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二十年前,又曾经出现过另一种论点。我们祖国的兄弟民族之一的满族的清,人关以后,统一了全国,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样,一些著名的抗清历史人物,如史可法、张煌言、瞿式耜等都被看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分子”,不但丝毫不值得称赞,而且必须批判了。这样说,不也就肯定了迎降的阮大铖、陈之遴……,因为他们都是“识时务的俊杰”,懂得“历史发展的潮流”的。这样的意见,即使用心是怎样的好,怕也不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这就和前些年盛行的赃官比清官好的“高论”一样。“清官”拼命要维护腐朽的封建国家机器,努力修补,使之不致立即垮台,岂非正是延缓、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么?说也确是说得“通”的,但除了“四人帮”及其论客之外,全国人民都听不下去,接受不了,因之这也无疑是错误的。
王茂远是绍兴地主绅士家庭出身的子弟,崇祯甲申正好留在北京,遇上了李自成人京和崇祯帝上吊。他立即投顺了闯王。但他的内心是并不如此的。逃回江南以后,不料弄得无人接待,连自己的妻子都拒而不见了,他只好去当和尚。不久,又遇上了弘光乙酉之役。一些义正辞严主张严办“从逆”人员的大官、清流,又都乖乖地去迎降了“我大清”。这就使王茂远很不理解,而且牢骚满腹。
应该说此人还很老实、坦率的。他解决这种不可能解决的矛盾的办法是自杀。在自杀以前,还写下了这一本书,他的立场表露得明明白白。对我们了解当时清流的思想、观点,都很有帮助。集子里有一篇祭祁中丞的祭文,可见他对殉难的祁彪佳是肯定并佩服的。实际上祁彪佳等遇到的矛盾比王茂远要单纯些,只是臣子为君父殉节。王茂远在此外还有“从逆”的一款,因此,他的一些自白,就有更多的研究价值。
对南明弘光的政局、战守……他也有自己完整的评论,与同时许多人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对南都沦陷以后浙西义师的规划,他也有全面的考虑与建议。他还记下了一些“小道新闻”,都不见于同时的野史,有许多是不无根据的。如南都陷后,马士英何以没有与弘光一起出走,却挟了太后人浙,他是有所解释的,就不见于他家记载。乙酉之际,江浙义师蜂起,但都悲惨地失败了。那真实的情况他也有所反映。人民就是这样明知要付出重大牺牲仍要奋起抗清的心理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难道他们竟是舍不得姓朱的皇帝么?试看弘光帝与黄得功逃难来到太平,老百姓不但闭门不纳,而且口出不逊,还到清军那里去报告。后来这位带了一万名士兵、六名美女与无数财宝的皇帝,一天走不上十里,终于被捉住,押解回去了,同样是老百姓,一面拚死抗敌,一面却坚决地抵制了这位象瘟疫似的皇帝,他们的态度,不是明白鲜明得很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