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明艺术史丛书”汇聚了30本世界经典艺术风格的发展简史。打破艺术风格史冗长乏味、桎梏难懂的局面,开创性地集取每种艺术风格的历史发展精髓,浓缩演绎成适合大众品读的作品。
2.作者团队由世界知名艺术家、艺术历史家、艺术工作者、艺术史研究员、艺术馆馆长等几十位专家组成!
3.本套丛书自2017年出版以来,已经版权输出到美洲和欧洲国家,其中巴西版单本已创下4万册的销量,版权输出的国家数仍在持续增加中。
4.内容上,每本书配图精美,艺术考证一丝不苟,以时间轴为线索,从艺术起源到其现状,回顾了每种艺术的重大发展阶段、风格精髓特征和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绝对让读者爱不释手!
“洛可可”一词来源于法语rocaille,指的是贝壳般弯曲的造型,也指意大利式的巴洛克。法国人创造了“洛可可”这个词,洛可可艺术出现于18世纪初,并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
在本书中,你将了解到洛可可艺术的起源,书中讲到洛可可艺术多为情色和休闲的主题,因此在注重享乐的法国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贵族中大受欢迎。全书还从建筑、绘画、雕塑三个艺术门类分别详细介绍了意大利洛可可艺术、德奥洛可可艺术、英国洛可可艺术。书中对洛可可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如法国的华托、布歇、弗拉戈纳尔、克洛迪昂、纪尧姆、法尔科内等,意大利的范维德里、瓜尔迪、隆吉、卡纳莱托、里奇、提埃波罗、科拉迪尼、卡诺瓦等,德奥的屈维利埃、埃尔拉赫、奈林、诺伊曼、埃吉德、科斯马斯、查勒、马龙、沙多、佩莫斯等,英国的庚斯博罗、贺加斯等。本书中对这些代表艺术家的代表作也做了详尽的解读,如弗拉戈纳尔的《秋千》、布歇的《蓬巴杜夫人》、华托的《威尼斯人的节日》、庚斯博罗的《蓝衣少年》等。
书中介绍到,虽然提埃波罗(Tiepolo)、布歇(Boucher)和雷诺兹(Reynolds)等艺术家将这种风格推到了巅峰,但这种风格经常因其肤浅性而受到谴责。18世纪下半叶,洛可可开始衰落。在18世纪末,面对新古典主义的出现,它陷入了沉寂。一个世纪之后,艺术史学家才将它黄金时代的辉煌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如果有人想通过亲身考察现存的艺术作品去领会洛可可艺术的精神,他将面临一场漫长的旅行:尽管巴黎是洛可可艺术的诞生地,但他在那里只能找到过往荣耀的吉光片羽。想体验洛可可艺术宏伟的空间概念,他必须前往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想探寻法国金属工艺品最伟大的珍藏,他需要拜访南锡;想见识残存的精美银器艺术,他得去里斯本或者彼得堡——幸运的是它们在数百年中逃脱各种厄难流传至今。要了解室内外的统一性、建筑与装饰的整体性,了解洛可可艺术代表的这种所有一切协调统一的全然和谐,他只能一路向东,穿越法国边境,去参观德国教会和政府的豪华宫殿,如那些位于布吕尔、布鲁赫萨尔、安斯巴赫、维尔茨堡、慕尼黑和波茨坦的宫殿。最后,要彻底了解这一时期的家具,他必须穿越英吉利海峡,拜访切宾代尔(Chippendale)及其同事的家乡。
路易十四去世后,法国的艺术领域走向开放,鲁本斯的追随者们带头提出了被我们称为“洛可可”的艺术风格,这个词字面的意思大概是“小石子和贝壳”,是巴洛克绘画的室内装饰版本。它并非鲁本斯风格的延续,安东尼·华托(Antoine Watteau,1684—1721)、让 - 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和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1903—1770)的样式传达出一种更轻松的氛围,笔触更柔软,色彩更轻快,甚至画幅也更小。
洛可可艺术多为情色和轻松的主题,因此在注重享乐的法国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贵族中大受欢迎。洛可可艺术家延续着 16 世纪以来实践和理论层面的线条与色彩之争。这个争论曾试图在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与提香(Titian)之间发生过,继而又发生于鲁本斯(Rubens)与普桑(Poussin)之间,这一论战从未真正平息,在 19世纪及其以后还会卷土重来。并非所有艺术家都投入到了洛可可艺术。
18 世纪特别注重某些社会美德——如爱国主义、节制、家庭责任感,推崇理性和研究自然规律——洛可可艺术的题材和享乐主义风格显然与这些美德背道而驰。在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领域,哲学家、作家狄德罗和伏尔泰对法国盛行的洛可可艺术大为不满,而距离这种艺术风格退场的时间也是屈指可数了。法国画家夏尔丹(Chardin)朴实的自然主义风格扎根于 17 世纪荷兰静物画的传统。而英美画家,如波士顿的约翰·辛格顿·科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德比的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以及托马斯·贺加斯(Thomas Hogarth),虽然画风各异,但是殊途同归,均体现出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自然主义。许多艺术家,如伊丽莎白·维热 - 勒布伦(Elisabeth Vigée-Lebrun)和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Gainsborough,1729—1788),在他们的画作中融入了洛可可艺术标志性的轻盈笔触,同时也避免画面过度轻盈。尽 管他们的画面欢乐洋溢,但是避免了矫揉造作、肤浅的质感。
西方绘画中,古典主义长青不老,而它正是洛可可的劲敌。古典风格的要点——具备动态平衡、理想化的自然主义,在制衡中追求和谐、限制色彩、重视线条,深受古希腊罗马典范的影响——在 18 世纪晚期重现画坛,以回应洛可可艺术。1785 年,雅克 - 路易斯·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展出《荷拉斯兄弟之誓》(Oath of the Horatii),全民为之震惊,该作品受到包括国王在内的法国人集体欢迎,在国际上也颇受好评。作品展出时,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碰巧在巴黎,该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古典主义的流行早于法国大革命,但革命一爆发,占据道德优势的新法国政权就将其奉为官方风格。洛可可则与颓废的旧制度联系在了一起,洛可可画家们被迫逃离法国或改变画风法国或改变画风。
5 导 言
9 法国洛可可艺术
建筑 17
绘画 20
雕塑 28
39 意大利洛可可艺术
建筑 41
绘画 44
雕塑 50
57 德奥洛可可艺术
建筑 60
绘画 75
雕塑 80
87 18 世纪英国洛可可艺术
绘画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