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修谱总是由族中最有势力的人物来主持 的,每一次修谱的主旨都体现了修谱人的要求,他的支系 在谱中的位置、所占的比重必然要被强调、被突出。因 此,历次的修谱客观上就成为家族势力关系的重新确认, 像刘勰说的,“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 令德而嗤埋”(《文心雕龙·史传》)。这意味着家谱在某种 意义上也是一种宗族的权力话语。鉴于这层原因,修谱有 个规矩,就是新谱修成,旧谱必须毁去。现存家谱中,很 少见到同一家谱的不同版本,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家族内 部的权力关系造成的谱系失真状况,而更为常见的则是臆 造宗系,攀附名人。 宋濂《严陵汪氏家谱序》云:“谱者,记其名以传, 不亡其先之义也。”因此王阳明《重修宋儒黄文肃公家谱 序》说:“有征而不书,则为弃其祖;无征而书之,则为 诬其祖。兢兢焉尊其所知,阙其所不知,详其所可征,不 强述其所难考,则庶乎近之矣。”黄庭坚族谱,七世以上 远不可知者,一概略而不书,这是很谨慎的例子。但很多 家谱并非如此。唐代颜师古就曾感叹,家谱之伪滥不可据 信,其来已久。清人李慎儒《鸿轩随笔》卷三有“补撰家 讳”条,云:“《粱书》载侯景借位,当立七庙,祖以上讳 不复记忆,王伟为制其名位,后世以为笑。《宋史》载刘 廷翰官贵,当封三代,大父以上忘其家讳,太宗为撰名, 亲书赐之,后世以为荣。美恶不嫌同辞,因乎其人而已。 《十国春秋》:南唐太祖李舁,欲祖吴王恪。有司议以恪孙 祎有功,祠;子岘为宰相,遂祖恪。自岘至父荣五世,荣父 志,志父超,超早卒,志为徐州判官,卒官。其名率皆有 司所撰,盖假托唐室宗支,以见得统之正也。”这都可以 证实,颜师古的感叹确非无的放矢。 侯景本为鲜卑化羯人,出身低贱,不知祖先名讳,这 属于特殊的例子。六朝门阀甚严,谱牒之学最盛,寒族攀 附门阀根本无望,更不要说伪冒宗系了。经隋唐间战乱, 士族迁徙,谱牒沦亡,姓氏遂乱,崔姓必称博陵,韦姓必 称京兆,李姓必称赵郡,张姓必称清河。宋以后竟有冒称 林和靖、包孝肃后人的笑话。而修谱者不悉世系,更只能 杜撰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归衡轩诗集》稿 本,有《吴江宗人与京刻新谱见寄余因持昆山旧谱往访之 有赠三首》,其三日:“太仆当年修谱慎,止详近世阙其 余。子虚无是今淆乱,怪杀吾宗不读书!”自注:“近有子 京者妄以宋朝无稽姓名混入,幸未流传耳。”这便是明代 修谱杜撰祖先名讳的例子。耐人寻味的是,归庄将这种荒 唐行为归结于后人不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便遇到过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P4-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