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只有一个国度——自由!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第一部中文版文集,精选杂文、散文及论著30篇!诺贝尔奖热门人选,阿拉伯文学界、思想界的一面旗帜,阐述“诗人何为”,被称“当今最大胆、最引人瞩目的阿拉伯诗人”!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另一个共和国——写作的共和国。在那里,我们关注的是另一些权利:诗歌、艺术、思想和文学的权利。”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之作:在意义天际的写作·阿多尼斯文选》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第一部中文版文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之作:在意义天际的写作·阿多尼斯文选》从阿多尼斯的杂文、散文及论著中精选约三十篇文章,包括论阿拉伯文化与现实、读诗论艺、抒情短章、游历纪行等几部分,对我国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当代阿拉伯文化与文学颇有裨益。
巴黎三人谈:今天,阿拉伯人的作用何在?
1
在巴黎双叟咖啡馆里,三个法国人和我围坐而谈。我们一起谈及许多话题,如:法国当今的文化状况以及在趋向和认同方面的混乱;转向右翼的左翼作家;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不分青红皂白、近乎憎恨的批评。我们还谈及当今的阿拉伯人,谈及在现今这一历史阶段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阿拉伯人,从巴勒斯坦到如今的伊拉克,正受到各种形式的攻击,包括直接入侵、“另一种形式的殖民”、武器核查等形式的攻击。
这三个人是我个人的朋友,也是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事业的朋友。他们中一位是诗人,一位是小说家,一位是思想家。我将谈话中的观点和想法概述如下。
2
诗人:
在我看来,从客观上而言,当代阿拉伯人在地区乃至全世界发挥独特历史作用的条件都已具备。
一切条件都已具备:他们的过去和传统,人力资源,战略位置,物质财富,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文明的开放特征,历史上表现出的对和平共处的爱好,在互补、多元、人道主义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的友好合作,等等。
凭借这些重要条件,阿拉伯人有能力发挥其作用。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发挥作用,甚至为什么不朝这个方向努力?是什么阻碍了他们?是外部权力还是内部权力?抑或二者兼有?或者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其他原因?
3
小说家:
原则上,你说得没错。但拥有这些条件就够了吗?无论你说的这些条件有多么崇高、丰富和多种多样,仅仅拥有它并不足以发挥作用。不管什么条件都不是关键因素。只有人——有自由、有远见、有志向的人,才是关键因素。根据我对阿拉伯人及其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的了解,包括移民现象的了解,我遗憾地说,这样的“人”并不存在,或者在我看来如此。当然,我不认为自己的见识已十分完备。
那么,问题不是仅仅拥有条件,而是缺乏有能力利用这些条件实现进步和发展的“人”。
对我而言,当务之急是追问阿拉伯人:为什么,为什么在你们的国家不存在这样的“人”?
4
思想家:
根据我对理论的阅读和实践的见闻,我认为,仔细审视当今阿拉伯的政治、经济及其与他者的关系,会发现阿拉伯人不再将自己视为统一的文化或政治实体(尽管我们外人是这么看的),而认为自己是不同的“阶层”、“团体”和“利益”。我们感受不到他们对自己的现在、将来以及与他者的关系有共同的看法。
我认为,分裂已成为阿拉伯局势的最主要特征,尽管在表面和言语修辞上看似“和谐”。这种分裂几乎是纵深的,超越了多样和多元的限度,变成国家和身份的分裂。
……
祖国与流亡地之外的另一个所在(代前言)
第一辑 巴黎三人谈:今天,阿拉伯人的作用何在?
美国式全球化和阿拉伯的“废城”
有关阿拉伯文化原教旨主义的三个问题
人之城与神灵之城(节选)
影子的舞台(节选)
异端与创作
要甘地,不要格瓦拉
权力的欲望
异见者
三个声音
双重围困
罪行·影响·意义
登峰造极的分裂悲剧
第二辑 谈诗歌
诗歌的未来,未来的诗歌
诗歌的意义在于撄犯
随感
影与光
《古兰经》文本与写作的天际
《阿拉伯诗选》序言
《稳定与变化》绪论:方法与目的
《苏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前言
第三辑 爱德华·萨义德
纪念贾拉鲁丁·鲁米
读者、阅读与其他
赞美零
短章集锦
浮光掠影
关于伊朗的追问
同一片天空,许多个太阳
北京与上海之行:云翳泼下中国的墨汁
附:我眼中的诗人阿多尼斯
跋 阿多尼斯:翱翔于思想天际的诗人
阿多尼斯特地为2009年的中国行写了一篇文章:《北京与上海之行:云翳泼下中国的墨汁》。说是文章,但行文怎么看都更像是诗歌。文中,一场关于墨汁能否通过安检的争议,被他当做对中国的暂时告别:“然而,我略有伤感,因为机场安检不许我将一瓶中国墨汁带上飞机。那么,我要向构成这墨汁、形成这华丽的黑色液体的一切元素致歉……纸,已在问题的墨汁中旅行,墨汁已在声音中旅行。你呢,声音,你要前往何处旅行?”
——《时代周报》
在阿多尼斯的写作语境中,诗歌作为他精神写作的原型,是支撑他走出流亡之地的动力。所以他说,“你的诗歌,只能始于你感到自己被放逐的那个瞬间”,或者“决意走出流亡地—这是阿拉伯主流写作的第一个特征。这是一种实现就已耗空的写作”。诗歌写作可以为他提供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可以暂时逃离那种嚣张的、独一的、不可侵犯和质疑的阿拉伯文化的束缚。他说,诗歌的意义在于“撄犯”,因为在诗歌面前只有两条道路,要么作为消费品(Consomation)而写,要么作为撄犯者(Transgression)而写。选择前者,诗歌一降生即是死亡;选择后者,诗歌一降生便是被遗弃,沦为边缘。
正是在写作的普遍意义上,他和萨义德达致了一种共识,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别无选择,他只能选择沦为边缘的写作,沦为撄犯者的写作。写作成为了他者,他者提供栖息之地。这个他者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文化—不是单一民族的文化,而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世界性的文化。
——《南都周刊》
作为思想家的诗人,阿多尼斯在面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不幸现状时的忧愤和哀伤缘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爱,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本书的第一辑诸篇,在写到阿拉伯文化、社会、政治的弊端时的字字珠玑和拳拳之心,老诗人终于在谈论同为阿拉伯学者的爱德华·萨义德时作了些许透露:爱德华·萨义德思想的独特性不在于他忠实于自己的阿拉伯、巴勒斯坦属性,以及与这属性相关的事业,而首先在于他的世界性。他的思想首先照亮了人类和世界的生活,因而才照亮了阿拉伯人的生活。而在和译者薛庆国聊天时,又接着说道:爱德华·萨义德身处西方,却竭力为阿拉伯文化辩护。在人们看来,我似乎与他背道而驰,因为我一向批判阿拉伯文化的痼疾。其实,我们两人殊途同归,因为我们都反对权势,最终都旨在促进阿拉伯民族的进步。
——《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