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8年,隋开皇八年。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天蓝云淡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
灿烂的阳光像多情的少女含笑播撒着温暖,欣然地渲染着生动的原野。远处,那翻滚着的业已橙黄的黍地被田埂割成了大小不等的方块,接着便是翻滚着火红色彩的高梁地,近处,饱满的大豆似串串金铃,随风而舞,发出哗哗哗的声响。
田野的秋风又轻又暖,吹在脸上,像是美人的玉手在温柔地抚摸,让人心中泛起阵阵别样的感觉,果香和庄稼的甜味在空气中飘荡,长吸一口,沁人心脾。
在这迷人的秋野上,二十一岁的晋王杨广一袭白衣,跨坐在身高体长的乌龙驹上,一手执缰,一手擎鞭,仰天长啸,宛如长空落下了惊雷。
“看孤王饮马渭水!”说着,杨广一抖丝缰,催着乌龙驹闪电般飞驰向前,慌得后面的侍卫官张衡失声大叫:“晋王小心,晋王小心啊!”
滔滔的渭水岸边,杨广猛地勒住飞奔的战马。那乌龙驹骤然止步,后腿陡立,前腿双双离地,当空舞了几下。晋王猛然夹住马肚子,弓着身子,伸头探向前方。那马似有灵性,抖抖鬃,甩甩尾,咴咴咴一阵长嘶,前蹄在松软的黄土地上不停地刨着。
杨广翩然下马,在马背上轻拍了两下,深情地说:“老伙计,不要心急嘛!父皇已经颁下平陈的诏书,还任命孤王统帅十万雄兵呢,这下,你又可以一展你的神威了!”
看着眼前神采飞扬的千里神驹,杨广的思绪像插了翅膀,掠过无际的渭河平原,向北飞向茫茫一色的戈壁……
开皇五年,杨广刚好十七岁。那一年,杨广迎来了平生的首战——抗击突厥的战斗。在迎春花绽放伊始的时节,立国不久的隋朝北疆便腾起了狼烟。掳掠成性的突厥汗国发倾国之兵,又一次南下“牧马”,秦城汉关再次骤然紧张,且已有多处要塞被攻破。
边关危急,长安危急,大隋朝危急。接到父皇杨坚的诏命,已在并州(今山西太原)署内任职的杨广旋即整顿甲兵,率虎贲五千北上迎敌。
虽是第一次担此重任,但杨广全无惧色,反而底气十足,他坚信自己的所学,坚信自己多年磨砺出的能力。行军途中,他和自己的老师——王韶、李雄、李彻仔细研究了敌情和进攻的方略,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杨广慷慨激昂,踌躇满志,面对报国复仇心切的兵士,他折箭而誓:“不大胜,不回还!”
那番话,即使让久经战阵的老师们听了,都觉得热血汹涌,都感觉杨广威风凛凛,充满着勃勃的英气。
这是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杨广兵微将寡,面对强敌,他利用地形巧妙周旋。终于,在一处狭谷地带,他抓住突厥兵一时的混乱,呐喊一声,挺枪率先冲人敌阵。杨广马快枪利,如入无人之境。敌人大乱,紧急后撤,杨广穷追不舍,追击二百余里,斩敌近万。此战,杨广崭露头角,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嘉奖,杨广少年英豪、智勇双全的美名在朝野内外传扬。
当时,杨广骑的就是这匹当时仅有一岁半的乌龙驹。后来,每每说起爱马当年的神威,杨广便自豪地不能自已。
奔流的涛声把杨广拉回现实。他伫立河边,望着辽阔的原野,汹涌的河水,心潮难平。“自古英雄出少年!”他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而现在恰恰是需要英雄、创造英雄的时代,一股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激情开始在他的胸际荡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