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书展大奖得主新作品】繁体版一印再印——追忆回不去的从前,记录日渐淡忘的老家。亮轩的“青田七六”,恰如鲁迅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萧红的呼兰河、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来不及的孺慕之思,说不尽的父子情仇】台湾著名作家亮轩回首一甲子的往事,父子、亲情、婚姻、纯真、叛逆、童年、孤独……人世沧桑,妙悟无穷。
【关于一栋老房子的小历史】一栋屋子的历史,跟大历史也没有什么两样,恩怨情仇,起落无常……青田七六的故事说不清也说不完……只有一件事可以确定:我们都是过客。
【复杂的痛苦,简单的快乐】一池睡莲、一棵凤凰木、一只乌龟,七只猫与两条狗,一台打字机,一个煤球炉,几席榻榻米,以至父子情仇……人的苦与万物的乐,都在这一处宅院不断地交错。
复杂的痛苦,简单的快乐,就是一生。这是一个庭院的历史,是昨日的世界,是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亮轩,回到十多年来连经过都不忍的故居——“青田街七巷六号”——为游人导览,一甲子的恩怨情仇排山倒海涌现,人情物趣的回忆起伏跌宕,于是开始每天清晨在父亲的书房、父亲的书桌上写作,以这座宅院为中心,前溯八九十年,由环境、建筑细部,一池睡莲、一棵凤凰木、一只乌龟,七只猫与两条狗,以至父子情仇,人的苦与万物的乐,都在这一处宅院不断地交错。情感染织记忆,承载的是来不及的孺慕之思,还有对生命的深深感恩。
【青田七六】——台北青田街上的一座庭院,日据时代由“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大学前身)足立仁教授于1931年建成,台湾光复后由参与接收台大的马廷英教授购得,成为作家亮轩(马廷英长子)儿时的家园。当年比邻而居的多有飘零台湾的要人巨擘,如于右任、陈果夫、甲骨学大家董作宾、台大校长陆志鸿、史学家沈刚伯、“中央日报”社长阮毅成……这里曾有过往来皆鸿儒的时代,《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年少时曾寄居于此,这里曾是琼瑶处女作《窗外》的电影场景地,更是马氏父子温情与仇怨上演的舞台,是困窘、破碎的一家人的栖身之处。现在这里成为“青田七六”,因是享誉国际的地质学家马廷英先生故居而被定为“古迹”,2011年获台北“老屋新生大奖”金奖。
我如今看这一座院落,总是容易看到已经不见了的那一部分,好像历史陈迹中的相关故事,又如没有了的树木与动物,当然还有许多许多不再住在这里,甚至于不再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长辈。无论识与不识,此屋中多年来来往往、终至飘然而去者,比施施然的来者为多。我五岁来台便住进此屋,六十余年之后,成为此屋的见证,但如今也已皓发盈巅,老态龙钟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亮轩
“我有点像英格玛·伯格曼(电影)里面的那种飘荡着、永远不离开自己住宅的魂魄。我很高兴,我活着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魂魄。”
【自序‖屋中老少今何在,门外人车兀自流】
【故事一甲子】
我常常想,父亲是怎么成为一位名重中外的地质学者的……也许,没有家庭,正是他成为名学者重要的原因。个人受到的折磨,常常是他人受惠的源头。
【环境篇】
我小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己是一只麻雀,这只雀儿的家,就在我们家的树上。麻雀早上飞出去寻食,傍晚就得归巢歇息了。我在想,它要怎么才能找到家呢?我担心不好找,因为整个青田街都笼罩在无数浓密的大树中……
【屋宇篇】——从足立仁到马廷英/门墙/玄关/客厅/书房/餐厅/三席小屋/厨房/外厨房/浴室/花房/夏屋/长廊/女儿房/两间榻榻米/厕所/柜子
【宠物篇】——狗狗/猫咪/鹅/鸡
【鱼鸟篇】——雁/鹰/麻雀/鲤鱼/吴郭鱼/乌龟/水母
【虫虫篇】——马蜂的大战/萤火虫/壁虎/蚂蚁/蜘蛛/蜻蜓/蝉/蝴蝶/蜗牛
【今昔惊梦】
【附录‖两部《窗外》,一片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