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在叙事上独具匠心的作品,作者采用以点带面、以点穿线的叙事方式,点为现场,线为历史,即先抵达某一历史现场,由此而展开跨越时空的叙述,以历史观照现实,在沧桑对比、今昔互证中,以情景再现的描述还原当年的历史,一边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症结,一边展现虎门销烟之后中华民族探求真理的过程。
虎门,一座屹立在珠三角几何中心、以南海为背景的海之咽喉、岭南门户。
虎门销烟,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一幅浮雕,事实上那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悲壮的开端,首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由此点燃,一部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篇……
每个人走里,都会立刻想起两个互为因果的地方,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也是一个民族的公共记忆,——虎门销烟池和鸦片战争博物馆。中国近代史的一页,就是在这里掀开的。一百六十年了,林则徐还伫立在那儿,这位大清帝国的饮差大臣,这位被后世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一人”,他的双眼,如同他镶嵌着五彩宝石的尚方宝剑,光芒四射。在那个异常炎热的夏天,火药味已经很浓了,林则徐把从英美鸦片贩子那里收缴来的两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就是这两个土坑,如同被打开的阴暗地窖,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走近了,只要走近了你才能真切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悬崖的边缘。当年,林则徐站在这池边,是否也有一种如临深渊的感觉?但他一下就在这悬崖边上站稳了脚跟,以一种大义凛然的、彻底而决绝的方式,来阻挡一个帝国的急遽堕落。
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一部以虎门销烟为专题的文学专著(长篇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在电影《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只是其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虎门销烟绝非一个简单的反抗侵略的故事,在一个民族的深层动机里,支撑它的是一个伟大的救国梦、强国梦。
引 子 为什么是虎门
第一章 国运和命运
一、寒门之子
二、帝国之门
三、一艘破旧的大船
四、国运与命运
第二章 倾斜的帝国
一、社稷之臣
二、鸦片,鸦片
三、道光十八年
第三章 钦差大臣
一、出发与抵达
二、息息谨慎,步步为营
三、一个百年难解的症结
四、封锁十三行
五、风暴已经改变方向
第四章 虎门销烟
一、以南中国海为背景
二、海 祭
三、虎门销烟
第五章 历史没有空白
一、人情 天理 王法
二、巡视澳门
三、鸦片战争之前的战争
四、开眼看世界
第六章 鸦片战争
一、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二、从钦差大臣到两广总督
三、一切都是顺序
四、历史或命运的转折点
第七章 沉重的告别
一、正闻烽火急
二、问何人忽坏长城
三、沉重的告别
四、四海狼烟起
五、泪洒三军血
尾 声 只有大海才有资格回忆
后 记
附 录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