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你自己 从自卑到强大的心灵密码》:
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是小孩子认识自己的重要方式。
小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比较低,无法独立认识自己,只有依靠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很容易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所谓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性别、长相、身高等外在体貌特征客观认识和评价,对自己的性格、能力、情绪等内在特点,以及对自己的专业、兴趣、理想等社会特点的客观认识和评价,等等。
人生当中第一个“别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评价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认识自我的起点是性别,如果一个人没有弄清自己的性别,他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会受到很大影响,以至于出现性别角色紊乱。所以,父母总是一遍遍地告诉刚刚能够交流的孩子:“你是个男孩子,不要哭,要坚强,不能穿裙子”、“你是个女孩子,不要像男孩子那样撒野,坐下时不要分开两腿”等。
别人的评价是不可靠的,因为谁能保证别人的说法是客观的呢?有些父母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太主观,把父母意识硬生生地强加到孩子身上。
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好多孩子都会出现不听话的情况,他们开始发现父母的说法并不全是对的,在跟父母的反复冲突中,每个人都会自然地出现自我反思的倾向。
自我反思,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不断深入的。人与其他万物最大的差别在于——能够自己认识自己。
刚刚出生的婴儿更像一个小动物,甚至不能把自己跟身外的世界分开,比如,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他会认为那是另一个人。
一个人自我反思能力的第一次觉醒是在三岁左右。此前的小孩子说话分不清人称,不知道“我是谁”,常常有用错人称的时候,最常用的句式是“宝宝想吃苹果”之类,甚至有的时候自己饿了却说成:“你饿了。”但三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非常明确地用“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次自我反思能力的觉醒,直接导致他第一次明确地反抗父母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上大街时,哪里有水往哪里走,总想挣脱父母,而且处处模仿大人的言行。因为学会了走路,活动范围开始扩大,能够自由行动,对于小孩子来说,最能体验自我价值感。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就是鼓励他的行动,让他在游玩的行动中,体验自我价值,也体验行动受阻的挫败感,从潜意识中评估自己的表现。
自我反思能力的第二次觉醒是在十三岁左右,其直接表现就是逆反心理。对任何事情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心理的自由,是一个人开始自我反思的典型特征。
这里讲一个中国式的小故事,可以对比两次反抗的特点:小强三岁了,爸爸对他说:“小强,去楼下杂货店给我买一瓶啤酒。”小强一定非常高兴去,小大人的感觉特别好。即使不想去,在爸爸的一再催促下,他也会去。
小强对爸爸的指令通常不会有任何反思。
小强十三岁了,爸爸对他说:“小强,去楼下杂货店给我买一瓶啤酒。”小强有点不高兴,不想去,心想:“爸爸为什么不去?是不是嫌外面太热?爸爸懒得动?没看见我正在玩游戏吗?……”这时的小强,会对爸爸的指令进行自我反思,开始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同样的问题,会跟爸爸有心理冲突。
三岁时的行为反抗和十三岁左右的心理反抗,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两个反抗期,没有顺利渡过的人都会出现问题,比如行为退缩、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等。
每个人都会经历两次冲突,但冲突的结果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跟父母彻底决裂。跟父母对着干,父母管教严厉,甚至打骂,互不妥协,最后两败俱伤,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走向反社会的道路,甚至犯罪。
二是觉得反抗没有用,屈从父母。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即便做得很成功,在别人的眼里很优秀,却没有什么自我价值感。乖孩子是最典型的代表,这种屈从付出的代价是:丧失自我。
在我的咨询中,遇到这样的人最多。
三是讲求策略,曲折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想尽一切办法,说服父母,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争取父母的支持,即使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也会讲条件,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愿加进去。
有的人一直被周围的人否定,认为自己就是那样无能,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人一直被别人赞美,如果有一天没有人赞美他,他就失去做事的动力,很容易形成自负心理。
能够自我反思的人,才能独立面对复杂的人、事。没有一个成功者是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的。
接下来的阅读,我们一起学习如何进行自我反思,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