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37112
  • 作      者:
    徐迅雷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徐迅雷,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丽水学院客座教授、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客座教授;现任杭州《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首批专业带头人之一。入选《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1949—2009)》,是《杂文选刊》评点的“当代杂文30家”之一;是《读者》原创版、《西湖-杭商》杂志首批签约作家,曾在《南方都市报》、《西南军事文学》、《新闻纵横》等十多家报刊网站开设专栏,主笔的“‘快报快评”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并获风尚媒体大奖专栏奖;是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作品曾入选《南方周末》评出的年度十大评论;迄今发表随笔、杂文、书评、时评等3000余篇,逾百篇被各种选本选载;已出版《只为苍生说人话》、《让思想醒着》等专著及合著作品共6部,其中《这个世界的魂》2011年5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是作者徐迅雷继《这个世界的魂》、《只是历史已清零》后,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第三部随笔杂文集。人与人性,是《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的主题;作者深厚的人间情怀,洋溢于字里行间,荡漾在人类时空,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发人深省。人心人性、人权人本、人道人伦、人世人寰、人马人面、人杰人文……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
展开
精彩书摘
  新近两则有关二战的新闻似乎不太引人注目:在波兰,辛德勒工厂改建为博物馆;在日本,“百人斩”主角后人未能告倒当事媒体。
  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的名单》,是我最爱的影片,看过无数次了。在纳粹大屠杀期间,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想尽各种办法,从集中营中救出1200多名犹太人。大片《辛德勒的名单》使辛德勒和他的工厂闻名于世。波兰文化部如今斥资120万美元,在工厂原址上改建辛德勒博物馆,以便世人更好地纪念辛德勒(2005年8月23日《新京报》)。
  被称为“百人斩”的砍杀百人比赛惨绝人寰,那是南京大屠杀中侵华日军臭名昭著的暴行之一。当年,两名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展开杀人比赛,看谁先杀满100个中国人。最终,向井敏明以106人对105人“胜出”。《东京日日新闻》(现《每日新闻》)1937年刊登了“百人斩”两个主角持刀而立、洋洋自得的“著名”照片;1947年,这两名手上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刽子手,被南京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次年被“斩”于雨花台刑场。如今,他俩的3名后人以损害“名誉”为由,起诉媒体与记者,结果被驳回(8月24日《新京报》)。
  辛德勒的“名单”是救人的名单,而“百人斩”是杀人的比赛。救出1200多名犹太人,辛德勒可是万般周旋、费尽心机;而杀掉211名中国人,那两名刽子手大抵是费了吹灰之力、用了举手之劳。“百人斩”主角后人要状告当事媒体,无非是说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是捏造事实而损害了“先人名誉”,这就像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发生南京大屠杀一样,都认为那是未曾发生的事。其实,在有组织的战争机器下,发生这类“百人斩”的惨绝人寰之事,根本不是“难事”,而是“轻而易举”的。著名的“艾希曼实验”能够剖解其中的一种人性奥秘。
  1950年开始,美国心理学教授斯坦莱·米格兰姆进行了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艾希曼实验”:被指定的“学生”和“老师”来到实验室,“学生”坐着,双手被绑在椅子上,并且给手腕连上电极;他必须跟老师学习、回答问题,如果弄错了,“老师”就要对他施以电击,电击的强度是可以逐步升级的。
  “老师”手中掌握着从15伏特到450伏特的电击控制装置,从最微弱到最强烈的电击都有明显标志。“老师”不停给题,只要“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出错,马上予以电击;根据学生逐次所犯的错误,“老师”可增强电击。实验中,受到电击的“学生”先是显出痛苦表情;达到75伏特时,开始呻吟;至150伏特,“学生”提出终止学习的要求;至285伏特,“学生”的反应则是极度痛苦的叫喊;而升到450伏特则是死去活来了……通常会出现师生间激烈争论的过程,“学生”哀求停止试验时,“老师”并不停手,因为他“有约在身”——他从实验者那里得到的指令就是不要因为学生的原因而中断实验,不管发生什么都要一如既往地进行下去。最终,“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以破裂告终。
  被电击是极痛苦的,所以至今还有弄刑讯逼供的恶警在利用摇把式电话机进行电击。但在这个实验中,并没有真正的电击存在!“学生”都是知情者,他或她只是作出痛苦的表情而已。“学生”只是配角,真正被“实验”的主角是负责“电击”的“老师”们。实验的目的,其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接受和服从一项有悖良心的指令,实验结果令人“绝望”:没有一位“老师”拒绝这一试验、拒绝对学生进行不人道的电击;而在电击过程中,他们越来越变得残忍:对于“学生”开始出现的痛苦,他们表示“蔑视”;对于“学生”苦苦哀求停止实验,他们充耳不闻;当“学生”发出尖锐的喊叫时,他们甚至因为“学习过程”被干扰而愤怒倍增,毫不客气地把手中的电击强度再次升高!在40名实验者中,有30人把电压升到顶点——450伏特!他们的想法是:“那家伙脑子笨,傻瓜,只好给他电刺激!”然而,这些人并不是生性残忍,他们只不过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人、职员、技术人员,是随机抽样选出来的。事后他们异口同声地解释:“你让我这么做,我有什么错?”心理学家米格兰姆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那些对于他人没有任何敌意的人,也会承担非常可怕的破坏性工作;而且明明知道自己的破坏行为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已经感到所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基本道德规范相抵触,能够选择抵抗权威的人是极少数。事实上,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指令”,一个人就可以摆脱自身责任的重负而进入一个无道德限制的非人性状态。这个实验也帮助我们解释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好人也会干坏事”这句话——邪恶之事并非都是恶人做出来的;在某种制度环境里,一个人的残酷往往与个性无关,而与服从的权力、服从的组织机构密切有关。
  所以,两名日军少尉进行杀人比赛的“百人斩”,一气儿分别杀了106人和105人,这本身是“不奇怪”的——即使这两个日本兵平常在家里是好丈夫、好父亲。这个“艾希曼实验”就揭示了其背后真正可怕的“服从机制”:当某个人被吸纳到一个系统中,接受它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无论是多么的残忍残酷残暴残虐,他们通常也会按照游戏规则做下去。
  ……
展开
目录
人心人性
爱与善的温暖
万利之上要有生命在
万众之上还有人性在
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
万国之上还有真爱在
唯生命拯救不能放弃
优渥的情怀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他人的孩子是神
人性的善与美
一米阳光
尊重人  尊重人性
住在爱里面
50℃就沸腾的人生温度
嫣然天使一小步  人间文明一大步
慈善比财富更重要
慈善理想国
我来过  我笑过  我爱过
相拥五千年
人权人本
一个人的粗话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抒情诗
从“人权入宪”到“人权入法”
专权至上,人权至下?
谁养“桃姐”
当选票真正比子弹更有力量
主民举选
只要不是“举选”就好
可持续的法官·可持续的法律·可持续的司法制度
还让它留着干吗
向顾双燕学习如何做代表
知否?知否?应是民肥官瘦
“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亲民的“事故”
如何完善救助机制
保障的一体化和公平化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难与易
活在春天里,而不是埋在春天里
老百姓才是天
双层生活
15年蜗居烂尾楼讨薪与“底层固化”
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和社会的义务
人道人伦
一百种理由抵不上一颗良心
“‘9·11’——人道灾难日”
逃兵詹金斯的路与桥
免于恐惧的自由
出狱女毒枭与宽容大文化
下跪的方向
人往高处生
“婴儿安全岛”的人本选择
这里的黎明无法静悄悄
吴远碧的剖腹悲剧
民生与民声
保障不可有“障”
不敢生病
被妖魔化的老龄化
拜托,别再跟我说“5年干了22年的活”
这个真没有
“为国争光”
如今谁奏凤凰琴
教育的危途或正果
沉重的暑假
应试教育给害的
摩天大楼与摩地教育
留学的差异
有个女孩名叫采薇
粗糙型社会中的留守问题
人世人寰
闹爱国
真爱国与非暴力
不守法  无爱国
宽容与文明
柏林墙五十年
故宫星巴克与故宫环保鞋
大桥坍塌的中美调查之别
阴阳路与奈何桥
心太黑·权太恶·法太软
果然如此
公共设施不该成陷阱
阎老师砸车记
当法律不支持生命
人对了,世界才对
郭沫若在今天能进大学吗
不再沉默的羔羊
“爱斯基摩结构”中的一个病毒变种
碰瓷自焚与互害社会
凶兽的养成
遏止邪恶
制止“设伏抓嫖”
宽容与纵容
蹂雀
谁能忍看百万中国人将跪着惨死?
从石首事件看如何避免雪球效应
人马人面
智识分子·知识分子·知道分子
价值判断在根基上的偏移
“精神病”与“东东病”
说英雄却多是蛮雄
人的狮化和狮的人化
这么熊的邪恶男
自律与宽容
鲸香人糗的悲惨世界
天桥鹊变的喜剧
催泪弹扔进鳄鱼池
还傍什么
不能“有法律没法治”
个人与权威
一千零二夜的故事
体检要花3800万
公仆原来是“公扑”
腐败后花园
官员的道德能见度
装吧,接着装吧
文凭这货
罚款养的
表与笑
龙形与蛇影
投枪和黑枪
从“官官相护”到“民民相帮”
人杰人文
鲁比克的魔方
为了生命的纪念
《金陵十三钗》里的救赎
我的遥远的敬意
文物文化的守护神
人是语言的人
词典的修编与文化的融合
民国作文与手写我心
城市文明的谱系
环境报复将是人类面对的最大报复
山寨智商
人和人文
——《当梦想照亮现实》序
爱的修炼  情的疗伤
想看“80后”,先看“80前”
青春万岁  爱心万岁
第23名的“23号”对了
藏在舌尖下的助学文化
刳离分裂力谁任  世上已无梅贻琦
共和的背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