创新的4个驱动因素(4C:客户、文化、能力、资金),中国创新的3个阶段(从拷贝到追求适用,从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从追逐新资源到追逐新知识),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的促进创新要素。在创新理论方面有重要突破。

  第三,《创新驱动中国》深度采访了华为、小米、海尔、联想、阿里巴巴、鱼跃医疗、大疆无人机等57家中国创新型企业的高管,提供了国内全新的创新案例。

  第四,厉以宁、吴敬琏、迈克尔斯彭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学界精英推荐。

  第五,本书的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是中国创新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叶恩华(George S. Yip),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中国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市场营销和战略学教授、副院长。曾担任凯捷咨询公司副总裁及研究与创新部门总监,伊拉斯谟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院长,并曾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剑桥大学及伦敦商学院担任教授。所著书籍包括《战略转型:赢时思变》《全球客户管理》《亚洲优势》和《全球总战略》。叶恩华教授持有剑桥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哈佛大学MBA和博士学位。


  布鲁斯·马科恩(Bruce McKern),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际商务访问教授,中国创新研究中心前任联席主任。INSEAD商学院(2015年)、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中心(2015年)及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2016年)访问学者。马科恩教授从2011年开始在中国居住了三年,主要从事企业创新和战略教学,并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发表演讲。此前曾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斯隆硕士项目主任、卡耐基梅隆大学博世学院院长及国际商务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以及两所澳大利亚商学院的创始人兼院长。他曾撰写并参与编辑了8本著作,包括《跨国公司的自然资源开发》《公司全球网络管理》等。马科恩教授是悉尼大学化学工程荣誉学士以及哈佛大学国际商务学博士。


展开
内容介绍

  《创新驱动中国》创造性地提出:

  中国创新的8种模式;

  中国创新的3个阶段;

  中国创新的4大驱动力;

  中外企业创新的10大差异;

  中国创新的4大领导者。

  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它正迅速成为世界级的创新者。其巨大的迅速增长的经济体量,加上数量庞大且低成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一个强势的政府对于创新的积极推动,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为中国、为世界开展创新活动,这些企业包括中国公司,也包括跨国公司。中国的创新并不遵循西方模式。中国企业在关于创新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组织变革的根本目的,对产品和工艺创新等方面有着完全不同的路径。中国的企业不仅学会了如何创新,而且能够做到比他们的全球竞争对手更便宜,他们也学会了与他们的客户合作,建立创新的流程,并做得比他们的西方同行更快。从模仿到创新,迅速成为中国的下一个战略优势。

  在不久的将来,全球竞争的成败将取决于创新。这本书为创业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式创新的路线图和开展创新活动的行动指南,让创新成为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创新驱动中国》创造性地总结了中国创新的8种模式,并且深度采访了华为、小米、海尔、联想、阿里巴巴、鱼跃医疗、大疆无人机等57家中国创新型企业的高管,并提提了国内第一手的创新案例。


展开
精彩书评

  经济下行需要用创新来破解。所谓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方式的创新,也包括科技的创新。创新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只要我们在这个方向上走,坚定步伐,保持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重在质量,重在效率,重在新人的培养,经济就会逐步稳定。

  ——厉以宁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靠大量投资(包括廉价劳动力与资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现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我们无法继续用过去的模式,而新的增长方式的要点,就是主要靠“技术进步”或者“效率提高”驱动。这就需要创新驱动。

  ——吴敬琏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叶恩华教授和马科恩教授的新作让我们大开眼界。他们描述了中国企业创新的惊人增长。通过数百个案例,充分说明了中国随着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这些关于加入中国创新体系对未来几十年取得商业成功的重要性的案例令人信服。

  ——迈克尔·斯彭斯,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叶恩华教授和马科恩教授进行的这项关于中国创新的研究不仅全面而且具有深入的洞察。它促使商业领袖们认真思考如何能从中国持续增长的专业能力中获益。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迅速,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启示:中国市场不仅因为大而不容忽视,现在更为那些希望参与中国市场的企业保持未来竞争力提供了宝贵经验。

  ——布朗勋爵, L1能源执行董事长,BP前任CEO


  本书描述了中国成为全球领先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在制造经济和出口经济之后,下一阶段发展模式将更多依赖于国内消费和服务,并由强劲的创新驱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而本书正是所有对此全球竞争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感兴趣的管理者的必读之作。

  ——谢白曼(Feike  Sijbesma),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CEO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创新驱动力

本书概述 // 005

创新:中国提升全球竞争力的路径 // 013

中国的成功创新 // 015

中国创新的三个阶段 // 017

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 028

中国的创新促成要素 // 031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其表现 // 037

小结 // 052

第二章 中国企业的创新模式

众多创新模式 // 058

中国四大创新领导者 // 067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创新 // 098

小结// 100

第三章 中外企业的创新差异

更关注本土需求及客户 // 106

接受“差不多即可”的标准 // 110

倾向于渐进式创新而非根本性创新 // 114

愿意照顾特殊需求 // 117

大规模人力投入 // 119

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 121

分拆流程,速度更快 // 124

快速试错 // 126

受老板干预更多 // 130

与政府关系更密切 // 134

小结及建议 // 139

第四章 跨国公司在华创新行动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历程演变 // 147

公司应转向知识驱动型研发吗? // 161

公司应在何地开展知识驱动型研发? // 163

现有及新成立研发中心面临的挑战 // 165

知识驱动型研发合作伙伴 // 167

小结及建议 // 173

研究方法 // 176

第五章 跨国公司在华创新组织方式

组织模式 // 182

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 197

在华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促成因素 // 207

逆向制胜 // 224

逆向创新的组织要求 // 231

结语及建议 // 232

第六章 中国的开放式创新

中国开放式创新的方法 // 236

同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 // 237

巴斯夫在中国实施开放式创新的目的 // 243

飞利浦同中国机构的合作 // 247

同供应商和客户合作 // 253

在 中国同供应商和客户合作实施开放式创新的目的与障碍 // 255

在中国同客户与供应商一道创新的良好实践方法 // 256

华为同客户的合作 // 263

技术搜选 // 264

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 267

参与中国创新体系的战略 // 272

索尔维如何获得中国政府的支持? // 274

通用电气得到的政府资助 // 275

开放式平台创新:中国的创新未来 // 276

小结// 284

第七章 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与战略性建议

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 289

知识产权在中国的发展 // 292

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战略方针 // 294

信任中国的合作伙伴 // 307

小结和建议 // 309

第八章 世界向中国学习

客户:中国市场的独有特性 // 316

文化:中国的激烈竞争者 // 325

能力:向中国学习什么 // 331

学会在中国学习 // 350

机会来得正好 // 353

行动号召 // 355

关于作者 // 359

致 谢 // 363

注 释 // 369

参考文献 // 3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