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837689
  • 作      者:
    程连升著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走上计划经济道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虽然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但也不乏自己的国情特点和部分变通。
  不能把计划经济的历史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混为一谈。这两个时期的错误实际上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无关,也不代表计划经济的历史全貌。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经济上具有“奠基性”“公共性”和“备战性”特点。
  计划经济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步阶段,对现代化建设起到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重要作用。任何经济体制都存在时空关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也属必然。
展开
精彩书摘
  《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
  二、国民政府对计划经济的探索
  知识界在民间掀起的推崇计划经济的这股热潮,很快便在国民政府内得到回应。在社会知识精英和党内高层一致支持下,国民政府通过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迈开了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初步伐。
  1928年初,南京国民政府一成立,就提出了十年内建设十万英里铁路的交通建设计划。1930年1月,实业部长孔祥熙提出了投资二亿元建设发电、钢铁、化工和其他工厂的五年计划。孔祥熙的后任陈公博,于1932年又提出了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要求在四年内投资16亿元进行煤、铁、石油和其他矿产开采,建立钢铁、机械、电器及汽车制造等多种工矿企业。②
  1933年9月,由蒋介石、宋子文分任正副委员长的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其职责为“有关国家经济建设或发展计划之设计审定、经费核定、监督指导及直接实施”。③随后,全国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交通部、铁道部、农林部和其他政府部门,都纷纷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计划。由于缺乏资金和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1935年4月,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专门从事资源的调查研究和重工业建设工作。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编制了_一份《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准备在五年内投资2.71亿元建设冶金、化工、煤炭、机械、非铁金属等31家工矿企业,计划完成后能基本满足当时中国对这些基础性工业原材料的要求。在国难当头的紧迫局势下,与此前国民政府拟订的其他经济计划的命运不同,这一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并未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在蒋介石支持下很快付诸实施。经过一年多时间,成立了21家厂矿单位,其中包括煤矿、石油矿、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金矿、炼钢厂、炼铜厂、钨铁厂、机器制造厂、电工器材厂、无线电机制造厂、电瓷制造厂、水力发电厂等。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战局迅速恶化,原来远离战区的后方转眼就变成了前线,正在加紧建设的各项工程要么半途而废,要么仓促搬迁。这样,国民政府战前进行的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被迫搁浅了。
  当然,抗战前重工业建设计划实施的中断,并不意味着国民政府发展国营企业、实施计划经济努力的寿终正寝。相反,在1938年政府机构大调整中,资源委员会从一个“筹划经济动员而兼事重工业建设之机关”变成了“纯粹之重工业建设机关”,实际上成为国民政府的战时最高经济领导部门。在整个抗战时期,由其创办经营的企业成了后方工业的支柱,有力支撑了中国的抗战。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时,资源委员会仅有正在筹建的厂矿24家,员工2000余人;1945年抗战结束时,资源委员会已有工矿企业98家,所属企业员工已超过六万人。①抗战后期,与国民政府威望日渐低落的状态不同,资源委员会因其出色的企业经营活动而受到朝野的普遍赞扬。
  ……
展开
目录
引子:计划经济思想起源和早期实践

第一章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民国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情愫
一、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的勃兴
二、国民政府对计划经济的探索
三、计划经济资源的延续与继承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的萌生
一、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二、计划成为经济管理的一种方法
三、建立统一领导全国经济的管理机构
四、部分行业开始走向集中管理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完成
三、计划管理体制的全面形成
第四节 中国建立计划经济的基本缘由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确立
二、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新中国成立初的市场环境与工业化建设的矛盾
四、中国建立计划经济的可行条件

第二章 经济计划的制订与执行
第一节 经济计划的编制
一、编制计划的方针方法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三、年度计划的编制
第二节 经济计划的执行
一、统一部署和管理基本建设项目
二、加强各级党委对计划落实的监督检查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
四、积极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
五、加强思想教育
第三节 计划管理的初期特点
一、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二、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调节
三、计划管理形式多样
四、注重按比例发展和坚持综合平衡

第三章 计划经济运行的初期效果
第一节 冲破低水平“贫困陷阱”
一、“贫困的恶性循环”噩梦
二、抓住利用外援的历史机遇
三、突破“瓶颈”的制度安排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计划体制变革
第五章 调整时期中央计划体制的修复
第六章 “文革”时期计划经济的混乱
第七章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遗产
第八章 融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
第九章 “双轨制”下的计划经济
第十章 抛弃计划经济的深度转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