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国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7859
  • 作      者:
    郑寅达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郑寅达,男,1951年1月生,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出席全国第一、第二届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座谈会和全国第一届青年史学工作者座谈会。1992-1993年到澳大利亚LdTrobe大学从事合作科研一年。1998年被评为教授、博导。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华东分会会长、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以前国内学者所著的国别史,要么学术性强、部头太大,要么资料陈旧、观点过时,很难适应读者的需要。我社出版的这套国别史,读者定位在大学及大学文化程度以上者,同时,专业学者也可作为参考。
  《国别史系列:德国史》作者郑寅达为多年研究该国历史并有相当多学术成果的教授;文笔流畅,叙述清楚,既反映国内外的科研成果,也能就读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国别史系列:德国史》是国别史系列的一种,叙述了德国由分散到建国到统一的历史过程,尤其对于其现代化过程和他多次崛起和复兴的历史作了深刻的阐述。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书后面附有译名对照和索引、大事记、王室世系表和参考书目。

展开
精彩书摘
  六、日耳曼尼亚封建化 生活在日耳曼尼亚的日耳曼人原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在同罗马帝国冲撞和交融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承袭西罗马帝国的“遗产”之后,其自身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步跨入了封建社会的行列。
  起初日耳曼人以畜牧业为主,但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定居生活日占上风,家畜虽然还是主要财产,但耕作也有了比较重要的意义。这时,土地占有形式成为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氏族社会开始瓦解,氏族的界限被打破,单一的血缘联系逐渐被地区联系所取代,日耳曼人的领地形成比较牢固的“区”(Gau)的联盟。在区域联系的架构下,农村公社成为生产方式的基础,当时,一个公社大约包含几个村庄。农地逐渐从公社公有制,转变成个人的私有财产,即可以自由转让和继承的自主地。氏族成员成为独立的小农,他们定期向公社缴纳一定的财产作为赋税,但是荒地、森林、草原和水域仍然保留作为公有财产。农村公社除了有责任维持自己的边界外,还负责筑路、保障度量衡制度等公共性工作。它调节农地的利用,指导播种和收获的时间,惩罚盗窃行为,监管磨坊、烤炉、酿酒所和其他类似设施的使用权。公社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由公社大会选举产生,公社大会同时也是公社的法庭。很显然,这一制度还保留着早期日耳曼人社会结构的痕迹。在农民同王权和贵族的斗争中,农村公社是他们的经济、政治和组织支柱。日耳曼尼亚地区的封建化进程比西法兰克王国地区缓慢,其重要原因就是公社成员能够在古老的部落制的基础上,通过公社保全自己的独立,迟滞私有财产制的蔓延。
  封建主产生自多条途径。部分来自原来氏族的军事首领和贵族,他们一旦违背当初的承诺,在瓜分战利品时,利用职权获取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就逐渐转化成正在形成中的封建主,即国王和公侯,这种现象在法兰克部落比较明显。而在萨克森和弗里斯兰,由于战利品较少,阶级分化的进程较为缓慢,氏族贵族得到保存,并逐渐演化成封建贵族。但是在法兰克人势力所及的范围内,产生了大量的服役贵族,国王的扈从们由于为主子服役而致贵,这些扈从中也包括少量的氏族贵族残余。国王为r维持和控制自己的扈从,往往将尚未被人占有的大片土地分送给这些人,并授予他们其他经济政治特权,使他们走上致贵致富之路,进入封建主行列。
  另外还有一种土地贵族,他们直接从农村公社中产生,往往利用支配依附农的有利地位,大力开垦荒地,以增加地产并获得权势。
  在封建主产生的过程中,封建依附农的数量也在增加。以往罗马行省中的隶农,和作为战俘的日耳曼非自由人,在法兰克王国扩张的过程中被“接收”,并随着王国的封建化而转化成封建依附农,这一过程是不难想象的。事实上,由于非自由人通过起义或逃亡获得自由人的地位,部分非自由人在为领主服役过程中上升为陪臣或受宠者,非自由人的数量有所减少。同时,即使是剩下的非自由人,由于原先的劳动租税被实物租税所取代,人身不自由现象普遍消失,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地位也有所改善。然而另一方面,不少原先的自由农民却日渐丧失经济和人身的自主性,被纳入领主土地所有制的范围,成为依附农。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德意志国家的出现(远古至936年)
一、德国境内的早期居民
二、日耳曼人
三、迁徙与冲突
四、墨洛温王朝
五、卡罗林王朝
六、日耳曼尼亚封建化
七、德意志语族的形成
第二章  神圣罗马帝国(936—1517年)
一、帝国开创者奥托大帝
二、政教纷争
三、巴巴罗萨弗里德里希
四、王国东扩
五、城市的兴起
六、大空位与邦国独立地位增强
七、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
第三章  宗教改革(1517—1750年)
一、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二、骑士暴动和农民战争
三、三十年战争
四、普鲁士的崛起
五、普奥争雄
第四章  启蒙与改革(1751—1815年)
一、经济的波动
二、启蒙运动
三、狂飙突进运动
四、西方音乐的德意志时代
五、法国大革命与神圣罗马帝国崩溃
六、斯泰因一哈登贝格改革
七、普鲁士的军事和教育改革
八、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九、维也纳会议与德意志联邦成立
第五章  统一与自由运动(1816—1849年)
一、大学生运动
二、卡尔斯巴德决议
三、邦国立宪运动
四、汉巴哈大会
五、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
六、关税同盟与早期工业化
七、1848年革命
八、法兰克福议会
第六章  德意志的统一(1850—1871年)
一、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普鲁士联盟计划
三、俾斯麦登台
四、德丹战争
五、普奥战争
六、普法战争
六、文化繁荣
七、东西方平衡外交
八、陷入经济大危机
九、纳粹党崛起
十、希特勒就任总理
第十章  纳粹德国(1933—1945年)
一、“一体化”
二、领袖国家
三、监控和镇压系统
四、统制经济
五、社会协调与社会统制
六、种族政策
七、培养接班人
八、文化荒漠
九、抵制纳粹统制的努力
十、毁约扩军
十一、扩张得手
十二、纳粹“欧洲新秩序”
十三、纳粹政权覆亡
第十一章  两德分立(1945—1989年)
一、困顿与反思
二、占领与改造
三、政党的重建与改组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与德国分裂
五、联邦德国《基本法》
六、社会市场经济与“经济奇迹”
七、新纳粹组织
八、新东方政策
九、民主德国的政治经济结构
十、1953年动荡与体制改革
十一、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
第十二章  两德统一(1990—2009年)
一、两德对统一问题的不同立场
二、两德完成统一
三、艰难的体制转轨
四、施罗德的“新中间道路”
五、默克尔政府执政
译名对照及索引
德意志皇帝在位年表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显示部分信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