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华阅读.1401,一场叫作时光的旅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225961
  • 作      者:
    严歌苓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一场叫作时光的旅行》华语文学先锋人物严歌苓主编,文艺盛宴,诚意奉献,为众多作家打造不一样的形象,挖掘最有前途的新人作者。

展开
作者简介

  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入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学位。严歌苓二十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创作了《少女小渔》《天浴》《扶桑》《人寰》《白蛇》《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赴宴者》《霜降》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画面性,其生动流畅的语言,细腻准确的描写,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深受各界好评。

展开
内容介绍

  《一场叫作时光的旅行》由著名作家严歌苓主编,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思想,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人物,汇集了张鸣、曹文轩、陈舜臣、韩美林、洪峰、王蒙等众多文学、文化、文艺界名家的最新作品,配以精致图片和摄影作品,图文交汇,着力探讨文学创作、文艺人生、历史观、社会热点、心理、教育等话题,同时也是众多作者交流学术观点、畅谈人生社会的平台,为众多作家、学者打造不一样的形象,挖掘最有前途的新人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

  易中天

  在开始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当过爸爸妈妈的知道小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动词是什么吗?小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动词是“不要”。你看一个小孩子他要东西,比方说他要喝水,他说水水,他要吃奶,他说奶奶,够了。他不用说要吃水,要喝奶,他不用那个“要”字。但是你给他水喝,他不想喝,他怎么说呢?“不要”。也用不着说水水。所以小孩子是很节约的,他懂得节约成本,懂得效益最大化,懂得产出投入比。

  好了,从刚才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因为小孩子学会叫妈妈,然后学会叫爸爸、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是称呼,所以他首先要解决的是人际关系问题。第二个结论,“不要”是人的基本人权。因为儿童学会的第一个词是“不要”,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它是一种天赋人权了。事实上我们看一个社会有没有人权,看一个社会是不是人权社会,很简单,只要看这个社会的成员有没有说“不要”的权利。咱们中国古代就没有这个权利。谁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一句话不知大家知不知道,叫作“君有赐,臣不敢不受”,就是他给你东西,你也不能不要。生杀予夺都在万岁爷。他杀你固然是没有价可讲;他给你,你也不能讲价。比方说我刚刚撮了一顿,酒足饭饱;这个时候太监来了,说万岁爷有赐,赐你一只烧鹅,这么大一只鹅,这个时候我怎么办呢?我只能跪下来,一个头磕下去说“谢主龙恩”,然后在太监、在使者的监视之下,一口一口把这只鹅吃下去,没有拒绝的权利。因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政治下的社会,它是没有人权的。

  小孩子称呼自己都是用自己的名字。比方说有个小孩叫贝贝,你给他水喝的时候,他不要,他怎么说呢?“贝贝不要”,他是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的。这个问题早在两百多年以前德国的哲学家康德①在他的《实用人类学》这本书里面已经谈到了,当然他也可能说“不要”,但是如果一定要表示这个主语的话,他是用别人称呼他自己的那个称呼来称呼他的。他不会说“我不要”,他不会说“我”,很小很小的孩子都不会说“我”。如果这个时候大人给他水,他说“贝贝不要”,大人就会教他说“我不要”,他就会说“我贝贝不要”。如果说他要一个什么东西,大的孩子不给他,大人在旁边说“给他、给他”,他也会说“给他、给他”,他也不会说“给我”。这时候大人会教他说“给我”,他会怎么说呢?“给我”,他声音会很低,他没有底气。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子不知道“我”是什么。儿童最先学会的字、词都是名词,而且是一些感性的、具体的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名词,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水水、果果、蛋蛋,都是和他有关系的、很具体的、可以辨认的这些事物的名称。“我”是个什么东西呢?“我”是爸爸吗?“我”是妈妈吗?“我”是水水吗?“我”不是东西呀。但是他又发现“我”这个最不是东西的东西,他最是东西。爸爸也说“我”,妈妈也说“我”,哥哥也说“我”,姐姐也说“我”,他们都是“我”,那么到底谁是“我”?他不明白,他弄不明白这个问题,而且他弄不明白既然妈妈是“我”,那么我要妈妈抱我,怎么不能说“我抱”呢?我还得说“妈妈抱”,“我”到底是什么?他不明白。而且大人和他说话也不说“我”,说“我们”。当妈妈的知道,你带小孩子出去买衣服,会说“宝宝我们出去买衣服”。然后给他买了衣服、帽子,给他穿上,“我们漂亮”、“我们乖”、“我们出去玩儿”、“我们喝水”,她就是不说“我”。所以儿童是不会说“我”的。这证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儿童没有自我意识。

  突然有一天,这个小孩子学会说“我”了。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对一个人来说,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康德有一个说法,他说,在这个时候,他的心中就像是升起了一道光明。而且康德说,他从此再也不会回到他从前说话的那种状态去了。康德说,从前他只是感觉到自身,现在他是思维到自身了。康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一个儿童学会说“我”,也包括我们人类学会说“我”之前,他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不能思维到自身,他只有自我感觉,也就是说他只能感觉到自身。这种感觉是动物也有的,动物也能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比方说一只猫,它不会去咬断自己的尾巴,因为这个时候它会疼。当它疼痛的时候,它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但是动物只是在它的有机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它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它想不到自己的存在,它也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所有的动物都不会照镜子。人要照镜子的,“镜子里面不是我吗?脸儿长得多么漂亮”,人会照镜子。动物不会,动物也不认识自己的照片、自己的画像。

  人比动物厉害的还在于什么呢?人不但不用照镜子,也不用在身上捏一把,他就知道自己存在。那么我想问大家,人是怎样知道自己存在的?是想到的,是通过思想和意识知道自己存在的。这就是人有自我意识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能够通过思想和意识知道并证明自己的存在。有一个笑话:一个差人押解一个和尚上路,每天出发之前这个差人都要清点人数,包袱、雨伞、和尚、我。有一天晚上这个和尚把这个差人灌醉了,然后把他头发剃掉,换上和尚的衣服,第二天早上这个差人起来,点包袱、雨伞、和尚,我呢?“我”没有了。这个笑话之所以是笑话就在于“我”是不可能没有的。请大家想一下,“我”没有了是什么意思?

  死了,死了就是“我”没有了,而人怕死的原因正在于此。人为什么怕死?请大家想一想,他们说死很可怕呀。你死过?谁死过?你没有死过,你怎么知道死是可怕的呢?死不一定可怕呀,“安乐死”就不可怕,怎么就可怕呢?可怕的是“我”没有了,他想不通这个问题,“我”怎么会没有了,“我”没有了,“我”到哪儿去了?“我”怎么知道我没有了?非常可怕。所以,人下定决心,即便“我”死了,“我”也得弄清楚“我”死了以后是怎么回事儿,“我”死不瞑目。这是人才能做到的,动物做不到,动物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死亡;但是人可以,人可以做到。人可以拒绝死亡,人可以选择死亡,比方说是死得重于泰山,还是死得轻于鸿毛;是死得轰轰烈烈,还是死得窝窝囊囊。这个我是可以选择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有自我意识,我们能够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我们这一生,我们要活得像个人样,我们要死得像个人样,我们用我们的行为、我们的选择来证明我是一个无愧于真正的人的称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意识、这样的一个思想,以及我们这样的一个行为,我就称之为“人的确证”。

  人的确证也是只有人才有的需要。动物没有这个需要,动物不需要证明自己是动物,一只猫它用不着特地去抓一只老鼠证明我是猫。现在的猫都不抓老鼠了。我们家原来养了一只小黑猫,养尊处优,整天优哉游哉的,我们说这只猫也太不像话了,得培养它抓老鼠。于是我们有一天就把这只小黑猫送到楼下去,当时我们住的那个地方楼下有很多老鼠,把它放在地上,让它去学习抓老鼠,然后我们就上楼;刚走到二楼,就听见楼下一声惨叫,掉头一看,看见一只硕大的老鼠“鼠视眈眈”看着那只猫,我们的小猫吓瘫了,我们只好跑下楼去救猫。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你看你真不是只猫”,不能说这个话。但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太不像话,我们就会说“你他妈的真不是个人”。当然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但是这句话显然只能用来骂人,不能用来骂自然。你不能说这座山,“你看这座山真不是座山”,你看那只狗,“哎呀它真不是只狗”,这个话是不通的。那么,为什么只有人一定要证明自己是人呢?因为人本来不是人,人本来是动物,是属于自然界的。《圣经》里面说,人偷食了禁果背叛了伊甸园①。这个事情在我看来,人所谓背叛伊甸园就是人背叛了自然界,选择了做人。那么,人既然原本不是人,自己选择了做人,那好,请你付出代价来,终其一生证明你是人。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人们就有理由说,你真不是个人,甚至骂他说你不是东西。不是东西这个话是不通的,因为一个人再坏,他再不是人,他总是个东西吧,怎么会不是东西呢?就因为说他原本应该是人,而他居然不像一个人,那么就连东西都不是了。所以,我们必须终其一生来证明自己是人,而且首先是自己证明自己是人。这样一个事情,我称之为“自我确证”。

  人的确证是通过两个方面,或者说用两种途径来实现的。第一种就是创造一个对象,并在这个对象上或者通过这个创造的过程证明自己是人,这种方式我称之为自我确证。第二种就是通过和他人的关系,在他人那里确证自己是人,这个我称之为相互确证。我只讲自我确证。大家会问,自我确证是不是很难呢?不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都要工作,都要做很多事情。

  下面我就要问一个问题,人又为什么能够自我确证呢?因为人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什么呢?自我意识不仅是能够意识到自我,更重要的是,自我意识是一种心理能力,是能够把自我当作对象来看待的能力。把自我看作一个对象,把自己一分为二,变成两个人面对面,人有这个能力,所以人能够照镜子。照镜子是为什么呢?就是自我认识。你看看我怎么样,这样,认识了,知道我是什么样了。照镜子,然后看一看头发不太好,梳一梳,这就是自我完善。头发梳好了以后,挺漂亮,这叫作自我欣赏。人为什么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欣赏?因为他有自我意识,他能够把自己划分为二,甚至他能够不需要一个物质的镜子,他可以假设一个镜子,把自己放到自己的对面去认识、去改造、去欣赏。这是只有人才有的一种能力。

  所以,人有一种冲动,就是把自己对象化,把自己变成一个对象。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呢?通过创造,通过劳动,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个劳动的产品和劳动的过程当中确证自己是一个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凤凰卫视的一期节目,是他们的一个主持人叫梁东,在三峡工地采访。他采访一个电焊女工,这个电焊女工是个非常年轻的小姑娘,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梁东说你看你呀,一个女孩子做电焊工又脏、又累、又苦、又重,干这样的活你就不怕嫁不出去吗?女孩说怎么会呢?当然嫁得出去。非常的自豪,充满了自豪感。当时我看了这个片子以后非常感动。我从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三峡工地的电焊女工的脸上,看到了一种灿烂的光辉。这是劳动者的光辉,是自我确证的光辉,我称之为确证感。确证感是一个人能不能得到确证的确证。就是说你是不是确确实实证明了自己是人,靠什么来证明?靠你的确证感。这个确证感很简单地说就表现在我们学习、工作和劳动中的那种快感。所以,看一个劳动是不是创造性的劳动,看什么呢?就看你在这个劳动过程中能不能得到一种快感。一般地说,它是有比例的,就是劳动越是困难,这个课题越是难,比方说我们同学们学习,给你出一个题目,这个题目越是难做,一旦你把这个题目做出来以后,你的成就感,也就是确证感那就越强。所以,越是能够自由地发挥我们的智力和体力,我们得到的确证感就越是强烈。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做家务宁肯做饭不愿意洗碗。为什么呢?做饭多少有点创造性,洗碗它是简单重复劳动。洗一堆碗以后,你说大家来看看,我这个碗洗得多漂亮,这个比较困难。但是我如果做一手好菜,色、香、味俱全,端上来,“哇,这么好的菜呀,好好吃”,他非常有成就感。所以,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劳动者、创造者,他都要出示、展览、炫耀自己的作品和产品。做妈妈的,没有一个妈妈不把自己的孩子抱出去给人看的。一满月,就抱出去给别人看,看我们贝贝。这个时候你千万说漂亮,一定要看。任何画家都要办画展,任何音乐家都要开音乐会,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自我炫耀,都要他人欣赏。为什么?因为人的确证需要证据,这和在法庭上审理案件是一样的。而且人的确证就和民事诉讼一样,有个规矩叫作“谁主张谁举证”。你现在主张说我是人,那请你拿出证据来。而且你出示的证据必须为法庭所采信,也就是说你的证据必须得到他人认可,因此你还必须让他人欣赏。也就是说,炫耀自己就是出示证据,他人欣赏就是确认证据。

  ……

展开
目录

作谈
四维世界
——鲁豫对话郭敬明

写意
文学的担当_曹文轩

行吟
多情的凉头河_冯俊科
永恒的苍天_席慕蓉
走近生活,走近艺术_韩美林

心灵印记
虱子与扇子,何谓夸张_陈舜臣
有文化,首先要有气度_张鸣
以舍为有,知足常乐_仁孜尼马
放下就是幸福_索朗达吉
沉默是一种人生选择_王立群

岁影无语
文化传统与无文化的传统_王蒙
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_易中天
文人与侠客_冷成金
享受生命的快乐_周国平
旅美印象_肖复兴

悦目
宁静的心境_范迁
漫天缤纷/晨色清冽/黄昏之爱
穿心而过/金蛇之舞/幽静之潭_范迁

枕边书
死亡的灰色国度_菲利普·卡普托

锐锋尙
通往幸福大门的绊脚石_曾子航
那些告别_丁丁张

弄墨
后街作家_洪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