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人所体现的独立、自由、务实、自强、法治、爱国等特点,海派文化对江南文化的继承、集聚、融合、创新,使得海派文化显得更为突出、耀眼,更具近代特性。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为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文化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文化。
江南文化是江南地区自然禀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与历史传统的综合反映,是在与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其他地域文化比较中突显出来的。
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有联系又有区别。行政区域有明确的地理边界,历史上有江南道、江南省(清代曾设江南省,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浙江省嵊泗列岛等地),其边界都很清晰。经济区域受自然禀赋与物产等因素限制,也有相对稳定的边界,尽管其边界不像行政区域那样明晰。相对而言,文化区域的边界则比较模糊些。由于不同时期江南范围不一样,所以,人们在文化意义上述及江南时,边界多比较朦胧。比如,东汉时,属于今浙江余姚地方的严光,上虞的王充,他们都不在今天所说的小江南范围,但今天人们总习惯于将他们归入江南人范围。与此相一致,近代蔡元培、鲁迅等绍兴人,人们也总是将其视为江南人。再如,现在的扬州,地域在江北,但历史上扬州属于江南道、江南省,其文化也与现在的太湖流域更一致,所以,人们习惯上也视扬州文化为江南文化,以苏扬即苏州、扬州并提。
研究区域文化,还必须考虑到流动中的人的因素。比如,白居易、苏东坡就籍贯而言,都不是狭义的江南人,但是,他们在江南有诸多活动、作品,讲文化江南少不了他们。清代陶澍、林则徐都不是江南人,但是,他们长期在江南为官,有很多重要建树,直接参与、影响了江南文化的发展。清代唐甄、魏源都不是江南人,但他们长期在江南一带生活,研究江南文化也少不了他们。按照小江南的定义,李渔是浙江兰溪人,属金华府,算不上江南人,但是,他长期在杭州、金陵一带生活,研究江南文化也不能忽略他。这些曾经在江南生活的官员、文人,即使离开了江南,江南文化在他们身上依然有所表现与影响。所以,江南文化的边界呈云雾状、网络状。这个网络以江南地域为核心,以在这一地域活动的人的流动为连线,向外扩展。
讨论生活在近代上海的江南人物,不能不述及近代上海与江南的关系,述及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联。
近代上海与江南的关系可分三个不同的维度:其一从地域上说,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为局部与整体之关系;其二从空间性质上说,上海是国际大都会,上海以外的广大江南地区,是水乡与市镇,上海与江南的关系,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其三从相互关系上说,上海是江南经济、社会、文化中心、政治重镇与交通枢纽,上海与江南的关系,又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
1.序
2.从王韬日记看开埠初期上海文人生活
3.张謇的精神气象
4.章太炎早年参加书院课艺活动钩沉
5.早年章太炎与西方格致之学
6.章太炎民主思想略论
7.章太炎的心疾
8.重读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
9.汤寿潜与浙江人文传统
10.陈其美与上海起义
11.叶景葵儒商兼长
12.瞿秋白与上海
13.董浩云成才的上海因素
14.冯桂芬略传
15.从冯桂芬看江南文人与科举考试
16.冯桂芬与江南均赋减赋
17.略论冯桂芬思想特色
18.金天翮与《女界钟》
19.论杜亚泉思想特色
20.蔡元培的精神世界
21.一代醇儒张元济
22.张元济与王云五的转型意识
23.胡敦复等志士与大同大学
江南文化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但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认为,江南文化中有六大因素影响了后来海派文化的发展,分别是民性聪慧、灵活而刚毅、坚韧;崇文尚贤,重视教育;重视实践理性,发展商品经济;重视实学,分工细密;注重物质生活,讲究物质享受;勇于挑战传统,张扬个性自由。这些大致可以认为是江南人及其文化的特点。
在熊月之先生的新书《海派映照下的江南人物》中,通过22篇学术文章,十来个近代江南人物的历史事迹,细致考察了海派文化映照下,江南文化滋养中,近代名人的言行以及精神特质,本书列入“江南文化研究丛书”名至实归,颇有新意,也连接起了上海的历史与现实。
整部书稿结构清晰,基本都是熊月之先生在各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的文章,但并不是苦涩的高头讲章,很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