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是如何放上去的
最近,在巴山晓峰的地方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悬棺。发现悬棺并不让人感到吃惊,因为长江三峡在古代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地方,这些民族文化各异却有着相同的葬俗,就是把逝者的家安在悬崖上,而且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悬挂方式加以区别。
一些专家认为古代少数民族采用这类葬俗是因为此地缺少深厚的土层下葬,众多溪流和雨水也会使地下的棺木受侵蚀,所以悬棺葬俗延续千年而不衰。
让人不解的是,如此陡峭的悬崖,悬棺是如何被放上去的呢?原本人们以为自唐宋以后这里的少数民族才有本事把棺木送上峭壁,那么这些战国时代的人又采用了什么方法呢?三峡地区悬棺在很多历史文献上都有记载。比如风箱峡像风箱一样的东西其实是棺材;宜昌境内有西陵峡,西陵峡有个兵书宝剑峡,兵书其实也是悬棺。但宜昌县晓峰的悬棺在文献上没有记载。那十几层楼高的放置棺木的悬崖,可是猴子都难攀的地方。据说,以前有人想搬运悬棺,花了一周时间却仅仅往下挪了3米。可想而知,古人会花多大的力气做这件事呢?又是用什么办法把重达200公斤的棺木弄上悬崖的呢?
普遍猜测,是使用吊装的方法安置悬棺的,即由山顶通过绞车与绳索把悬棺下放到恰当的位置,纳入悬崖缝隙中。甚至,今天在万里之外的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少数民族仍采用这种方法安葬逝者。可是这种方法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却未必行得通,因为那时尚没有今天这样结实的尼龙绳,甚至连秦汉时期的麻绳都还没有出现。
不用绳子能够把棺木运上悬崖吗?有人猜测,古人可能就像今天人们造房子时使用梯子一样,沿着悬崖一层一层地修起栈道,棺木沿着栈道一层层地递上来,直至到了安放地方为止。许多人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放置悬棺的悬崖许多都是单独成缝的,山势非常陡峭,没有缓坡可以用来修栈道。况且,岩壁都很坚硬,想要架起百米多长的栈道,这对于古代工程技术极其落后的少数民族是很难想象的。
人们通过测量发现,所有放置悬棺的地方离地面少则十几米,多则一两百米,如此陡峭的悬崖,棺木到底是如何被运上悬崖的呢?众多专家被这几个战国时期古老的悬棺给难住了。
据说,山上有一些很久没人走过的路,也不知它们通向何方,那些路是否能通向高高的山崖,是不是古人运送棺木的通道呢?考察人员经过实地探访发现,这里有明显开凿过的痕迹,甚至还有一条在夹缝中迂回向上的路,可惜路的中途被塌下的石块挡住了。为什么有人开了路又用石块把它阻塞了呢?好像有意不让后来之人接近那神秘的地方,也许在古人心目中家族墓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