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不忍细看:精华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51312
  • 作      者:
    马一鸣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
  颠覆许多习以为常的常识认知,于细微处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新史料、新视角、新观点
  真相如此残酷,让人不忍细读
  诠释麻辣无比的重口味历史学

展开
作者简介
  马一鸣,男,历史学本科,心理学硕士,持多项心理咨询相关资格证书,同时也是实力派社科图书作者,自由评论家。独特的教育背景赋予他更独特和有见地的思维。尤其擅长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历史,探讨历史人物。已完成多部通俗历史著作,除本书外,其著作《皇帝先生别闹了》也将于近期上市。
展开
内容介绍
  比袁腾飞更搞笑,比吴思更深刻,比咪蒙更毒舌的重口味历史学
  汉武帝雄才伟略,偏信巫蛊诛灭三族
  开凿大运河,修建洛阳城,真的是费时费力不讨好么李世民千古明君,却为帝位斩杀亲兄弟
  中国没有彻底沦陷为殖民地,慈禧有功
  年羹尧平清海,镇西安,为何被皇帝毒杀
  历史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由诸多的史实碎片构筑而成,但是由于客观、人为等种种原因,它本来的面目也许已经模糊或者改变,笔者试图通过种种手段,深入追寻历史最初的模样,引人回味,引人深思。
展开
精彩书评
  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
  ——鲁迅

  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存在着一套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这套规矩往往与那些公开宣称的堂皇原则相悖,并在实际上支配着社会的运行,这套规矩就是潜规则。
  ——吴思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残酷往事,心狠手辣的风流人物
  第一节 庞涓加害孙膑,缘何同门变仇人?
  他是魏国著名的大将,曾经率领军队北拔邯郸,西围定阳,他的军队曾经横行天下。但是他心胸狭窄,容不下比自己有才华的人,并且还加害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孙膑。究竟是什么样的功利促使他这么做?他的心理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转变?
  说起魏国时期的大将庞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庞涓曾经执掌魏国兵权,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攻打周边小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连当时的齐国都曾在他手下吃了败仗。如此功高盖世的一名大将,却因为无法容忍自己的同门师兄孙膑而对其进行迫害,最还自己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能让庞涓置同门友情不顾,加害孙膑?这事还得从庞涓读书的时候开始说起。
  庞涓打小家里就穷,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庞涓一早就学会了吃苦耐劳。跟周总理一样,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为魏国之崛起而读书。古代是没有义务教育的,要读书识字学习知识,就得自找门路,进入民间教育机构深造。庞涓比较幸运,进入了鬼谷子的门下学习。鬼谷子可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教授,满肚子墨水,为人比较随和,也不摆名人的架子。但是鬼谷子的民办学校扎根于大山深处,一般人还真找不着,即使找着了,也受不了那个苦。庞涓可不一样,从小锻炼出来的吃苦品格,一进学校就不走了,跟孙膑做了师兄弟,一起跟着鬼教授学习。不过,说起来,庞涓和孙膑可是师兄弟,论起年纪来,庞涓还得叫孙膑一声大师兄。
  孙膑同学是齐国人,他的来头可不小啊!孙膑的老祖宗可是赫赫有名的孙武,《孙子兵法》的作家。不过孙膑为人很低调,没把这个当成炫耀的资本,跟庞涓也很合得来。鬼教授一共就这俩学生,虽然他俩人一个是平头百姓,一个是名人之后,但是经过朝夕相处,庞涓和孙膑逐渐好得跟亲兄弟似的,恨不得两个人穿一条裤衩了。为了增进感情,他俩干脆杀鸡烧香,拜了把子,孙膑当大哥,庞涓当了小弟。
  庞涓同学还是比较刻苦的,但是天资不足,比起孙膑来差了不止两条街。好在他比较勤奋,还不至于落后太多,但长此以往庞涓心里也不太舒服,你想啊,自己在抄书的时候,孙膑师兄可能在睡大觉呢,长此以往,庞涓心里难免有些羡慕嫉妒恨。
  突然有一天,魏国国君魏惠王公开招聘人才,一经录取,待遇丰厚。庞涓正好厌倦了山中清苦的日子,于是打算去报考公务员,好歹谋个一官半职糊口。但是孙膑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就跟庞涓说,师弟你放心去吧,教授我会好好照顾的!庞涓心里也不是滋味,跟大哥孙膑发誓:“咱们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我发达了,一定把师兄接过去,我们一起建功立业。如果有一天我违背了这个誓言,就让乱箭射死!”直到这里,庞涓还是非常敬重这个大哥的,两个人的兄弟情谊看起来牢不可破。
  庞涓下了山,顺利通过了选拔,见到了主考官魏王。庞涓同学好歹跟着鬼教授学习了三年兵法,对于魏王问他的面试题目,庞涓答起来得心应手,直把魏王说的眉开眼笑,心里乐开了花。最后,按照惯例,魏王让庞涓说一下自己的竞聘感言,庞涓面色一正,慨然说道:“如果我当上了魏王的大将军,那么一统天下是迟早的事情,其他六国在我眼里就是几只蚂蚁而已。我说向东他们不敢向西,我说向西,他们不敢向东。我想打就打,想赢就赢,魏国成为霸主那是迟早的事情。到时候魏国一统天下,千秋万代!”魏王听了十分受用,觉得庞涓这个人志向高远,而且有真才实学,还就真的把庞涓提升为大将军,成了军队的一把手。      庞涓当上了大将军,还真就像他给魏王说的那样,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庞大将军一时被魏国百姓争相传颂,成为魏国的大英雄,好像他带着魏国军队一走一过,就能踏平敌人似的。不得不说,受人追捧这种感觉是十分美妙的,庞大将军当然也不例外。这种感觉深深地存在他的脑海里,他也渐渐习惯了受人敬仰的感觉。
  不过,他突然想起当初给自己的大哥孙膑许下的誓言。正当他在考虑是不是该抽个空,把自己的大师兄接过来的时候,孙膑却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原来,有个魏国的使臣发现了孙膑的才能,于是向魏王大力推荐,魏王于是派人把孙膑请下山来。孙膑来到魏国后,脑子里想的全是自己的拜把子兄弟,于是刚一到魏国就风尘仆仆地去看望庞涓。
  庞涓刚见到自己的大哥,先是感到惊讶,然后觉得十分高兴,毕竟多少年没见了。但再仔细一想,冷汗差点流下来了。庞涓对自己有多少斤两是再清楚不过了,以前就跟孙膑有不小的差距,现在孙膑在自己下山后又跟着教授身边深造,恐怕自己坐火箭都追不上了孙膑了。如果让孙膑来执掌兵权,那么自己只能退居二线了……一想到这,庞涓的心里顿时阴沉下来,现在自己可是各国最年轻的军委主席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己一挥臂间,数十万大军齐动,摧枯拉朽,万人敬仰,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事情啊!庞大将军也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让大哥孙膑抢了自己的位置!于是表面上表示对师兄孙膑的到来十分欢迎,并热切地把他留在自己的府里生活,暗地里却留了个心眼,对孙膑加强了提防。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魏王对孙膑十分欣赏:“我听说先生得到了孙子先生的独家兵法,才华非凡。我几乎是每天都想着先生能够来到魏国帮助我,现在您终于来了,我真是太高兴了。”接着,魏王又问庞涓:“你师兄才能超群,我想让他做你的副手,你们师兄弟一起掌握兵权,为我魏国建立万世功勋,你看如何?”真是害怕什么来什么啊!庞涓灵机一动,表现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我大哥虽然才华横溢,即使当大将军也绰绰有余。但是毕竟没有什么功劳,一下子就当我的副手恐怕不能服众。不如先当个客卿,等立下功勋之后再提拔,到那个时候别说当个副手,就是让我退位让贤,我也绝不皱眉!”这话让魏王十分满意,对庞涓的人品也大加赞赏。孙膑听了更是感动,什么叫兄弟,这就是好兄弟!
  不过,客卿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一个挂职的。庞涓见自己的计谋生效,十分得意,也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向大哥讨教兵法谋略。到底是半路出家的,在孙膑眼中很简单的问题,能把庞涓问得憋红了脸,庞涓感到很惭愧,但同时又庆幸,幸亏没让孙膑掌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有一天,魏王打算考一下这俩师兄弟,于是让他俩比一下排兵布阵。庞涓摆的阵形,孙膑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于是随口就能举一反三。而孙膑摆的阵形,却把庞涓看得一头雾水。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庞涓厚着脸皮跟孙膑请教,孙膑一五一十地把阵法的奥秘全部告诉了庞涓。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把孙膑的话重复了一遍。魏王对两个人大加赞赏,称赞两个人是魏国的“双杰”。不过,经过这件事情,更让庞涓看清楚了自己跟孙膑之间的差距,也让庞涓狠下心来,除去孙膑。
  在庞涓的授意下,庞涓的一个小弟丁乙假冒孙膑在齐国的故人,为孙膑带来一封庞涓伪造的家信。信的大致内容是家族里的长辈都死了,小辈也没几个了,孙家人丁单薄,你孙膑还是赶紧回到齐国为家族开枝散叶吧!孙膑看了相当难受,回信说自己已经是魏国的官员了,等告老还乡再回齐国。庞涓拿到孙膑的回信,仿照笔迹把孙膑的信给涂改了,说我孙膑在魏国做官都是碍于师弟的面子,自己是身在魏营心在齐国啊!庞涓随后把这封信交给魏王,魏王大怒,让人给孙膑刺面,并砍去孙膑的双脚。
  成了废人的孙膑对自己已经微乎其微了,想到这里,庞涓才算稍微放下了心。但孙膑这个人是绝对不能留的,庞涓打算主动示好,让孙膑放松警惕,然后套出《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然后把他饿死。果然是无毒不丈夫啊,可惜功败垂成,最后得知真相的孙膑靠着装疯卖傻逃脱庞涓的毒手,被田忌救去齐国,成了齐国的军师。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正面的较量中,庞大将军先是中了孙膑的围魏救韩之计,又中了增兵减灶之计,最后被齐军乱箭射死。这还真应了当初“乱箭射死”的誓言,看来,庞涓对师兄孙膑还是有说话算话的时候啊!
  好端端的一个魏国大将军,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真让人唏嘘不已。如果庞涓能够与孙膑和睦相处,共同为魏国效力,即使自己退居副手,也不至于落得个千古骂名。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的那样:庞涓以害人始,而终以害已终。庞涓这个人空有大将军的才能,却没有大将军的气量,捣鬼使坏有效,但毕竟有限,庞涓给后人的启发,我们应当牢记。
  第二节 吴起杀妻弃母,一代名将竟然狠心至此?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感情再不好的夫妻都会有夫妻之情,但是吴起为了博得鲁国的信任,竟然将自己的妻子杀死,原因是因为妻子是齐国人,杀死妻子以后,鲁国启用他为将,率兵攻打齐国。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文武双全,武能马上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一生经历过鲁、魏、楚三个国家,均取得了极大地成就。他也是白手起家,位极人臣的代表人物,受到无数人的顶礼膜拜。不过,也是这个人,他可以一边杀死自己的结发妻子,一边谈笑风生。他就是吴起。
  吴起是卫国人,吴起家在当地算是土财主了,按照现在话讲,吴起算是一个富二代。不过他这个富二代可不像现在的富二代似的,整天吊儿郎当、丰衣足食过一辈子就行了。吴起还是比较有上进心的,他是天生的军事爱好者、发烧友,没事就喜欢捣鼓行兵打仗的东西。而且,他对于当一名人民公仆十分感兴趣,他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将军,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建立一番功绩。
  尤其是当吴起看到一个村的年轻人,隔三差五就出去打工啊、当公务员啊什么的,回家的时候一个个都小有成就,摆足了排场,威风极了。吴起是打心里眼羡慕,心想着,自己比他们可强多了,要是自己也能出去闯荡一番,成就肯定比他们高啊!
  吴起想当将军,但是他又不想参加公务员的考试,那么该怎么办呢?吴起打起了自己家里钱的主意。他到处巴结权贵,拿钱笼络关系,希望能买下一官半职。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吴起刚步入社会,经验明显不足,钱倒是没少花,可是事却没办成。吴起当然不信邪了,继续自己的买官之路,直到把自己的家产败光之后,依然一事无成。这下好了,全村上下都知道吴起干的这点事了,吴起成了邻里邻居口中名副其实的“败家子”,走到哪被人指指点点到哪。
  吴起从一个富二代变成了穷二代,就如从云端掉到了地上一般,吴起的志气也深受打击。同时,由于自己的失败,吴起在村子里也到处受人指责,吴起逐渐抬不起头来,内心充满了愤怒。俗话说得好,泥菩萨尚且只有三分泥性。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吴起手拿砍刀,见人就砍,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哭爹喊娘声此起彼伏。随着最后一个人的倒下,粗略一算,吴起已经砍死三十多人。从这开始,吴起内心薄情寡义的一面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杀了人,当然是要偿命的。冷静下来的吴起感到一阵后怕,这时候不跑路是不行了。吴起赶紧找好跑路的方式,然后回到家里跟老母亲告别。吴起狠狠地咬了自己的胳膊说,如果我混不出个人模狗样,我这辈子就不回家了。
  告别完老母亲之后吴起就立马跑路去了鲁国。之前的失败经历也让吴起明白了,光有钱还是不行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于是,去了鲁国后,吴起就跟着孔子的亲传弟子-曾子学习。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曾子继承了师傅的优秀思想,而且还想把“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发扬光大。要知道,古代人对孝道可是极其重视的,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你连拔根头发都可能被认为是大不孝的行为。
  偏偏这时候吴起的老母亲去世了,按照古人的理念,吴起必须得回家尽一下孝道才行。可是吴起像是吃了秤砣的王八,铁了心的要等自己封相之后才回家乡。曾子不乐意了,心想,你这不仅是跟伦理道德作对啊,你这还是明摆着拆我的台嘛!于是,曾子满脸鄙视地跟吴起划清界限。
  家乡回不去了,老师也不要自己了,吴起没办法,狠狠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吴起一边自学兵法知识,一边没事给鲁国国君打打杂,养精蓄锐,希望能等到自己大展身手机会。此间,吴起还娶了一个外籍的老婆宁氏,两个人过起了平淡的生活。不过,这样的日子毕竟不是吴起想要的,吴起想要的是封侯拜相,统领三军,建功立业。
  现在我们看得更清楚了,吴起买官失败,被人嘲笑,一下子杀死三十多人;为了升官拜相的誓言,连自己的母亲去世也不回家奔丧。吴起的手段果然狠辣,有这样的魄力,再加上吴起自身的能力,何愁当不了大官?
  等到了周威烈王十四年的时候,吴起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齐国率领大军,来势汹汹,攻打鲁国。鲁国上下顿时慌了神,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向鲁王推荐吴起,说要打败齐国,只有吴起能办得到,让吴起统领鲁国军队去迎战齐国吧。
  吴起已经是一个奔三十的大龄青年了,听到这个消息,自然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的春天终于要来了!吴起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妻子当然替他高兴,自己的男人终于可以出人头地了。可惜没高兴多久,鲁王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说什么吴起你的老婆是齐国人,要是让你当上鲁国将军,谁敢保证你不会偏向齐国?就算你不偏向齐国,谁又能保证老婆不会给你吹枕边风,套取军事机密告诉齐国?要你当我国的将军,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啊!
  吴起听了,整个人呆住了。对他而言,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啊。一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想到家乡人对他鄙视的眼神,想起自己的老师将自己扫地出门的场景,想到自己年近三十还碌碌无为……吴起不甘心,自己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等了多少年才等到这个机会。错过这一站,自己这一辈子可能真的就一事无成了。想到这,吴起下了狠心,要想取得鲁国国君的信任,只能牺牲自己的妻子了。反正自己已经背了三十多条人命了,也不差再背一条人命。
  于是,下定决心的吴起手起刀落,狠心将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斩于刀下,割下脑袋,提着去见了鲁王。鲁王看见人头,脸色吓得发白,小声对公仪休说:“这家伙太狠了吧,为了当将军连自己的老婆都舍得杀死,这到底是个什么心理?” 公仪休却不以为然回答道:“吴起杀死他老婆不是因为他们夫妻感情不好,而是因为在吴起眼中,当一个将军比拥有一个老婆更加具有吸引力。他看中的只是功名,像他这样,既有才华,又行事果断的人,对我国而言利大于弊啊。如果大王不用他,让他跑到齐国去就麻烦大了!”
  鲁王听了顿时感到头大,心里一阵纠结。不过仔细一想,鲁王觉得,重用吴起也不是什么坏事。让吴起这么一闹,朝廷上下对吴起的信任感肯定大增,自己可以趁机表现得大度一些,让吴起当鲁国大将军。这样一来,既能解决鲁国现在面对的问题,又可以体现自己用人不疑的英明,还可以征得一名优秀人才,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啊!于是鲁王当场敲定,封吴起为大将军,带领鲁国军队迎击齐国。吴起自然感恩戴德,大呼陛下万岁万万岁。
  就这样,通过杀死自己的结发妻子,吴起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起飞,吴起心狠手辣,刻薄少恩,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阴暗一面也表露无遗。
  吴起确实不负众望,带领鲁国军队大败齐国,胜利凯旋。吴起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心想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怎么着也能连升几级。正所谓树大招风,此时的吴起难免不引起一些小人的嫉妒,何况吴起的发家史本来就不怎么光彩。于是,一些红了眼的人就在鲁王面前说:“吴起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是个小混混,因为别人说他坏话,就一口气杀了三十多人。自己的老母亲去世了都不会去送终,连他的老师都跟他划清了界限。现在为了当将军更是心狠杀掉了自己的结发妻子。这一切,都说明吴起根本就是一个贪图功名,薄情寡义的小人。大王您重用这样的人,怎么能让百姓们信服?再说了,鲁国和卫国素来睦邻友好,现在他在卫国杀了人,跑到我们鲁国却当了大将军,您让卫国怎么看我们呢?这不是抽卫国的大嘴巴子吗?”鲁王听了,觉得十分有理,为了这样的人去得罪卫国,得罪百姓,实在是不划算。于是,满心欢喜的吴起非但没有被提升,反而被鲁王直接炒了鱿鱼。
  后来,吴起接连出任魏国和楚国的重要职位,也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魏国和楚国变得强大兴盛。可惜,吴起这个人性子太直了,得罪了不少人,最后更是在楚国被一众贵族乱箭射死。
  吴起因为杀妻弃母,最终飞黄腾达,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不过也是因为这个污点,留下了千古骂名。白居易说吴起是“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直把他说的禽兽不如。其他像什么“盟母戕妻亦骇闻”啊、“吴起为鲁将,杀妻殊不仁”之类的评论也是比比皆是。
  现在我们虽然已经进入新世纪了,但是周围的“吴起们”还是不少。多少人为了升职去不择手段,牺牲自己的老婆、牺牲自己的亲人,不知道这些人的下场是否就是下一个吴起的翻版呢?
  第三节 文种苦心竭力助勾践,劳苦功高反被杀
  现在一提到越王勾践,首先想到的是他卧薪尝胆,在吴国忍辱负重,终于报以大仇,成为了又一代霸主,可是世人都遗忘了,遗忘了他在当上霸主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他背信弃义,痛下杀手,除掉了跟自己一起在吴国受辱等待复国的文种,现在这段历史要被慢慢地开启……
  在中国,不知道 “卧薪尝胆”这句成语的人恐怕极少。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距今二千四百多年之前春秋战国时代。
  话说那时候,越国和吴国为争领土打得不可开交。双方打打杀杀了几十年,一直打到我们故事的两位主角上场。这两位主角就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当时辅佐越王勾践的有一文一武两个能人,文官叫范蠡,武将叫文种。越王勾践不停范蠡的劝导,一意御驾亲征吴国,妄图一举吞掉吴国。不料却被夫差打得节节后退,一直打到会稽山上。此时,越国大军已不足五千人。勾践这时候肠子都悔青了,心想自己恐怕要交代在这里了。
  这时候,文种跳了出来,跟勾践说道:“想要活命,其实没那么难。我有伐吴七术,能保越国无忧。”随后为勾践和范蠡详细解释了伐吴七术:
  “一术”是拿钱砸,把越国的奇珍异宝拿出来献给吴国拉拢人心;“二术”是大量买进吴国的粮食,让吴国粮食短缺;“三术”是美人计,把吴国的君臣拉下水;“四术”是把越国的工匠和建材都送去吴国,在吴国大搞建筑业,花光吴国的钱财;“五术”是贿赂吴国的奸臣,让他们兴风作浪,扰乱国内秩序;“六术”是让吴国忠臣和吴王相互猜忌,最后起内讧,除去吴国忠臣;“七术”是越国加紧国内的休养生息,军事操练。
  文种现在是勾践的左膀右臂,文种的话,勾践自然会言听计从。于是,勾践一边让文种去向夫差求和,一边贿赂吴国的大臣伯嚭,同时设计除去了吴国唯一的忠诚脊梁伍子胥。后来,勾践更是听从文种的建议,在夫差生病期间,以品尝夫差的大便为名,为夫差“治病”,取得了夫差的信任,得以返回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为了让自己时刻记住在吴国受到的屈辱,每天都睡草席、尝苦胆。同时,运用文种的“七术”之计,将绝色美女西施等人献给夫差,让夫差日夜淫乐,不理国家大事;勾践还将上好的工匠与建材献给吴国,在吴国刮起建筑风;与此同时,暗地里积极练兵备战,不断提高自己的军队实力。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勾践经过二十年的励精图治,最终成功复仇,灭掉吴国,将夫差赐死,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让人津津乐道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如果故事到了这里,那么就是一个俗气但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大圆满的结局。不过,历史总是会让我们惊讶。
  我们知道,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实现“卧薪尝胆”的伟大成就,完全离不开大臣文种和范蠡的辅佐,尤其是文种,更是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文种的伐吴七术,就没有现在的越国。不过,文种和范蠡两个人最后的结局却迥然不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心里非常高兴,大摆筵席,论功行赏。作为范蠡最得力的两个大臣,范蠡被封为上将军,视他为左膀右臂。称他为“王弟”,说他“辅王成业”,意思是说:“我能安稳的当越王,全靠你王弟的辅佐才得以成功。”
  不过范蠡很了解越王勾践,在他眼里,勾践是一个可以同患难,但是难以共富贵的心胸狭窄的小人。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话来说就是“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范蠡出乎意料地推掉了勾践的封赏,并且向勾践辞官还乡。
  勾践心里很诧异,问他:“为什么不能留下来帮我?”
  范蠡回答道:“古人常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要不是臣等无能,也不会让大王蒙受耻辱。现在既然已经报仇雪恨,希望大王饶恕我当初的无能,准许我回家养老。”
  勾践本来就不愿意多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江山,再加上现在自己已经难逢敌手。于是表面上客套了几句,就准许范蠡回家了。范蠡当晚就携带家人,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成为古代最著名的富豪陶朱公。
  不过,范蠡在走之前,没有忘记与自己共同患难的文种。于是范蠡前去劝说文种,让文种跟自己一样,赶紧辞官回乡。关于这一段,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一段很生动的描述。范蠡劝说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翻译成白话就是:”俗话说得好,狡猾的兔子一死,狗也很快成为人们的食物。鸟被打尽的时候,人们把良弓也束之高阁不用了。越王勾践这个人长的脖子长,嘴巴尖,一看就是心胸狭窄,阴险狠毒的人。这样的人,你能和他一起患难,但是不能一同享受富贵,你看我都走了,你为什么不走呢?”
  文种不以为然,说:“你的话不太靠谱。想我已经辅佐君王二十年,功勋卓著,忠心耿耿,越王又怎么会加害于我?除了越国,我哪都不去。”文种坚决不离越国的国府朝廷。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种也慢慢地看出越王勾践对自己是日益疏远。文种想起范蠡当初的告诫,心里相信了三分,于是上朝也懒散起来,有时候干脆称病躲避。
  范蠡文种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年,勾践对他俩人的才能可谓是深有体会。勾践知道,这二人都有卓越才干,毫不夸张地说,他俩既有移星转斗之才,又谙鬼神莫测之机,即使二者的一,也能安定天下。勾践知道,正因为有这样的人辅佐,自己才得以灭吴兴越,成为一方的霸主。可现在强敌已除,如果还留下这样的强人在身边,那无异于把吃人的老虎放在身边一样。而且,这俩人当初一直陪着自己在吴国受虐待,自己卑躬屈膝的样子都被他们看见了,尤其不能忍的是,这俩人当初还让自己吃夫差的大便!一想起这些,勾践便如芒在背,浑身不自在。
  好在范蠡这家伙挺知趣的,自己走了,于是勾践便做做样子,铸了一座范蠡的金像,时常带在身边,体现自己对范蠡的怀念之情。勾践也想铸一座文种的金像,可是文种这家伙偏偏不走,留在身边终究是一个祸害。勾践不知道有多恨文种,更是时常想要杀了文种。
  可惜,文种这个人为人比较低调,对朝廷也是一片忠心,这让勾践一时半会找不到文种的任何罪名,他要诛杀文种也无计可施,这可把勾践给急坏了。
  不过,老天似乎“开了眼”,一个大好的机会终于被勾践等到了。不久之后,文种又称“病”不来上朝,勾践便风风火火地以“探病”的名义赶到了文种府上。
  此时,文种心里还不知道,勾践对自己已经起了杀意。文种装出一副病恹恹的样子来迎接勾践。勾践看了心里很不爽,心想,装,继续装,看你能装到什么时候!
  勾践冷哼一声,便坐了下来。落座之后,勾践把随身的佩剑取了下来,放在茶几上,对文种说道:“我听说,有志青年对自己的富贵存亡不太关心,反而比较在意自己的主张能不能实现。你对我说,你有‘伐吴七术’可以灭吴,现在我只用了你的‘三术’就将吴国灭了,我很豪气,剩下的四术,你打算用在哪里呢?”
  文种茫然说:“我不知道该用在哪里!”
  越王勾践装出愤怒的样子,指着茶几上自己的佩剑说:“剩下的‘四术’,你就替我到阴曹地府去对付夫差的祖宗吧!”
  勾践说完,潇洒地起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文种此时已经知道了,自己已无生路,于是将勾践放在茶几上的剑拿起来,一看竟是名剑“属镂”。文种对这把剑可不陌生,当初就是自己利用伐吴七术,陷害吴国的忠臣伍子胥,导致伍子胥被夫差用此剑赐死,越国才有机会报仇雪恨。夫差灭国身亡之后,“属镂”剑便落到了勾践手中。如今勾践又要用这把剑赐死自己。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老天爷跟自己开的一个玩笑呢!
  文种拿着“属镂”剑,心头百感交集,仰天长叹说:“唉!古人经常说,功劳大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没什么能够报答的了。现在看来,真是这样啊!我文种为越国立下盖世奇功,最后却落得个如此的下场!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辞官回乡啊!勾践啊勾践,你真愚蠢至极啊!”
  然而此时再骂勾践又有什么用呢?文种不得不用“属镂”剑引颈自杀了,一代名臣,就这样陨落了。
  文种的死,固然和自己不知功成身退的道理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勾践这个人,长颈鸟喙,有帝王的才能,却没有帝王的气量。文种落到如此地步,也真让人感叹不已!
  第四节 汉武帝雄才伟略,偏信巫蛊诛灭三族
  汉武帝精心耕耘汉朝,继续推行养生息民的政策,近一步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并且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的中心地位。他开拓疆土,平定了两越、匈奴,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他建立了一个国家的尊严,赐予了一个国家的自信,他的国号“汉”成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名字。然而,他也生性多疑,好岐黄之术,听信谗言杀死了太子,赐死了皇后,自己灭了自己三族。
  要说起汉武帝来,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帝王代表人物。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汉武帝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逐渐实现了汉朝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汉武帝也被人视为雄才伟略的大帝。
  我们常说,看人要盖棺定论。但看汉武帝的成就,他可以称得上是千古难见的明君,正如曹植说的那样:“封天禅土,功越百王”。不过到了后期,汉武帝变得有些莫名其妙,甚至是荒唐。
  先看当时的长安城。那时候,整个长安城都处于荒唐的氛围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走在大街上,就会发现,大街上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而且,在人群中,随处能见到各路方士和神巫的身影,说白了就是些神棍神婆。当时的人们喜欢没事扎个小人,在上面刻上讨厌的人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埋在地里或者拿针扎小人,妄图使受害者发疯发狂,不明不白的死去。
  怎么样,这个场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可是很多古装剧中的反面角色的杀手锏之一。我们把它叫做巫蛊之术。这玩意在当时简直是全民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汉武帝的后宫。大家知道,后宫的斗争可是很激烈的,妃嫔们为了争宠、打击竞争对手,几乎每个人的房间里都埋了不少小人,这也是当时后宫妃嫔们心照不宣的事情了,当然,汉武帝是不知道的。
  汉武帝可谓是这种大众扭曲心理潮流的最大推动力量。是人都怕死,是人都想长命百岁。皇帝更是如此,所以汉武帝晚年十分崇拜巫术。他的这一习惯,也被大家广为模仿,逐渐形成了当时的病态现象。
  全民都信奉迷信就够让人伤脑筋了,可就是有人不嫌乱,偏要插一脚进来。这个人就是江充。江充何许人也?说白了就是一个油头滑脑的奸诈小人。不过由于他本身长得高大帅气,还很会打扮,经常一副英气逼人的模样,所以汉武帝一见他,就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汉武帝问江充一些国家内政问题,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好,江充对答如流,让汉武帝十分满意。后来汉武帝让他出使匈奴,江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被汉武帝一高兴,提拔为监察官。
  要知道,当时的监察官权力可不小,不仅能监视各地官员、王公大臣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够调动军队、斩杀地方官员。任职期间,江充同志行事果决,表面上看起来铁面无私,对皇亲国戚也毫不含糊,该办就办,深得汉武帝的欣赏。
  有一天,江充碰到太子刘据的人乘着马车,奔驰在原本只属于汉武帝专用的大道上。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说白了,是人家汉武帝的家事。但是江充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在汉武帝面前表现的机会。于是乎,江充二话不说将太子的人抓了起来,把马车也扣了起来。太子刘据得知后,派人向江充谢罪说:“太子说了,不是他舍不得这些车马,是不想让皇上知道这件事误会太子管教下人无方。太子说,请您看在他的面子上,给通融一次,太子定会对属下严加管教,绝不再犯。”按理说,堂堂一个太子,能够这么放下面子来求情,算是给足了江充面子。可江充一点儿都不领情,硬是原原本本把这事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对江充的办事风格大加赞赏:“作为一个监察官,就该这么做!”这件事过后,江充的人气爆棚,京师一代赫赫有名。不过也不可避免的和太子产生了矛盾。
  征和二年(前91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沾了他老爹的光,年纪轻轻就位列九卿,少年得志,威风极了。可惜这个公孙敬声也是个闯祸的主,居然私自挪用军费,数额巨大,情节恶劣。汉武帝知道后,勃然大怒,将公孙敬声收监。公孙贺为了保住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主动提出抓捕当时的重要通缉犯朱安世,来抵消自己儿子的罪过。
  朱安世可不是无名小卒,他仗着自己有点功夫,在京城到处作案,且从未失手,当然,这也跟他到处打点有关。不过官大一级压死人,既然上头发话了,下面的官府也只好把朱安世给抓了,送到大牢。朱安世心里气急了,心想凭什么你儿子犯错让老子我来承担?本着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的原则,朱安世揭发说公孙敬声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有奸情,还派巫师埋下木偶人,然后焚香诅咒皇上。
  汉武帝一听这还了得,竟敢给我施巫蛊诅咒?大怒之下,直接将公孙贺父子、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都杀了。
  这把江充吓得不轻,心想这老东西真狠啊!又想到汉武帝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看来活不了多少年了,如果汉武帝死了,那么继位的肯定是太子刘据。自己跟太子有仇,如果让太子登基,那么自己的好日子也算到头了,自己得赶紧想办法阻止这件事。想到这,江充赶紧进宫见汉武帝,说:“皇上您雄才伟略,应当长命百岁。但现在这点小病都让皇上这么痛苦,完全是因为巫蛊的原因。如果除去巫蛊,我保证皇上能够生龙活虎,更胜从前!”汉武帝听了巫蛊就头大,对此也是一阵后怕。于是想也没想,就同意了江充的提议,并提拔了他,命令他全权负责铲除巫蛊的事情。此时的汉武帝还不知道,他的一纸命令,为日后的长安城买下了巨大的祸根。
  得了势的江充带着一群巫师开始到处挖掘木偶人,抓不到人就屈打成招,然后让这个人再诬陷其他人。靠着这种方法,江充一伙杀掉了上万人。然后,江充请求汉武帝准许他进入皇宫去除巫蛊。此时的汉武帝已经被巫蛊搞得神神叨叨的,疑神疑鬼的,整天看自己身边的人不顺眼,怀疑他们都是想害自己的小人。为了自保,汉武帝同意江充进宫除蛊。
  这正中江充的下怀。江充就是想借着进宫除蛊的名义,秘密陷害太子,好除去自己日后的心头大患。江充一伙装模作样的挖了几天,然后对外声称自己在太子宫中挖出了诅咒汉武帝的巫蛊木偶,并把这件事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听了,脸色没什么变化,搞得江充等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不过,太子听了这件事可就坐卧不安了。心想,自己虽然没有干过这事,不过有些事情真的是说不清道不明,没有办法跟皇上解释,就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最后,太子决定先发制人,派人假传圣旨,逮捕了江充一伙,并亲自监斩江充。太子在监斩的时候还在骂江充:“你这个畜生,害了赵王一家还不够,还想来害我们?”顺带的,江充的那伙巫师也被太子赶到树林里,一把火烤熟了。
  要知道江充可是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太子随便就把他给杀了,这性质可就严重了。太子呢,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就派人拿着信符去见了自己的母亲-卫子夫皇后,向皇后把这件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并请求皇后的保护。皇后听了,同意了太子的请求,把宫里的兵马调给太子,供太子抓捕江充的余党。
  不过,这么大的动静难免会被人发现。本来就被巫蛊搞得人心惶惶的百姓们,对太子这么劳师动众更是越发不理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达成了共识:太子谋反了!这个结果让太子大吃一惊,自己明明是抓捕江充的余党,怎么成了谋反了呢?这事让皇上知道了还了得?太子的担心还真就成真了。与太子有仇的黄门侍郎苏文听说后,向汉武帝打小报告说太子谋反了,京城都乱套了。
  太子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汉武帝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认为太子不会谋反。为了打消别人的顾虑,汉武帝派使者前去把太子接到自己的行宫来汇报一下情况。使者到了京城,看见乱糟糟的一片,吓得赶紧回去跟汉武帝汇报,并添油加醋的说,太子真的谋反了,就连自己也差点被太子的人杀掉,要不是想着回来复命,自己早就跟太子的人干上了。
  汉武帝一听,差点气死,立马派丞相刘屈嫠去平息叛乱。双方在长安城大战数日,最后太子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太子逃出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通缉犯,整日藏匿于一个穷人家中,过着一日三餐不继的苦日子。此时卫子夫皇后也因为“太子谋反”这件事,含恨自缢而亡。
  到此,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父子之情已经不复存在了。汉武帝派兵搜捕太子,见到太子一律格杀勿论。整个朝廷几乎没人敢站出来替太子说话,因为这些人知道,现在谁出风头谁倒大霉。
  话说太子过了半个月的清苦生活后,实在是扛不住了。于是想去投奔自己在湖县的朋友。谁知,却因为这件事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被官兵追捕。太子知道自己难逃一死,还不如死的体面一点,最后,在自己房里,上吊自杀。
  汉武帝清醒之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后悔,于是后期把重心转移到富民上,还颁布了《轮台罪己诏》。正如毛泽东评论的那样:“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迷信这个东西,还是不要碰的好。
  第五节 同室操戈手足相残,为争帝位曹丕下狠心
  一开始,曹操想要立弟弟为储君,而曹丕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在立储的争斗中获得了上风,成为了世子。称帝后,还是怕弟弟的惊人才华会影响到他的统治地位,曹丕软禁了弟弟,为了巩固统治,对宗室同族大下杀手,他的手中究竟有多少鲜血?
  曹操大家都知道,那可是一代枭雄。他南征北战,统一北方,玩弄汉献帝于股掌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显示了曹操的雄才伟略。按理说,以曹操的能力,废除献帝,自己称帝当然是小菜一碟。但即使曹操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他还是以汉臣自居。孙权都看不过去了,想讨好曹操,让曹操称帝,曹操急了眼,大骂:“你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
  不过说归说,曹操终究是人,难道他就不想过过当皇帝的瘾?当然不是了,只是他觉得,如果自己硬要称帝,那么天下可能再次大乱。自己要像周文王那样,为儿子打好基础,让儿子顺利废汉称帝。
  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在大战宛城时把自己的快马让给了曹操,自己在后面掩护被乱箭射死。其余的十多个儿子中,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冲比较突出,具备争夺太子的资格,剩下的兄弟就完全沦落为打酱油了。按理来说,身为老二的曹丕在曹昂死后,当上太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他的老爹是曹操,一个多疑多变的人,不一定因为什么小事惹得他不满意就换了别人。能当上曹魏的第一个皇帝,也算是一个巨大的殊荣了。因此,曹丕是想方设法要当上太子,以便能当上开国皇帝。
  不过,曹丕的几个亲兄弟个个都不是吃素的,真是应了“龙生龙、凤生凤”这句话。首先是曹冲。曹冲打小就机灵俊俏、聪明绝顶,尤其是“曹冲称象”,更让群臣赞叹不已。曹操也非常喜欢曹冲,走到哪就带到哪,好像太子的位置已经内定为曹冲一样。可惜老天不长眼,曹冲十三岁便早早去世了。曹操悲痛欲绝,对曹丕几个兄弟说:“曹冲死了,我很难过,但对你们来说值得高兴!”换句话说,如果曹冲没那么早去世,可能曹丕几个兄弟也不用为了太子之位费什么劲了。就连曹丕当上皇帝后也在说,“如果兄弟曹冲还在,哪里会轮得到我做皇帝!”
  然后就是曹雄和曹彰。曹雄跟曹丕关系比较好,铁哥俩。曹雄曾对曹丕说:“二哥,以后你当了皇帝我做你的将军,专治各种不服,你说打谁我就去打谁!”曹彰呢,更是一名猛将,打小就不喜欢读书,还对曹操说,大丈夫生下来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征战沙场,建立功勋,读书有个鸟用!因此,曹操也懒得逼他读书,满足他的心愿,让他常年在外领兵打仗,立下了不少战功。不过,对于做皇帝来说,曹彰除了手上的兵权,其他的都不占什么优势。这俩人,就暂时被排除在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中。
  现在形势貌似逐渐明朗起来,能阻止曹丕继承太子之位的只剩下曹植一个人,但也是威胁最大的一个人。曹丕虽然从小在军营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十岁不到就已经会骑马射箭,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诸子百家、古今经传也有较深的研究。不过曹植这个人,不仅心思敏捷,更是当时名动天下的大才子。当时有人就说了,如果把天下的才华分为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的才华就占了八斗。曹操自己也是个大文人,本着英雄惜英雄的心理,自然对曹植更加中意,太子之位的天平慢慢朝着曹植倾斜。
  曹丕可是花了不少心思研究曹操的爱好。曹丕知道曹操崇尚节俭,便整天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在曹操面前晃来晃去的,与曹植大手大脚花钱请朋友吃饭的好爽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讲求孝道,曹丕就抓住每一次曹操出征的机会表现自己对曹操的孝敬之情。每次出征,曹植总是脱口而出一篇华丽的诗赋,大赞曹操率领正义之师,必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曹丕每次都装的痛心欲绝,跪在地上号啕大哭,说:“父亲啊,不孝儿子不能替您出征,实在是很惭愧。您可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要是您出了一点问题,那么我们魏国该怎么办呢?”这真可谓是声情并下,大臣们也是一个劲地挤出几滴猫尿,表示自己被曹丕的话感动,曹操呢,也是感叹,曹丕这个孩子真知道孝顺啊!久而久之,曹丕在这一点上逐渐的压过了曹植。
  此外,曹丕也费了不少心机让曹植出丑。有一次,曹操命令曹植领兵打仗,并且让大军在明日天一早就出发。曹丕抓住时机,当天晚上就把曹植请到自己家中喝酒。曹植想,自己明天还要出征呢,不能喝酒误事,于是就想把曹丕的酒局给推了。曹丕急了,指着曹植的鼻子说:“还说是什么兄弟,大哥只是想在你出征之前跟你喝几杯酒,你这一走,大哥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见你。你可倒好,当了三军的统帅,就不把大哥放在眼里了是吧?以后,你当了魏王,还不把大哥赶紧杀绝啊!”说完,曹丕已经泪流满面了。不得不说,曹丕真是一个做演员的料子,就算是哭戏,也是说来就来。曹植一听,这话可严重了。于是就硬着头皮跟曹丕喝了起来,越喝越带劲,最后醉的都不认识回家的道了。结果可想而知,曹丕的阴谋得逞,大军因为曹植的醉酒无法准时出征。曹丕又见缝插针的在曹操面前打小报告,说什么我不让他喝酒,他偏偏喝,喝少了就嫌我小气,还说什么父王这么看重他,以后他肯定是魏王,我不听他的话,他以后不让我好过之类的……曹操听了大怒,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出征的命令。虽然没有怎么惩罚曹植,但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更是不可能和曹丕争夺太子之位了。
  曹丕还不失时机的拉拢贾诩等名臣,为自己的太子之位到处游说。曹操也越来越觉得,曹丕勤俭仁爱,宽厚仁慈,是一个当明君的料,反观曹植,只是才华横溢而已,一身的文人毛病根本不适合当皇帝。长此以往,曹丕的势力更加庞大稳固,其他兄弟已经没有实力和曹丕争夺太子的位置了,于是曹丕在217年顺利当上太子,这一兄弟间的战争也暂时告一段落。
  在曹操去世后,曹丕成为了魏王。不过,当上了魏王的曹丕心里总是有疙瘩,觉得自己的位置坐得并不牢固。思前想后,他把各位兄弟都发配到边远的地方当城主,这样,京城就没人能威胁到自己了。后来觉得还是不行,于是把在军队中威望很高的兄弟曹彰骗到京城,在曹彰与自己下棋的时候动了手脚。曹丕把有毒的枣子和无毒的枣子掺在一起,他自己当然只吃无毒的枣子。曹彰可不知道这些,在吃了毒枣后中毒,倒地抽搐不起。此时要是给曹彰喝几碗水,再送去医治,还能救过来。可是曹丕早就以内部装修的名义让人把水井封了起来,然后在一边表现出手足无措的样子来。
  曹丕的母亲卞太后听到曹丕无缘无故请曹彰来下棋之后,就隐约感到不妙。细想之下,卞太后决定亲自走一趟看看什么情况。谁知道以来就看见这个场景,卞太后吓得不轻,赶紧脱下自己的鞋子去接水,但是看到被封的水井,整个人都瘫坐在地上。于是,曹丕和卞太后就眼睁睁地看着曹彰毒发身亡。
  还剩下一个曹植比较棘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植是文人,本身就不太喜欢争权夺利,当年与曹丕争夺太子之位也大多出于手下人的怂恿。这么多年来,曹植除了文人那点恃才傲物的毛病之外,没有任何能被曹丕抓住把柄的地方。想来想去,曹丕就对曹植说了:“你我虽然是兄弟,但也应该遵纪守法啊!你说你好歹是一个临淄侯,整天不理政事,就知道喝酒误事。以前父王在的时候还经常夸你,说你写的文章好,但依我看来,你就是找人代笔写的,这是很严重的欺诈行为。不然的话,我给你出个题,我让你走七步,七步之内如果你能写出一首诗来,就证明你的文章是自己写的,不然的话,严惩不贷!”
  曹植想了一会,迈起了步子,开始作诗,周围的大臣也随之发出“一”的声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曹植做完了诗,大臣们连七都没喊出来。这个时候曹丕的母亲卞太后从后面出来说:“你们是亲兄弟啊,好好的不行吗,干吗要自相残杀!我刚刚才失去一个儿子,你们就可怜可怜我吧!”曹丕无奈,只能把曹植给放了。
  守着这么有能力的兄弟们不用,却想方设法进行迫害。难怪陈寿说曹丕: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说得明白点,就是说曹丕这个人,心胸不够开阔,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会妒忌、迫害。如果曹丕能够重用曹植、曹彰等兄弟,让他们替自己好好守着曹氏政权,恐怕司马昭也没那么容易谋反吧!
  第六节 李世民千古明君,为帝位斩杀亲兄弟
  李世民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是那个为了皇位,发动了玄武门时间的秦王?还是尽弃前嫌,善于用人的皇帝?人人都说他爱国爱民,创造了贞观之治,这盛世背后却是满满的鲜血,亲人的鲜血,不知道在午夜梦回的时候,他是否能够想到自己的哥哥弟弟,众多侄儿的模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他南征北战,战功卓越,胸怀宽广,治国有方,在位二十三年,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天下太平,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大唐,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不少人把李世民誉为“千古一帝”。
  不过一直以来,就有人对李世民的人品诟病不断,认为他残杀亲兄弟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那么究竟真相如何呢?一向爱民如子、礼贤下士的明君,怎么会残杀自己的亲兄弟呢?
  话说起来,还得从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说起。李渊有很多孩子,他起兵时,已经成年的就有三个,且这三个儿子个顶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大儿子即太子李建成,这个人比较沉着冷静,心胸也比较宽博,为人比较仁厚。但是因为他是争夺皇位的失败者,所以你懂得,他在正史上的记录不太好看。二儿子就是李世民,他力促李渊起兵反隋,帮助李渊进军关中,年仅十八岁就成为唐军统帅,杀敌无数,削平各地山头的势力。四儿子李元吉是一员猛将,典型的五大三粗、头脑简单、脾气火爆。当时天下乱成一团麻,李渊看到隋朝大势已去的时候,就及时地发兵攻打隋王朝。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率领左右两路大军,直攻长安,很快把长安拿下了。然后本着先上船后补票的原则,李渊先把唐朝建立了,然后再去平定天下。从攻打长安的情况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大军半斤八两,没有谁有明显的优势。这个时候,争权夺势的斗争还不那么明朗。
  李世民毕竟是注定要出彩的那个人。在唐王朝建立后,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了令人惊叹的战功,尤其是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斗,李世民充分发挥自己卓越的才能,打赢了这场唐朝一统天下中最大规模的战役,而且赢得很漂亮。一时间,人们对李世民争相传颂,顶礼膜拜。这就出现问题了,李建成是老大,按照李渊的想法,等到唐朝统一天下之后,权力要归到李建成那儿,但是李世民的功劳和威望都太大了,导致李渊的想法实施起来有些困难,这让李渊有些摇摆不定。后来朝中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派系,要么偏向李世民这边,要么偏向李建成这边。
  为了缓和两股势力明争暗斗的局面,李渊采取了一种不太明智的做法:压制李世民,提拔李建成。最明显的做法就是河北刘黑闼第二次叛乱时,李渊没有按照常理派李世民前去平定,而是把李建成派了出去。李建成听从魏征等人的建议,打了胜仗,让李渊更加坚定了自己扶持李建成的想法。
  形势对李世民越来越不利。李建成和李元吉合作起来排挤他、李渊漠视他,李世民在皇位争夺中完全处于劣势。就连自己身边的猛将、谋士都开始被各种借口打压、逮捕,自己的身边只剩下长孙无忌了。再这样下去,不用李建成怎么着,李世民自己就成了光杆司令,不战而败了。手下人都劝说李世民,赶紧采取行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可是他俩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李世民犹豫不决。
  俗话说屋漏偏遭连夜雨。就在这个时候,突厥突然进犯。看到时机的李元吉自告奋勇,要求带兵征讨。但是李元吉提了个要求,说突厥人强马壮,自己得带点精英去,不然显得寒碜。可是自己手头人马不够,希望能把李世民府的将领带了去。明摆着,就是借机一次性除去李世民的有生势力,让李世民永世不得翻身。李渊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已经铁了心的要扶持李建成当皇帝,于是就同意了李元吉的请求。
  有人欢喜自然就有人忧。消息传到李世民的秦王府之后,大家都感到压力山大。李世民心里明白得很,要是被李元吉把自己府上的将领借了去,自己可就真的被逼上绝路了!如果这个时候要是听了李渊的命令,那么自己就彻底完蛋了。手下人也一再劝说李世民赶紧行动,不然就真的来不及了。
  毕竟自己要做的是惊世骇俗的事情,李世民觉得还是让老天来算一卦,看看老天是什么意思。谁知道还没卜完卦呢,就被门口路过的下属一把夺下龟甲摔在地上说:“算卦是决定不能确定的事情,现在事情都这么明显了,还用算吗!” 李世民觉得有道理,但觉得,这种大事必须要谋划周密才可以。
  这时候李世民想起了自己的参谋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样的大事没有他俩参与怎么行呢。可是当时杜如晦、房玄龄二人已被李渊下旨赶出了秦王府,李世民就让长孙无忌去秘密请他们。长孙无忌找到了房玄龄,但是房玄龄说:“皇上已经下令禁止我们往来了,再者说我们吃得好喝的好,干吗去李世民那受罪啊?”嘴里这么说,实际上,房玄龄精着呢,他这么说,是想探一下李世民是不是真的下定决心干一番大事了。
  长孙无忌无奈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发飙了,摘下配刀来给尉迟敬德,说:“这两个人竟敢背叛我?你拿着我的刀去,要么把他们请回来,要么把他们的脑袋带回来。”杜如晦、房玄龄一听就明白了,李世民这是下定决心要行动了,自己也没有不去的理由了。于是他俩化装成道士,跟着尉迟敬德回来了。怪不得人们常说“房谋杜断”,这俩人还真不是盖的,这么大的事情,经过他俩的分析、策划,基本的活动方案就制定完成了。
  此时万事俱备,只差东风了。于是李世民给李渊上了一道密奏,说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淫乱后宫,还说李建成跟李元吉兄弟俩密谋要杀害我,准备在送李元吉出征的宴会上把我杀死。爹,你说这事该怎么办?李渊看了头大起来,没想到三个兄弟的矛盾已经闹得这么僵了,于是回复李世民说,明天你们三个兄弟一块进宫,当面对质,看看谁说的是真的。此事正中李世民的下怀,李渊这个糊涂父亲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明天要面对的,竟是亲兄弟手足相残的局面!
  此时的李建成也听说了这事,于是请人把李元吉叫来讨论。李元吉的脑袋难得明白了一次,他说:“我觉得事情有问题,不如我们说自己生病了,上不了朝,然后统率好东宫与齐王府中的军队,看看李世民想折腾什么。”李建成觉得李元吉太谨慎了,说:“我们的军队防备严密,再说了玄武门禁军的将领常何可是我的手下,不会有事的。我们尽管跟李世民入朝参见,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李元吉一听,觉得也是,就同意了大哥的意见,谁知两个人就此踏上了不归路。
  千算万算,李建成没有算到常何已经投到李世民手下了。就这样第二天凌晨,李世民率领尉迟敬德等手下亲信,早早地来到了玄武门,在常何等人的协助下,埋伏在了玄武门内,守株待兔。
  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大摇大摆地向着玄武门走来,他们压根都没有想到,迎接他们的将是李世民布下的天罗地网。他们随意地把随从们留在玄武门外,他们两个人骑马悠闲地入宫。刚走到临湖殿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殿边有马影闪动,两人暗道一声坏了,赶紧调转马头,想往东宫方向跑。李世民如影子一般从后面闪现出来,大叫着让两个人停下。李元吉慌忙之中,拉弓回头连射出三箭,但自己已经慌了神了,三次都没能把弓拉满,三支箭飞了没多远就插入地里。李世民突然勒住自己的坐骑,在马上稳稳当当地对准李建成就是一箭。要知道李世民战场杀敌无数,箭术也是相当高明。李建成当场就死在李世民箭下。李元吉也好不到哪去,自己早被尉迟敬德射伤落马。眼见自己的大哥被李世民射死,而李世民也跌落马下,李元吉跑到李世民身边,夺了李世民的弓,想要用弓弦勒死他。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将李元吉一箭射死。
  此时,李建成的人马已经听说太子遇到埋伏,双方就在玄武门展开了争夺战。这时候尉迟敬德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割下来,举起人头让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看。太子的人见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人杀了,一时间斗志全无,各自散了,玄武门的争斗到此结束。
  李世民就这样杀了与自己争夺王位的亲兄弟,成了李家唯一的合法继承人。李渊虽然痛心,但是也不能把李世民杀了,他也已经没有实力杀李世民了。被逼无奈之下,李渊只好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以后,李渊正式传位给李世民,唐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关于李世民的这一段历史,文学家朱熹有一段评论这样写道:“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义,以行其私。”意思就是,李世民这个人假仁假义,但是会演戏。不过,就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玄武门之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李世民登基后大力推行的勤俭节约、宽厚仁爱等儒家道德标准,或许就是因为他想弥补自己在玄武门事变中对自己的亲兄弟犯下的不伦之罪吧!
  第七节 绝世女皇心肠狠毒,无字丰碑功过难评
  有人说她心狠手辣,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杀死自己的亲女儿嫁祸给王皇后和萧淑妃,虎毒不食子,可是她后来为了皇位,又毒杀了自己儿子。有人说她励精图治,在全国上下选拔人才,重用人才。有人说她千古第一,中国上下五千年就出了她一个女皇帝!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人?
  在陕西省咸阳市的乾陵内,有两块石碑比较显眼。一块是述圣纪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无字碑。
  关于无字碑,有人就说了,武则天这是目中无人啊,立个无字碑是想说自己的功绩连文字都难以描述了。不过,更多人倾向于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武则天认为自己罪孽深重,石碑上还是不写文字为妙。
  那么武则天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让她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到给自己立一个无字碑呢?
  在武则天14岁通过选美大赛入宫做了一名才人的时候,她还算是心地纯良。不过武则天不太会表现女人温柔的一面,因此在宫中12年都不太受唐太宗的待见。唐太宗去世后,因为没有生过孩子,武则天就被送去感业寺出家,一待就是两年,现实的巨大落差让武则天心里多多少少有些疙瘩。后来高宗去感业寺拜祭唐太宗,武则天抓住了这个机会,用美人计把高宗迷得神魂颠倒,竟让高宗不顾伦理道德,把武则天带回皇宫,成了自己的妃嫔。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是一名28的大龄女青年了。在美女如云的后宫,武则天必须要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自己已经奔三了,不能跟年轻人比了。自己要想在后宫生存下去,必须要强势,必须要有自己的势力。于是,武则天与当时的王皇后联合,打压当时备受高宗宠爱的萧淑妃。萧淑妃哪是武则天的对手啊,没过多久,萧淑妃便被打入冷宫。
  除去萧淑妃后,武则天的野心更加膨胀起来。她知道除去萧淑妃只是一小步而已,自己称霸后宫最大的敌人是王皇后,一定要想方设法扳倒王皇后才行。可怜的王皇后,正因为除去了萧淑妃高兴呢,万万没有想到,其实武则天比萧淑妃可怕十倍不止!
  机会终于被武则天等到了。在武则天30岁的时候,生下了大女儿安定公主。据说,这个永定公主爱笑,模样也好看,十分讨人喜欢,唐高宗和王皇后都是喜欢的不得了。一次王皇后逗弄完小公主离开后,武则天突发奇想,想悄悄地掐死小公主陷害王皇后。可是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武则天好几次都没下得了手。但是机会只有这么一次,要是错过了,自己这一辈子可能永远只是个昭仪,受人压迫。想到这,武则天狠起心来,把小公主掐死在摇篮里。
  掐死小公主以后,武则天把被子盖在小公主身上,把案发现场收拾干净,装作一副没事的样子。后来高宗过来看小公主,发现她已经没气了。高宗一下子就暴走了,大叫道“谁干的?”这时候,武则天装出一副悲痛的样子,说:“刚才王皇后来看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一眨眼就这样了呢?难道是王皇……陛下,你可要为我做主啊!”
  武则天的侍女们,也证实了,确实只有王皇后来探望过小公主。高宗听了,深信不疑,不由分说,将王皇后废了。武则天也继续在高宗面前表现出要死要活的样子,大说自己孩子命苦,说皇后和萧淑妃迫害自己等。在武则天强达12级的枕边风暴下,高宗把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平民,打入了冷宫。武则天为了断绝高宗对他俩的念想,下令对王、萧二人各打一百大棍,并砍去她俩的手脚,把她俩泡在酒里,美其名曰“骨醉”,实在够残忍的。
  扫清了这俩障碍,本想自己能够顺利当上皇后了。谁知道,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却极力反对,高宗一时间也没了主意。此时开国功臣李勣就说了,这就像是选择谁当大老婆的事情一样,是皇上自己的家务事,干吗要听别人的?于是高宗力排众议,封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当了皇后,立刻对长孙无忌、褚遂良实施报复。褚遂良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地方,长孙无忌更是被逼致死。
  当了皇后的武则天野心也更加大了,为了控制住高宗,不让别的女人接近他,武则天把自己的姐姐献给了高宗。高宗对武则天的姐姐很喜欢,还封了她韩国夫人的称号。可惜没过几年,韩国夫人就去世了,不过她的女儿更是了得,不仅把高宗征服了,还获得了魏国夫人的称号。此时武则天后悔自己的决定了,这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啊!于是,借着魏国夫人的亲人探亲的机会,把魏国夫人给毒死了。武则天用实际行动,再一次巩固了自己的皇后地位。
  要不说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呢!坐稳了皇后宝座的武则天,已经不满足于皇后的位置了,把眼光瞄向了皇位,要知道,自古以来可是从来没有一个女皇帝,如果自己真的做了皇帝,自己就是千百年来唯一的女皇帝了!可惜做皇帝的阻力更大。尤其是自己的儿子们,对自己更是巨大的威胁!
  首先就是太子李弘。作为武则天的大儿子,当时李弘基本上已经被内定为高宗的接班人了。本来母凭子贵,自己的儿子能做皇上,这是多少后宫嫔妃钩心斗角一辈子的愿望啊!但是武则天却觉得不是滋味,认为李弘阻碍了自己称帝的步伐。两个人之间渐渐地产生了矛盾,尤其是后来太子在订婚的当天,太子妃竟然被武则天的外甥给强奸了,这对太子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武则天却袒护自己的外甥,只是将他免了官而已。于是矛盾事情越闹越大,到后来李弘公然率领李家人对抗武则天。武则天忍无可忍,在李弘陪同自己和高宗去合璧宫的时候,故技重施,将李弘毒死。
  毒死李弘之后,武则天以为可以松口气了,谁知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弘死后,李弘的弟弟,也就是武则天的小儿子李贤当了太子。话说李贤是个早产儿,武则天在分娩时就受了不少罪,因此武则天对李贤也是爱答不理的。不过李贤打小就举止高雅,更有一身过目不忘的本领。唐高宗十分喜爱李贤,更是将他封为雍王。李贤处事果断、礼贤下士,更是在担任监国期间把政事处理的井井有条,获得大臣们的一直拥戴。
  李贤越出色,自己就越难以控制他,自己受到的威胁就越大,这是武则天无法忍受的。再加上她的小秘明崇俨多次挑拨武则天和李贤的关系,让武则天觉得废除李贤这个太子已经势在必行了。于是,她没事就下书教育儿子,让儿子多学点政事和孝道。长此以往,李贤就明白了,母亲这是不信任自己啊!于是母子俩之间的隔阂也是越来越大。
  后来武则天的小秘被杀,武则天更是怀疑是李贤主使的,对李贤更是不顺眼了,动不动就打着查找嫌疑犯的口号对李贤的府邸进行一番扫荡。李贤对母亲的做法十分失望,于是就自暴自弃,整天沉迷于美酒和女人中。后来,武则天的人在李贤的府里搜出一百多套铠甲,还逼迫他人作伪证,一口咬定明崇就是被李贤杀掉的。武则天提出要大义灭亲,干掉李贤。高宗听了,十分害怕,再三向武则天求情,武则天才免去李贤一死,把他发配到1000多公里外的巴州。再后来,武则天为了斩草除根,派人去巴州,把李贤活活逼死。
  李贤死后,她和高宗的另外两个儿子水平一般,才能有限,而且一个是出了名的怕老婆,另一个出了名的胆子小。至此,武则天的儿子们已经无法对武则天的称帝大业构成影响了。终于,在67岁的时候,武则天顺利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为了自己的权势,居然连自己的亲人都下毒手,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不过,我们再回头来看一下武则天的出身,可能多少有些理解。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一名做木材生意的商人,靠着为隋炀帝运输木材修建东都洛阳成为了一名暴发户,后来投军,靠着自己的财产,在军中比较吃得开,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逐渐升为工部尚书,算起来可是部长级别的高层了。武则天的母亲家也不是吃素的,她的外公在隋朝还做过宰相。按理说,这样的身世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八辈子都想修来的福分。可惜,在达官贵族聚集的京城,这样的身世有些拿不出手。就连唐太宗在编写自己的族谱的时候,都把武姓排除在外,这样一来,武氏家族在社会上只能沦落为低等家族。有着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同时又有着寒门微族的待遇,这是对当时武则天的家族最真实的写照。长期生活在这种不平等的矛盾之下,任谁也会觉得心里不平衡吧!武则天对权力产生内心的渴望,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上后宫的钩心斗角,逐渐让武则天变得冷血坚定,最终成为一代绝世女皇。
  对于武则天的这些冷血手段,旧唐书有评价:“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不过,放眼整个唐朝,皇位的传承基本都是在经过谋杀案的洗礼后完成的。做皇帝难,做个女皇帝更难。武则天从一个皇帝的小妾到登上皇位的长征路,足足走了52年。不管武则天的称帝之路有多残忍,话说回来,要不是她这么狠心,有几个人会知道历史上有个武则天?武则天的是非功过,还是让它像无字碑一样,任由他人去评说吧!
  第八节 开国明君骤变杀人魔头,高洋难不成精神分裂?
  他是个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大智若愚,聪慧过人,在在位初期时,励精图治,曾经率军队大破契丹,击败山胡和柔然,修筑长城,但是到了后期,他的性情大变,经常喜欢杀人为乐。无数的大臣嫔妃都死在了他手中,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一个可以成为明君的人变成了一个杀人魔头?难道他真的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
  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比较出名的皇帝了,不过,他的出名倒是跟他的政绩没啥关系。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淫荡残暴。不过,高洋一开始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刚登基的时候,他关心政事、精兵简政、减轻百姓负担;加强军队训练,实行人人平等的治国方针。此外还出兵攻打柔然、契丹、高丽等国家,大获全胜。高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齐国在短期内成为当时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按照现在的标准看来,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可惜,过了没多久,高洋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嗜血荒淫起来。
  刚开始他还只是疯疯癫癫地找乐子,没事跳跳舞,唱唱歌。不久,他就觉得这样不过瘾了,于是没事就赤身裸体地跑来跑去,或者打扮成一个女人,勾三搭四的;有时候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少数民族,手中提拎大砍刀,常常醉醺醺在大街上晃荡,吓唬人,简直就是百变星君啊!又过不久,高洋就喜欢偷偷摸摸的潜入京城的大臣家里,看见漂亮的花姑娘,不论年纪大小、不论未婚已婚、不论黑人白人,一招霸王硬上弓,就把人给玷污了。
  《北史》中说他:“隆冬酷寒,去衣驰走,从者不堪,帝居之自若。”意思就是高洋裸奔上了瘾了,大夏天的他会光着屁股躺在地上晒太阳,大冬天的他会光着屁股到处瞎跑,一点都不嫌冷。有一次,高洋正在街上游玩,遇见一个妇女,于是就问他:“你觉得我这皇帝怎么样?”妇人瞅了他一眼,没好气地回答说:“整天疯疯癫癫的,哪有一点当皇帝的样子!”高洋听了大怒,抽出刀来把妇女的脑袋砍了下来。
  此外,高洋“肆行淫暴”,还喜欢搞群体淫乱。他经常大批量地征集坊间的淫女,然后把她们弄入宫中,命令身边的侍卫们脱光衣服,和这些女人群交,自己在旁边看的不亦乐乎。 这也就罢了,他后来觉得这么做还是不够味,就将自家家族的全部女人聚集在一起,然后要她们脱光衣服,把自己的宠臣叫来,跟自己家族的这些女人群体淫乱。高洋在一旁瞪着眼,生怕错过一秒钟的精彩,一双眼睛都看得充血了,看到精彩的地方,高洋高兴地大笑起来。
  高洋非常喜欢喝酒,一喝酒就耍酒疯,往往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一次,他把手下人都赶了出去,迫不及待的扒掉他父亲的小妾尔朱氏的衣服,企图强奸尔朱氏。这可是乱伦的行为,尔朱氏当然不从,双手紧紧护住身体,哀求他千万不要胡搞。高洋表面上答应了,趁着尔朱氏没注意,用刀插进尔朱氏的下体,看着尔朱氏死前的挣扎,高洋获得了心理上的快感。
  还有一次,高洋的亲妈娄太后正悠闲的在小榻上坐着休息。这时候高洋来了,而且已经醉醺醺的了。“帝时已醉,手自举床,后便坠落,颇有伤损。”从这里可以看到,高洋喝醉了酒,连自己的老母亲都敢打。又有一日,他醉醺醺地闯上岳母家门,拿起弓,一箭把老岳母腮帮子穿了个通透。高洋嘴里还骂骂咧咧:“老母狗,我醉时连老妈都不认识,甭说是你。我前几天打了我母亲一顿,要是不打你的话,岂不是偏心眼?”说完,不由分说又抽了老太太一百多鞭子。
  当醉酒成了常态化之后,他就命人在金銮殿上设有一口锅和一把锯,每逢喝醉了酒,必须得杀人才能高兴起来。他一天到晚地喝醉,于是就一天到晚地杀人。身边的人,他往往看谁不顺眼,就拿着锯,把人按在地上就锯了,赤裸裸的钢锯惊魂啊!高洋身边的宫女宦官和亲信每天都提心吊胆的,生怕高洋一不高兴就看上自己了。
  后来,宫里的太监宫女死的差不多了,高洋就让司法部门把判决死刑的囚犯,送到皇宫,供高洋喝了酒杀人玩乐。眼看着这些死囚还是不够杀的,死囚市场一时供不应求,于是不管有没有罪,下面的人干脆把拘留所里正在审讯中的被告拿来充数作为死囚。这些人不但被送到皇宫送死,高洋出巡时,这些人也跟着高洋的屁股后等死。如果有人侥幸在三个月内死不了,这个人就可以无罪释放。当然,能从高洋手下活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高洋对于官员的家属更是不客气。“高隆之、高德政、杜弼、王元景、李蒨之等皆以非罪加害。”;仆射崔暹去世,高洋问崔暹妻子:“你想崔暹吗?”崔暹妻子李氏说结发夫妻当然想了。高洋就说:“如果想念,我送你去阴间看他,”说完就掏出刀来,一刀把李氏脑袋剁下;高洋与李皇后姐姐通奸,就把她老公杀死,然后假惺惺去送葬。在棺材旁当着人家一家老小的面奸淫李氏……此类的例子简直太多了。
  高洋对自己的弟弟,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他把平日经常进谏的两个弟弟高浚和高涣,囚到地窖铁笼之中,高洋亲自去看他们,然后又三个人一起唱歌。唱完歌,高洋泪流满面,提起铁矛,向二人猛刺。侍卫们一起猛刺,可怜两个弟弟活活被扎成一团肉酱。高洋做的最后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情就是把北魏帝国元姓皇族来了个大屠杀,大人直接砍死,婴儿们就抛到空中,用铁矛一一刺穿。“前后死者凡七百二十一人,悉投尸漳水”,手段之狠,让人毛骨悚然。
  高洋的这些行径,直被史书评价为:“事极猖狂,昏邪残暴,近世未有”“穷理残虐,尽性荒淫”。不过,我们不禁要纳闷,好好的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怎么会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荒唐事呢?
  我觉得,这个跟高洋小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在今天,大家都知道,小时候不愉快的经历可能会扭曲一个人的心理,影响人的一生。那么高洋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童年呢?
  高洋从小就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才华和心机。据说他小时候父亲高欢为了考察几个儿子,给他们每人一团乱麻让他们解开。有的人东拉西扯半天,急得满头大汗。有的人拿刀割几下,再慢慢整理。只见高洋拔出刀,咔咔咔几刀下去,把一团乱麻剁成好多块,乱麻自然就分开了。这就是“快刀斩乱麻”这个成语的出处。
  还有一次,高欢为了考察儿子的应变能力,让几个儿子各自带一队人马出发,再让自己的手下彭乐披上敌人的铠甲,伪装成敌人攻击高洋几个人。高欢的大儿子高澄和几个兄弟都被吓得不轻,差一点尿了裤子,只有高洋沉着地指挥部属还击。彭乐一看打不过了,赶紧脱下铠甲大喊:“自己人,别动刀!”。即使这样,高洋还是把他们抓起来送到高欢那。要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有这样的手段,对国家而言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高欢很高兴地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那么能继承我的位置的人只有高洋了!”高欢这么说,仿佛对高洋有多器重似的。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高洋始终没有入过高欢的眼。在高欢眼中,大儿子高澄才是自己最佳的接班人,对高澄的栽培也是竭尽全力的。高欢先是让他辅佐自己处理朝政,然后通过整顿官场,打击权贵树立威信,即使自己临死前还告诉他手下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等等。就算是后来高澄犯了错差点被废,高欢想到的接班人也不是高洋,而是高洋的兄弟高浟。
  这就罢了,家中其他亲人对高洋的态度也是极其不友好的。要知道高家的儿子们个个都长的相貌堂堂,风流倜傥。偏偏高洋长的惨不忍睹,但是高洋的妻子却长得十分漂亮,甚至比大哥高澄的妻子还要水灵三分。高澄简直就是羡慕嫉妒恨啊,逢人就说:“像高洋长得这么难看的人都能混到现在这样,简直就是没天理啊!”不仅如此,高澄隔三差五就当着高洋的面调戏自己的弟媳妇,高洋装作没看见,还故意甩着两条鼻涕装傻。三弟高浚一看乐了,装模作样的指责高洋的下人说:“你们这群混蛋,没看见我二哥的鼻涕流出来了吗?你们怎么不替他擦呢?”言下之意,把高洋当成小儿麻痹的弱智了。
  再说高洋的母亲,俗话说得好,儿是母亲的心头肉。可是高洋的母亲对高洋说了:“你的父亲像龙,你的兄弟们像虎,你呢……哎,你就老老实实的,别胡思乱想着当皇帝了。”很明显的,她认为高洋比起他的兄弟们差得太多了,因此对他爱答不理的。
  父母对自己的轻视、兄弟们对自己的嘲笑和侮辱,高洋身处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心理很难保持正常,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到最后,高洋活脱脱变成一个残暴的人,也就多少可以理解了。看来,任何时候,家庭的和睦与否,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第九节 朱棣篡权夺位,狠心诛杀建文旧臣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铲除异己诛杀了方孝孺十族争,还将自己的侄子的儿子软禁在宫中55年之久。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早年基本上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流氓,而且这个流氓还没有文化。按理说,流氓没文化,实在不可怕。但朱元璋和其他没文化的流氓都不一样,他不仅风风火火捣鼓出一个大明帝国,还锄禾日当午,埋头苦干造出二十六个活蹦乱跳的儿子。其中,燕王朱棣排名老四,人称朱老四。
  朱棣不是皇后马大脚所生,自然不属于嫡出,这就罢了,自己是老四,这个排行比较尴尬,属于上不挨天下不接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那种。任你请谁来把算盘拨拉的啪啪响,皇帝椅子也轮不到他。虽然轮不着自己,但是时不时地偷偷瞟上两眼还是可以的,至少能满足自己的幻想。
  朱老四长大后,朱元璋就张罗着给他主持婚姻大事。话说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对朱老四还是非常厚道的,给他选的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徐氏也为老四以后的皇帝道路做了突出贡献,成为老四背后默默奉献的那个女人。
  在朱老四21岁的大好年华时候,他顶着北国的鹅毛大雪,去北京上任做自己的燕王去了。朱元璋还告诫其他的儿子,说:“按理说,藩王的王宫要比皇宫的规模小才对,但是老四的王宫是元朝的旧宫,规模虽然大了点,但是老宅子了,你们哥们弟兄的就不要和老四攀比这个了。”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对老四这个儿子还是寄予厚望的。
  本来已经有太子了,朱老四就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北京土皇帝,做大明朝的皇帝也就是随便想想而已,压根就没想过自己的屁股有零距离接触皇帝椅子的机会。天有不测风云,太子朱标有一天突然去世,却让他觉得,这事还是有机会的。按照历朝历代的传统,太子没了,太子之位就应该从剩下的儿子中挑出一个合适的来,老四无疑使最符合条件的那个。可是,朱元璋坚持立嫡立长的原则,自己的大儿子没了,就把朱老四的侄子,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眼看着到嘴的鸭子飞走了,朱老四想起来就火大。自己好歹南征北战,立下无数一等功,朱允炆这家伙要能耐没能耐,要功绩没功绩,但是却被定为皇位的继承人,这太不公平了。
  这也难怪,老四和兄弟们拼死拼活的为大明朝的发展无私奉献,结果到头来却为朱允炆这个小子做了嫁妆,被人捡了便宜,心里实在是一万个不服啊!但不服归不服,他也不敢明目张胆说三道四,老爹朱元璋可是个火爆脾气,要把他惹火了自己可不好受。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接班上任,做了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建文帝。不过他这个皇帝可是当得不太踏实。自己的叔父们心中不服,再加上他们都是一方的土皇帝,要钱有钱,要地有地,要兵有兵。说不定哪天他们联合起来,把自己从皇帝椅子上拉下来。于是赶紧向自己的老师黄子澄请教该怎么做。黄子澄说了,那就削藩吧,把这群土皇帝的权力逐渐收回来。朱允炆觉得有道理,尤其是对燕王朱老四,朱允炆下诏说:“以前先帝在的时候,老四叔就不太老实,现在把他的藩王称号收了,把他贬为老百姓。”
  不过老四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为了麻痹朱允炆干脆装疯卖傻起来。成天就知道胡言乱语,走着走着扑通倒在地上抽搐着就不动了,跟发了羊痫疯似的。朱允炆派人去查看老四是不是真疯了,只见大夏天的,朱老四穿着棉袄棉裤蹲在火炉旁边,一边搓手一边还骂骂咧咧的:“我靠,这什么鬼天气,想冻死人啊!”还得说老四的演技逼真啊,居然把朱允炆给混弄过去了。甚至朱允炆还偷着乐了好几天呢,心想,自己终于除去了一个心头大患。
  谁想,朱允炆还没乐几天呢,老四就打着“清君侧”的幌子,指责齐泰、黄子澄等是奸臣,还给他们扣了一个大帽子:借着皇帝的名义削藩,实际上是清除皇家的子孙。这么大的屎盆子扣下来,黄子澄等人也很无奈。老四到底是带过兵的人,通过“靖难之役”的胜利,老四的屁股终于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上。
  当了皇帝的朱老四自然想起当初一心想把自己弄死的黄子澄等人。于是老四一声令下,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都被定了奸臣的罪名,族人不管年纪大小都被斩杀,女人都被发配到妓院卖身。
  自己毕竟是杀死亲侄子夺取的皇位,在外人看来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往严重了说,那就是乱臣贼子。朱老四自然明白这个道理,要想老百姓不怀疑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写一封继位诏书,告诉天下人,自己是来接自己老爹朱元璋的班,而不是夺取朱允炆的皇位。这个诏书意义重大,必须由德高望重而且才华横溢的人写才具有说服力。朱老四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个人-方孝孺。方孝孺做过朱允炆的老师,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由他来起草诏书可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方孝孺是朱允炆的心腹,对朱允炆无比忠诚。朱允炆死后,这个老头就天天待在家里为他哭丧。后来朱老司起草诏书的时候,就把老头请到大殿上。谁知道这个老头牛脾气一个,穿着孝服当场就大哭起来,就连朱老四也觉得很感人,于是走下来扶起老头说:“我这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老师不要误会!”方孝孺反问老四:成王他在哪里?老四回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追问:那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老四回答:现在国家要仰赖年长的国君,成王的儿子还太嫩了。方孝孺紧追不舍:那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这下老四被追问得没了词了,脸色也变得很难看。他从座位上走下来,好言相劝:“这是我们家的事,方老师就不用太操心了。但是我的继位诏书还得多多仰仗方老师您来起草不可。”说完就让人把笔墨纸砚放到老头面前。
  谁知道这老头一点都不知道变通,认准了的事情八头牛都拉不回来。只见这老头拿起笔来,在纸上挥笔写到“燕贼篡位”,写完后潇洒地把笔扔在一边,趴在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老子死就死了,你这破诏书我是不会替你写的。”朱老四顿时大怒,说:“你这个老匹夫,死就死了,你就不替你的九族想想?”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威胁啊!方老头抬起头,大声说道:“灭九族怕什么?你有本事灭我十族啊!”
  这下朱老四可是彻底愤怒了,让人把方孝孺的嘴角割开,一直割到耳朵边,让这老头说不出话来。每抓到一个方孝孺的族人,就把他带到老头面前将族人杀死,但方老头连头不抬一下。据官方统计,方孝孺事件受到株连而死的有873人,被发配而死的人更是没法数。后来,方孝孺本人也被朱老四给凌迟处死。
  要说朱老四对待方孝孺就够残忍的了。但方孝孺跟兵部尚书铁铉比起来,似乎还差一点。铁铉曾经率军死守济南,打得朱老四灰头土脸的。后来兵败后铁铉被俘,押解到朱老四面前,始终不愿正面向朱老四称臣,正气凛然。朱老四大怒,派人割去他的耳朵、鼻子,煮熟了放在铁铉的口中,问道:甜不甜?铁铉傲然回答:“忠臣孝子的肉,当然是甜的。”朱老四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当场将铁铉凌迟处死。在凌迟的过程中,铁铉始终大骂朱老四。朱老四让人搬来一口大油锅,把铁铉的尸体投入到沸油中,来了个大炸活人。铁铉的两个儿子也没能幸免,都被处死。妻子杨氏和两个女儿发配教坊司当了妓女。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景清。景清是建文帝的旧臣,但朱老四登基后,景清单独找到朱老四说自己愿意归顺。其实,景清是想潜伏下来,趁机刺杀朱老四。可惜,被朱老四识破,当场被朱老四割了舌头,砍了脑袋。这就算了,朱老四还让人把景清给剥了皮,在皮囊里胡乱填了一些茅草,挂在长安门口示众。此外,朱老四又实施具有明朝特色的“瓜蔓抄”,不仅将景清的族人杀个了干净,就连姓景的人和景清的村庄都差点被屠杀干净。这么看来,朱老四对方孝孺实行诛十族还算是比较仁慈的了。
  朱棣本人,在我国古代一流帝王中,做的大事和别的一流帝王比只高不低,像郑和下西洋、设立奴儿干都司、下令编撰《永乐大典》、设立内阁制度、迁都等等。可以说,在政绩上,朱棣他做的这个皇帝是合格的。本来,通往皇位的路上出现点暴力事件就是难以避免的,只是朱棣为了排除异己,大肆屠杀的行为在后人看来,太过于残忍了。就连《明史》也是对此大加批评,说:“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意思就是,朱棣你不仁不义,道德出现了这样的缺失,就算你有盖世的功劳,又怎么能掩盖得了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残酷往事,心狠手辣的风流人物
第一节 庞涓加害孙膑,缘何同门变仇人?
第二节 吴起杀妻弃母,一代名将竟然狠心至此?
第三节 文种苦心竭力助勾践,劳苦功高反被杀
第四节 汉武帝雄才伟略,偏信巫蛊诛灭三族
第五节 同室操戈手足相残,为争帝位曹丕下狠心
第六节 李世民千古明君,为帝位斩杀亲兄弟
第七节 绝世女皇心肠狠毒,无字丰碑功过难评
第八节 开国明君骤变杀人魔头,高洋难不成精神分裂?
第九节 朱棣篡权夺位,狠心诛杀建文旧臣

第二章 世事叵测,史书掩埋的点滴真相
第一节 诸葛亮鞠躬尽瘁,身死国亡难辞其咎
第二节 既生亮,何生瑜?《三国演义》错错错!
第三节 阿斗“乐不思蜀”?原来心中自有计量
第四节 王莽废汉建新,残忍却又朴素?
第五节 霍光忠于汉室风光无限,外戚专权竟至身死族灭?
第六节 开凿大运河,修建洛阳城,真的是费时费力不讨好?
第七节 李林甫口蜜腹剑,以法治国毫不含糊
第八节 放清兵入关,真的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第九节 近代第一实业家,为何被冠“左屠夫”称号
第十节 汪精卫也有英勇事,刺杀前清摄政王不含糊

第三章 五味陈杂,人生跌宕际遇莫测
第一节 外戚专权祸首窦宪,平定匈奴功劳空前
第二节 刘秀圆梦迎娶阴丽华,因何委屈佳人做妾侍?
第三节 石崇骄奢淫逸,一心为保绿珠而亡
第四节 空有抱负,亡国崇祯帝有力无处使
第五节 中国没有彻底沦陷为殖民地,慈禧有功
第六节 鳌拜战场巴图鲁,忠于朝廷不畏强权
第七节 不平等条约专业户 李鸿章有苦说不出
第八节 孝庄一生尽心为大清,无奈牺牲儿子幸福
第九节 袁世凯妄想当帝王,一念之差身败名裂

第四章 圣人有失,是非功过孰人清?
第一节 刘启错杀周亚夫,皇帝也会错
第二节 创造开元盛世,惨遭安史之乱
第三节 多面多情人,元稹真面目是哪个?
第四节 细看隋文帝,明君也有打盹时
第五节 王安石改革,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六节 朝中双面人,张居正铲除异己
第七节 盛世乾隆,大兴文字狱招骂名

第五章 品史悟人,成败轮转收益多
第一节 能忍胯下之辱,却因狂傲被杀
第二节 投降清朝又反清朝,如此纠结为哪般?
第三节 年羹尧平清海,镇西安,过于自满被毒杀
第四节 商鞅变法强国,后却惨遭分尸
第五节 中国商人第一人,“仁义”是其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