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伪币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31584
  • 作      者:
    (法)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著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法国伟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烈·纪德的代表作,复旦大学教授、《追忆似水年华》译者徐和瑾先生精心翻译。
展开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法国伟大作家,1947年获得诺贝尔奖,获奖理由是“为了他广泛包容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展开
内容介绍
  纪德精通音乐,以巴赫的赋格曲的形式来写作《伪币犯》。小说结构精心而复杂,展现了四段互相关联的恋情,同时又很像侦探小说。纪德在书中完整呈现他的道德和美学追求,尤其表达了他对“真诚”的思考。
展开
精彩书评
  我希望有一个魔鬼隐姓埋名地贯穿在整部书中,由于人们不大相信他,他就显得更加真实……确切地说,这本书不是只有一个中心……这些努力像椭圆那样有两个焦点。一方面是事件、事实、外部材料,另一方面是小说家用这些东西写一本书的努力。
  ——安德烈·纪德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 巴黎
  一
  “现在,我觉得要听到走廊里的脚步声了。”贝尔纳心里想道。他抬起了头,并仔细听着。没有:他父亲和哥哥还留在法院里,他母亲在作客,他姐姐在听音乐会,至于弟弟小卡卢,每天学校放学后被关在寄宿学校里。贝尔纳·普罗菲唐迪厄留在家里啃书本,准备中学毕业会考,他只有三个星期的复习时间了。家里人都不打扰他,让他独自一人待着,但魔鬼却并非如此。贝尔纳虽然已脱掉上衣,但仍感到热得透不过气来。临街的窗子开着,但进来的只有热气。他额头上流着汗。一滴汗水沿着他的鼻子流了下来,快要落到他手里拿着的一封信上。
  “这就像流泪一样,”他想道,不过,流汗总比流泪要好。”
  是的,这日期一清二楚。无法怀疑:信里说的正是他贝尔纳。信是写给他母亲的,是一封情书,十七年前写的,没有署名。
  “这个开头字母表示什么?一个V,也可能是一个N……问我的母亲合适吗?……咱们还是相信她眼力不错。我可以随意想象,认为这是个亲王。即使我得知自己是个乡巴佬的儿子,那也没有关系!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就不必担心自己像他。任何寻找都会使你承担义务。咱们只要从中求得解脱。咱们不必深究。况且,我今天知道这些已经足够。”
  贝尔纳把信重新折好。这封信同这叠信里的其他十二封信大小一样。一条粉红色的缎带把这些信扎在一起,但他不必把缎带解开。他把缎带又套了进去,像原来那样把这叠信扎紧。他重新把信放到小盒子里,把小盒子放到蜗形脚桌子的抽屉里。抽屉没有打开,他是在抽屉上方发现其中的秘密的。贝尔纳把木桌面上脱开的铰链合在一起,并要把一块沉重的缟玛瑙板盖在上面。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把这块板放在上面,并重新放上两个水晶玻璃做的枝形大烛台以及他刚才因好玩而去修理的笨重座钟。
  座钟敲了四下。他已把钟拨准。
  “预审法官先生及其公子律师先生不到六点钟是不会回来的。我有时间。必须让法官先生在回家时看到他的写字台上放着这封美妙的信,我将在信中把我离家出走的事告诉他。但在写信之前,我感到很有必要让我的思想透一透空气,并去找到我亲爱的奥利维埃,以便有个栖身之处,至少能够暂住。奥利维埃,我的朋友,现在是我来考验你诚意的时候,也是你向我显示你价值的时候。我们友谊中的美妙之处,是至今为止我们还从未得到过对方的帮助。唔!要帮的忙使人愉快,提出来就不会难以启齿。讨厌的是奥利维埃不会独自一人在那里。算了!我会把他拉到一边。我要用自己的镇静使他大吃一惊。只有在非同寻常的情况下,我才会感到十分自在。”
  贝尔纳·普罗菲唐迪厄一直住到那天的T街,离卢森堡公园很近。每星期三下午四点到六点,他的几个同学都要聚集在公园里美第奇喷水池旁边俯瞰着喷水池的小道。他们谈论艺术、哲学、体育运动、政治和文学。贝尔纳走得很快,但他在穿过公园栅栏门时看到了奥利维埃·莫利尼埃,就立刻放慢脚步。
  那天,聚集在那里的人比平时要多,也许是因为天气晴朗的缘故。参加聚会的人,有几个贝尔纳还不认识。这些年轻人一旦站在别人面前,个个都像在做戏,几乎完全失去了纯真的面貌。
  奥利维埃看到贝尔纳走过来就脸红了,并突然离开和他交谈的一位少妇,走到远处。贝尔纳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因此奥利维埃竭力显出不在找他的样子,有时甚至装作没有看到他。
  在和他照面之前,贝尔纳要遇到好几组人,但他也装出不在找奥利维埃的样子,就不时停住脚步。
  他的四个同学围着一个戴夹鼻眼镜、蓄有小胡子的小个子,此人的年龄显然比他们大,手里拿着一本书。他名叫迪梅尔。
  “你要我怎么办呢?”他的话是专门说给其中一个人听的;他看到大家都在听他说话,显得十分得意。“我一直看到第三十页,却没有看到一种颜色或一个描写颜色的词。他说的是一个女人,我甚至不知道她的连衣裙是红的还是蓝的。对我来说,如果没有颜色,这很简单,我就什么也看不到。”为了夸张的需要,再加上他感到他已不像刚才那样引人注目,他就坚持说道:一点也看不到。”
  贝尔纳不再去听这个人的高谈阔论。他感到过早离开未免失礼,因为他已经在倾听他身后那些人的争论了。奥利维埃离开少妇之后,就来到那些人中间。其中一人坐在长凳上看《法兰西行动报》。
  在那些人中,奥利维埃·莫利尼埃显得多么严肃!而他却是最年轻的人之一。他那几乎还带稚气的脸和他的目光,显示出他思想的早熟。他动不动就脸红。他温柔。他对所有人都显得和蔼可亲,但没用,不知是何种内在的谨慎和何种腼腆,使他的同学们和他疏远。他因此而感到痛苦。要是没有贝尔纳,他就会更加痛苦。
  莫利尼埃就像贝尔纳现在做的那样,在每一组人中都听一会儿,这是出于礼貌,他对听到的任何话都没有兴趣。
  他在那个看报纸的读者的肩膀上方俯下身子。贝尔纳没有回过头去,但听到他在说:
  “你不应该看报纸,这样你会满脸通红。”
  看报的人尖声反驳道:
  “你嘛,只要别人一提到莫拉斯,你就脸色发青。”
  这时,第三个人用挖苦的语调问道:
  “莫拉斯的文章,你觉得有趣?”
  第一个人回答道:
  “我感到讨厌,但我觉得他有道理。”
  这时,第四个人开了口,但贝尔纳听不出是谁的声音:
  “你嘛,只要是不使你感到讨厌的东西,你就觉得缺乏深度。”
  第一个人反驳道:
  “要是你觉得只要是傻瓜就能让人开心,那就错了!”
  “你过来。”贝尔纳突然抓住奥利维埃的胳膊,低声说道。他把他拉到几步之外的地方:
  “你快回答我,我有急事。你对我说过,你不是和父母住在同一层楼里,是吗?”
  “我把我房间的门指给你看过,它正面对着楼梯,是在我们家下面的那个半层楼上。”
  “你对我说过,你弟弟也睡在那里?”
  “乔治,是的。”
  “只有你们两个?”
  “是的。”
  “你弟弟不会说出来吧?”
  “如果需要的话。为什么?”
  “你听着。我已离开了家,或者说我将在今晚离家出走。我还不知道要去哪儿。就一夜,你能留我睡吗?”
  奥利维埃的脸色变得十分苍白。他非常紧张,不敢去看贝尔纳。
  “行,”他说,不过你要过了十一点再来。每天晚上,妈妈都要下楼来对我们说晚安,然后把我们的房门锁好。”
  “那么……”奥利维埃微微一笑:“我还有一把钥匙。要是乔治睡着了,你敲门轻一点,别把他吵醒,好吗?”
  “门房会让我进去吗?”
  “我会告诉他的。哦!我和他关系很好。这另一把钥匙,就是他给我的。回头见。”
  他们分手时没有握手。贝尔纳离开时在想他要写的那封信,就是法官回家时会看到的信。奥利维埃不希望别人看到他和贝尔纳单独待在一起,就去找大家都不大理睬的吕西安·贝卡耶。奥利维埃如果不偏爱贝尔纳,一定会非常喜欢吕西安。贝尔纳生性大胆,吕西安性格胆怯。大家都感到他身体虚弱,他存在的仿佛只有情感和思想。他不大敢主动去找别人,但看到奥利维埃走到跟前,就会立刻欣喜若狂。吕西安会写诗,这点任何人都猜得到,但我认为,吕西安只会对奥利维埃一人吐露自己的写作计划。他们俩走到平台边上。
  “我想做的,”吕西安说道,“是叙述故事,不是一个人物的故事,而是一个地方的故事,嗯,譬如说,公园里像这样一条小道的故事,叙述那里发生的事,从早上到晚上发生的事。最早来的是一些保姆,一些奶妈,有饰带……不,不……最早是一些灰色的人,看不出他们的性别和年龄,他们在小道上扫地,给草地浇水,更换盆花,总之是公园开门前的景象和背景,你懂我的意思吗?一些孩子在堆沙堆,互相争吵,保姆打他们耳光。后来,小学生放学了,接着是女工下班。一些穷人来到公园,坐在长凳上吃东西。再晚一点,一些年轻人互相寻找,有些则相互躲避,还有一些独自待着,在进行幻想。然而来了一群人,是在听音乐会的时候,或是从那些商店出来的时候。一些学生,就像现在这样。傍晚,情人们搂搂抱抱,另一些则哭着分手。最后,在黄昏时分,一对老夫妻……突然,咚咚的鼓声响了,公园要关门了。所有的人都走了出去。这出戏结束了。你要知道:这给人的印象是一切的终结,是死亡……不过,死亡’这个词当然没有说出来。”
  “是的,这点我看得很清楚。”奥利维埃说道。他在想贝尔纳,所以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还没有完呢!还没有完呢!”吕西安热情地接着说道。“我想在一种尾声中展现这条小道,是在夜里,在所有的人都走了之后,小道上空无一人,比白天要美得多。在万籁俱寂之中,自然界所有的声音如在狂欢:喷水池的声音,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一只夜鸟的歌声。我原想让一些黑影在上面移动,也许是一些塑像……但我觉得这样太俗气,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不,不要塑像,不要塑像。”奥利维埃心不在焉地反对道。接着,他看到对方伤心的目光,就热情地大声说道:“好吧,先生,你要是把这个写出来,那就太好了。”
  ……
展开
目录
译序

第一部 巴黎

第二部 萨斯费

第三部 巴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