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促进统一,出黔抗日
忍辱负重,抗战大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突然袭击方式,悍然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为了化解抵消国际社会的谴责,日本随即扶持清朝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我东北地区建立了傀儡“满洲帝国”伪政权。日本此举不过是想推出一个貌似政治合法的幌子,以显示关东军并不意在占领满洲,而只是帮助当地人民建立一个“自由的新国家”。
侵略中国,是日本的一个既定基本国策。自明维治新以来,口本就走上了一个现代化的道路。于是,建军备战,野心侵略中国就逐渐成了他们的国策。甲午战争日本从中国捞尽好处,日俄争霸日本在我国东北义得尽了利益,所以觊觎中国之心就一直没死,这点从其外相田中角荣的《阳中奏折》中就不难看出。他说:“要面对世界必须先要取得中国,要取得中国之前先要取得满洲。”日本要侵略中国的借口是争取生存空间,因为日本太小、人口太多,所以要侵略中国。
随着马占山打响抗战的第一枪后,全国抗战呼声日益如火如荼c远在西南的贵州民众,在民族危亡追在眉睫的时刻,立即与全国民众一道,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10月初,地处黔北的遵义各校举行罢课、集会,很快发展成为全民性的抗日救亡运动。10月10日,全省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张贴壁报、刷写标语,当众演讲,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东洋鬼子从中国滚出去”、“全国实行抗日”等口号。此后,城乡各地,校内校外,时有宣传演出,抗日救亡歌声此伏彼起。
1932年1月28日,中央军和十几路军进驻上海,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淞沪抗战。淞是指当时上海的淞镇与吴淞江。吴淞江就是有名的苏州河,因为又称沪渎,所以沪便成了上海的简称。淞沪包括了上海市、上海县与所谓“公共租界及法租界”。
淞沪开战没几天,刚刚被逼迫下野不久的蒋介石,又被推举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长期与其貌合神离、游弋于各派势力间的汪精卫也担上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总裁兼行政院长,严重的外患促成了国内抗日救亡的全民共识。
人们相信蒋介石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强人,抗战一定会成为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但在此时的中国,外患严重、内忧丛生,完完全全是一盘散沙。所以,面对国民激越高昂的呼声,蒋介石提出了一个“攘外必先安内”,与围民期许背道而驰的方针。
辛亥革命后,中国就不断陷入了内战的危机,由于大大小小的内耗,接踵而至,晚清刚建立起来的脆弱丁业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也因连绵的内乱导致了国势更加衰微。而日本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中占尽便宜,并在其“脱亚论”的思想指导下,大肆进行军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国力日渐增强。
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政治、军制和财政并未得到实际的统一,旧的军阀已经打倒,新的军阀又不断涌现,中央和地方依旧貌合神离,中央政令难出华东五省。此时的中国刚结束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公开博弈的中原大战,但是旧疾未愈又添新伤,真可谓内忧外患集于一身,所以蒋介石此时认为,抗日虽是国家大计,但只能以“卧薪尝胆”的韬略而谨慎应对。
尽管蒋介石在国内没有大张旗鼓地提出抗战的概念,在外交上也不时显出软弱甚至一定程度的妥协,但“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他还是及时组织大批精锐的中央军在华北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长城抗战,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蒋介石坚信“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才能建国。”作为“安内”的重要部署之,中央政府在逐步解决严重的地方势力问题时,同时调动精锐大军,对中共在湘赣及鄂豫皖的苏维埃红色政权实施大规模的围剿。在此背景下,柏辉章的黔军第1师也调入湘西洪江(怀化)参与国军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黔军挂的是国民革命军第25军番号,实则是贵州桐梓人周西城缔造的地方部队。
国不统一,何以保家
l932年9月18日.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惆年。这天适逢周日,第25军第J师部分官兵想趁着假日到街上走走,顺道买些日用品。当晚皓月当空,秋高气爽。洪江古城人流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夜谁上贩戈走卒提着马灯交易不停,各种叫卖此起彼伏。钟立纲、刘正财、顾维汉等一群第1师官佐刚走近洪江古商城,就闻人群中不时爆出掌声和喝彩声,他们寻声挤进围观人群,只见一对父女正在此卖唱。
这女的不过十六七岁,还一身学生打扮,只听她正在朗声说开场白:“俺是东北人,全家流亡千里,落难到此,举目无亲,难以为继,只能给各位大爷、大叔、大姨唱个歌,讨口饭了。有钱的请帮个钱场,没钱的就请帮个人场,唱得好给个掌声,唱得不好给个笑声,俺在此先谢谢啦!”女子说完就忘情地唱了起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连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这女子含着热泪以自己的哀婉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思乡之情此时虽在街头演唱,但感人肺腑的独唱,悲怨壮烈的歌声,却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心,钟立纲、刘正财、顾维汉这些七尺硬汉竟也情不自禁地落下了串串热泪。
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他们回到了军营后心里久久不平复.想到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不由引发了他们的反思:中国人真的是“东亚病夫”吗?人的职责究竟是什么?由于大家不断议论,引了师长柏辉章的注意。
柏辉章,字蚀懦,1919年生于贵州遵义老城琵琶桥杨柳街,1919年8月19日,贵州讲武学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随后入贵州陆军实施学校骑兵科实习,1920年6月正式毕业。
柏辉章出生时,正值八国联军人侵中国,由于身处乱世,从军报国就成了他幼时的抱负。191年,日本强加“二十一条”给中国,消息传到遵义,使年幼的柏辉章内心投下很深的阴影,为此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课余常与王光汉(后任汤恩伯部参谋长)等同学议论,他要求大家必须背得这“二十一条”的内容.以示不忘国耻!
柏家自已经营有“柏天顺”酱园,但小本经营,家庭并不富裕,柏辉章初中毕业后,因家境无力支撑再升学,父亲柏文俊(字杰生)便把他留在家中帮忙学做生意。为扩展经营,柏老爷原打算把他送入糕点铺当学徒,并已和糕点铺老板讲定,拜师也确定了时间。
时值“护法军兴”,贵州陆军讲武学校招生的消息传到遵义,引起了一帮热血青年的积极响应,柏辉章此时一心只想报考军校,对于父亲的安排他是执意不从,至于来自各方的规劝,更是始终充耳不闻。尽管如此,柏辉章还是耽误了当年军校的报考,但父亲帮他安排的出路,也被他一样样推而不就。
……
“虎贲”这两个汉宁,冲天一啸,大地斑斓。而后人的满腔景仰,万千痛爱,尽在一卷。102师番号上附着上万阵亡黔军将士的英灵,他们长久剽零在古国的天空。于今可以在这些字纸里栖息,并被我们水久的祭奠。
——前《风凰周刊》主编,远征军抗战研究史专家,越众影视董事长 邓康延
这是支百万雄师,是一直参加了决定中同命运的十次巨人会战,痛歼日寇,屡建奇功的英雄部队。本书全景式地、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这一卓越绝的历程。
——《长沙会战》编委 梁小进
揭开蒙在历史面上的布幔,把真实的历史告之世人,这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因而非常敬佩本节作者。
——深圳作协副主席 陈秉安
历史终有云开雾散的一天,以往被屏蔽的真相将浮现,而英雄将归来。
——搜狐高级编辑 陈军吉
那些为民族奋勇而战的壮士总会被历史想起—本书,使“第102师抗口阵亡纪念塔”重新矗立起来。
——中国社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雷颐
102师,铁血抗战,淞沪挥戈,苏州河上功赫赫。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