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欧阳修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1084046
  • 作      者:
    王水照,崔铭著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王水照编著的《欧阳修传(新修订版)》以诗入传,细致入微地详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六十六年的传奇人生。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水照,男,浙江余姚人,1934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即进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出版有《苏轼传》、《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水照卷》、《王水照自选集》、《唐宋文学论集》、《宋代文学通论》(合著)、《苏轼研究》、《鳞爪文辑》等著作,编有《历代文话》、《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等。
  崔铭,女,湖南南县人,1964年生。198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合著)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欧阳修传(新修订版)》以诗入传,细致入微地详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六十六年的传奇人生。在他漫长而又短暂的六十六年中,纷争,是他人生乐章的主旋律:自我心灵的冲突,朝政斗争的纠葛,至爱亲朋的分合。《欧阳修传(新修订版)》可让读者为他坚定的信念和达观的情怀而感动不已。

展开
精彩书摘
  母亲就在离他大约一丈多远的地方,怀中抱着欧阳修那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妹妹。母亲三十上下,一身素净衣裳。在她端庄沉静的脸上,有种掩饰不住的忧伤。不过,每当她看着在沙滩上嬉戏的孩子,回应着他天真欢愉的话语时,眼神便显得格外柔和……
  说起来,这孩子的出生还颇有几分神异呢。四年前,病魔夺去她不满周岁的长子,她伤心欲绝,日夜悲泣,不能成眠。一天夜里,恍惚间见祥光耀眼,一位衣袂蹁跹的仙人驾着五彩的云霓降落在床前,将一个满身白色毫毛的男婴送到她的怀中。不久,她便怀孕了。让她无比吃惊的是,怀孕期间,她的全身长出白毫无数,直到孩子生下来,白毫才渐渐脱落。那一年是公元1007年,宋真宗景德四年。当时,他们住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丈夫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①。欧阳修在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寅时降生,给这个一度愁云密布的家庭重又带来了阳光和笑语。他们给孩子取名为修,表字永叔,就是取福寿绵长的意思。
  现在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欧阳修刚刚满了三周岁,几个月前,父亲欧阳观突然在泰州(今江苏泰州)军事判官任上病逝,时年五十九岁。身后萧条,家无长物,孤儿寡母顿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只得千里迢迢来到随州,投奔在这里担任州府推官的叔父欧阳晔。幼小的欧阳修懵然无知,还不能意识到发生的一切,所有的凄苦和伤痛都深深地压在母亲的心里。
  欧阳修的母亲姓郑,生长在美丽的江南。郑氏家族源远流长,名人辈出,是当地的世家望族。然而,到她出生时,早已家道中落,只有诗书相传。她在适婚年龄秉承父母之命嫁到了欧阳家。显然,这不能算是一桩理想的婚配,因为,丈夫欧阳观比她年长三十,四十九岁才中了进士。他性情兀傲倔强,长期沉沦下僚,家境也不富有,又患有严重的眼疾,不能远视,读书时眼睛离书本不过寸许。而且,欧阳观此前曾有过妻室,不知什么原因,一纸休书,将前妻逐出家门,连儿子也让她一并带走。对前妻的怨恨似乎始终没有在他心里平息过。多年后,儿子长大成人,千里寻父,勉强相认之后,却将他当下人使唤,至死也没有和颜悦色地和他说过一句话,这件事在当时颇受世人非议。面对这样一位丈夫,初婚时的郑氏想必难免会有几分幽怨。不过,随着日渐深入地了解,她发现,欧阳观不近人情的外表下,掩盖着的是一颗廉洁正直、乐善好施、慈悲仁孝的心灵。最让夫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处理刑狱案件时极为审慎的态度。
  一天晚上,欧阳观在烛光下批阅案卷,有一卷文书让他备感踌躇,他拿起来看过一遍,刚放下又重新拿起,如此反复再三,不住地唉声叹气。陪侍在侧的郑氏夫人关切地询问,他说:
  “这是一桩该判死罪的案子,我极力地想替这罪犯找一条活路,可怎么也找不到。”
  夫人好奇地问:“犯了死罪的人还可以替他找到活路吗?”
  欧阳观说:“首先应该极力替他寻找免于一死的可能性,如果实在找不到,则死者和我都没有遗憾,有时候还真能在死囚中找到那被误判重判的人呢。正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如果不想方设法地为死囚寻找活路,则死者难免心怀怨恨而死。我虽然常常存心为罪犯开脱,希望他们能免于死罪,但有时也难免有误判错杀,何况世上还总有那么一些千方百计想置人死地的人呢?”
  在他整个的仕宦生涯中,不仅自己不遗余力地替罪犯“死中求活”,而且常常将这办案原则教导那些初入仕途的年轻人。
  “像这样一位忠厚慈悲的仁者,老天爷一定会让他后继有人的。”凝视着沙滩上嬉闹的孩子,郑氏在心里默默地说。她将家道振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幼小的儿子身上。
  就这样,从沙滩画荻开始,欧阳修在母亲的引导下读书习字。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郑氏夫人,十分注意从多方面培养儿子的文化兴趣,不仅辅导他学习童蒙教材,而且鼓励他多多诵读名篇佳作。当时文坛盛行晚唐诗风,文人学士们最喜欢读的是晚唐诗人郑谷、周朴等人的诗作,以学晚唐诗风而著称的林逋、惠崇等当代隐士、僧人更是名噪一时,被称为“晚唐体”诗人。他们的诗作虽然气格不高,但往往构思精巧,多有佳句,平易浅显,特别适合儿童诵习。受此时代风气的影响,欧阳修也在母亲的督促下认真地揣摩过这些作品,许多的佳句,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又如:“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等等,直到晚年依然记忆如新。
  家中没有余钱购买书籍,郑氏夫人便处处留心,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料。一天,她带着儿子去当地孔庙游玩,惊喜地发现,孔子庙堂的碑文竟是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的手迹!从此,母子俩就常常盘桓在这块石碑前,心识默记,学习书法。这一段特殊的经历也使年幼的欧阳修对古碑石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长大成人后,宦游千里,足迹所到之处,总不忘留意金石,随手著录,终于成就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巨著《集古录》一千卷(今存《集古录跋尾》十卷)。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一代文宗出孤寒
第二章 伊洛群英开新声
第三章 庐陵事业起夷陵
第四章 力振斯文扶新政
第五章 与民同乐醉翁情
第六章 文坛始自嘉祐
第七章 德隆位高责愈重
第八章 颍水西畔六一居
结束语 风神奕奕立当朝,德业煌煌传万世
附录一 欧阳修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二 欧阳修著作重要版本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