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路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1714852
  • 作      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编辑推荐

  ◆ 读《在路上》给予你力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 传奇作家凯鲁亚克的传奇杰作!7年在路上的传奇经历,3个星期的传奇创作!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突破300多个版本!

  ◆ 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获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入选第84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十佳独立电影。

  ◆ 全新译本:传奇女诗人巫昂,2020全新译本引爆关注!原汁原味,完整典藏!被誉为“复活凯鲁亚克的神级全译本”!

  ◆ 全新插图:新锐插画师手绘6幅海报级插图,生动还原小说经典场景,将人物、事件和环境瞬间直观呈现,增强阅读乐趣。

  ◆ 全新制作:纪念款“凯鲁亚克笔记本”,足足80页!写起字来特别流畅,可以当阅读笔记本、手绘本、手账本,轻盈便携。

  ◆ 全新收录:凯鲁亚克写给年轻人“关于生活和写作的30条建议”,句句充满人生智慧,随手一翻就有收获,一生受益无穷!

  ◆ 全新惊喜:6张插图同款精美明信片,随机送1张;原创路牌式书签,有趣又实用!

  ◆ 全新版式:全书版式疏朗,字大悦目,老少咸宜,特选太阳美术纯质纸张,适合阅读收藏送人。


展开
作者简介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


  20世纪美国文学的传奇作家,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精神偶像。

  1922年3月1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亲是一名印刷工,有着惊人的乐观精神。

  凯鲁亚克童年美满,自由散漫,没日没夜在野地和河岸边闲逛,11岁时把自己关在房间,写了人生的第一篇小说。

  17岁时,在当地一位诗人的影响下决定当作家,当读到杰克·伦敦的生平后,决定还要成为冒险家和孤独的旅行者。

  18岁时,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创下逃课纪录,大二后辍学。此后从事轮船厨工、加油站服务员、水手、报纸撰稿人、火车司闸员、电影公司编剧、冷饮店柜员、行李搬运工、建筑工人等工作。

  24岁时,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镇与城》,整整写了三年,出版后反响平平。29岁时,在结束横跨全美的旅行后,杰克·凯鲁亚克回到公寓,用了三个星期就奇迹般写完了《在路上》。

  35岁时,在手稿数次被拒绝后,《在路上》终于出版,迅速风靡全美,凯鲁亚克一举成名,无数的年轻人受其影响踏上漫游之旅,“在路上”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47岁时,凯鲁亚克因病去世。生前创作的18部文学作品,历久弥新。



  ◆译者简介:


  巫昂

  传奇诗人,小说家。

  先后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曾在《三联生活周刊》任调查记者。2003年起职业写作,出版有诗集《干脆,我来说》《通往阳光密布的所在》和《我不想大张旗鼓地进入你的生命之中》,长篇小说《星期一是礼拜几》《瓶中人》等。2019年倾心翻译了杰克·凯鲁亚克经典代表作《在路上》,译稿出版前在作家群广泛流传,好评如潮。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就叫我萨尔吧。我是个年轻作家,我内心渴望自由自在,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

  对于我来说,唯有疯疯癫癫的家伙才有意思,他们热火朝天的生活,随时随地高谈阔论,渴望被救赎,对一切充满热情,从未懈怠或沉迷于平庸的话题,他们燃烧,燃烧,燃烧……

  肆意狂野的迪安——就是这样的家伙。我很高兴我有这样一个朋友,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两手空空,就在刚才,我们决定横穿全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世界,直到找到真正的自己!


展开
精彩书评

  大概是1959年,我读了《在路上》,它改变了我的生活,就像它改变了其他所有人一样。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鲍勃·迪伦


  《在路上》将成为“垮掉一代”的迷惘《圣经》

  ——吉尔伯特·米尔斯坦 美国批评家


  数百万家咖啡吧因凯鲁亚克而开张,数万亿的李维斯牛仔裤因他而被男男女女抢购⋯⋯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因他而诞生。

  ——威廉·巴勒斯(作家)


  《在路上》是一部能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比肩的文学经典,是对自由奥义的探索以及“美国梦”所许诺的一切的挑战。

  ——安·查特斯(凯鲁亚克传记作者)


  一如所有伟大的小说,《在路上》的内核是复杂深刻的,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境遇下读,都会有新的感受和体验。 

  ——《洛杉矶时报》


  在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锐性开始钝化的年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重大意义,那么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     

  ——《纽约时报》  

  

  真诚而充满诗意,唯有大声朗读出来,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美妙的节奏感。 

  ——《独立报》



展开
精彩书摘

  生活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我有过真正的“在路上”的生活经历,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一代人(七零后)在青春伊始,想要过的就是凯鲁亚克式、迪安式的在路上的生活,不过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人却很少,或者说,想得多做得少。编辑让我翻译《在路上》,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决定了,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要做一个译者,但是这是《在路上》啊,1993 年,我只身踏上西去的路途,背包里确实放着这本书,当时封面是四个裸着上身、纹身的男人和一个用手遮盖着胸部的女人交缠着躺在一起,1990 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陶跃庆的译本。左上角写着 :“垮掉派力作,嬉皮士经典”。

  那一路,我和一群在路上认识的新朋友们,搭军车去林芝未果,河断了,我们在河边住了一晚上,去找通行的团长想办法,他说 :“我们在等救援部队来,要很多天,你们还是回去吧,这里连吃的都不够。”我们只好灰溜溜地往回走,一路继续搭车,我们当中有个男孩一只脚是义肢,他爬上军车的灵活度比我们这些人还高。我打算回拉萨,搭了军车,他们有去甘孜的,有去雍布拉康的,后来我也去了甘孜,去了雍布拉康,无数次在这些地方,和这几个人重逢。

  记得在西藏离拉萨还有两三百公里处,附近是个温泉聚集的地方,我搭车的卡车司机提议我去泡个温泉,我们的车子在夜半停在路边,他们用报废的轮胎点起火来,恶臭扑鼻,然后从边上农田里摘了一些青稞,就那么放在火上烤着吃。这个车队是从上海一路开过来的,到了西藏,到小村子里去兜售在上海款式过时的羊毛衫,他们用极低的价格从上海的羊毛衫厂子里收来这些衣服。

我打扮成男孩模样,短发,带着一顶在路上买的黑鸭舌帽,深色牛仔裤,在西宁路边军品店花十块钱买的低帮厚底军靴,那一年我二十岁,觉得自己不走遍五湖四海简直对不起自己。去西藏的路上,遇到过火车骗子,身上仅有的钱差点被骗光,最后在拉萨,钱花光了,给父母打了电话,等父亲电汇钱到拉萨人民邮电局给我,住在十块钱一晚上的拉萨军区武警招待所,每天跑一趟邮局,去问钱到了没有,这种经历凯鲁亚克曾经也有过,而且不止一次,只不过在书中,给他寄钱的是住在纽约的姨妈。

  刚才说到搭大卡车从林芝回到拉萨(因为常常搭大卡车,我对卡车司机有特别的感情),一路搭车搭下来,司机们都喜欢我,为首的老大因为长年累月跑村子,头发留得长长的,胡子也不刮,自然地留成了算命先生一样的八字胡。他跟我说 :“我们接下来要去藏南村子里转三个月,我们这里缺个有文化的人,帮我们写海报,你想不想跟我们一起去?包吃包住。”跟凯鲁亚克不一样的是,我想到了自己尚未完成的学业,大学二年级,三个月过后,学校可能会开除我。实际上,当你想过凯鲁亚克式的在路上的生活的时候,你首先得是个自由之身。后来,我依然有过许许多多在路上的经历,有过在荒郊野外的小卖店,买到一罐出品于 1974 年的猪肉罐头,然后一群人欢天喜地地吃完,才惊觉的经历,有过跟盲流们一起睡在火车站,被他们偷了行李的经历,有过投宿在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们的经历,开面馆的女老板,公园里偶遇的小夫妻俩,农舍的阁楼上……我也有过迪安一样的朋友,英俊,笑眯眯,无所顾忌,永远在路上的他年近四十,喝酒躺在浴缸里,溺水而亡,他叫李立群,也是民谣歌手和诗人周云蓬的好友,最近周云蓬组建了一个群,一起回忆这个中国迪安,要为他出一本书,我也参与写了纪念文章,我也想把他的故事写成一本中国版的《在路上》,在书中,我打算叫他莫尔,在现实生活中,他叫李立群。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追忆自己过去在路上的生涯的最佳时机,我从十九岁开始,就走上了这世间唯一的一条路。“Beat Generation” 当中的 Beat 是多义词,是多声部的混响,它不单是垮掉、疲惫与潦倒,还有击打、打败的意思。据说凯鲁亚克还为它挖掘出了“欢腾”或者“幸福”这两层意思。你如何定义“幸福”呢?这最终决定了你的生活,幸福是定居在烦闷无聊的婚姻里,上着循规蹈矩的班,穿着一成不变的熨烫过的衣服吗?幸福是拿望远镜看着几十年开外的自己,坐在轮椅上、养老院的小破床边,苦苦等候迟迟不来探视自己的儿子吗?幸福是服从吗?是迁就吗?是容易的还是难的?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幸福对于任何人都有形形色色的定义,对于一个牙齿掉光了的老人来说,拥有一口好牙就是幸福的,对于孩子来说,幸福被切割成每时每刻的细小的欢欣 :一颗糖,或者玩一会儿手机。迪安们的幸福就是在屋子里待不了两天,就又出门了。开着他形形色色的小破车,有很多还是偷来的。他们出门的理由有时候是为了去旧金山或者新奥尔良看一位老朋友,有时候是为了去和前女友复合或者找现任妻子办离婚手续,或者帮亲戚往纽约拉趟家具,或者纯粹是为了去找个陌生的地方乐一下,很少是为了挣一笔钱,或者挖一个金矿,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路上,过着潦倒的生活,在过着潦倒生活的过程中,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无非如此。他们最终一起去了墨西哥,在妓院中狂欢了一个下午,花光了所有的钱。这像是最终的华彩,是烟花最后的绽放。

现实生活中,凯鲁亚克像所有尘世中的普通人一样,与人同居,结婚,生子,闹离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妻子的辩护律师居然是金斯伯格的亲兄弟),撕扯争吵,生病。在路上的历程伴随着这些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事件,一刻也不得消停,怨怼与疯狂,懵圈与顿悟,他和所有的垮掉们,都是一样的,他的朋友们更夸张 :坐牢、误杀妻子、吸毒贩毒……偷车贼尼尔·卡萨迪正是书中迪安的原型,凯鲁亚克一度和他老婆偷情。

  他还说过 :“我做的一切,我写的一切,都基于某种信仰的改变……个人的信仰由他自己决定。”垮掉的一代,确实确立了自己某种信仰的准则,在汹涌向前、顽固不化的主流价值系统所支配的铜墙铁壁之外,偷挖了一条越狱的地道,他们从这里不单是离开了围城,还在屁股上安装了火箭发射器,将自己送上外太空。垮掉的主导人物里边,除了“迪安”尼尔·卡萨迪之外,个个都是根正苗红的学院派,凯鲁亚克自己从哥伦比亚大学辍学的,“嚎叫”爱好者金斯伯格是他的校友,也曾被校方一度开除,瘾君子威廉·巴勒斯学历最高,是哈佛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的博士,是写《瓦尔登湖》的梭罗的校友。(说起来,梭罗拿着斧子去湖边造房子,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垮掉,他是垮掉们的远祖。)这些底色是学院派的作家们,到死都还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为努力的目标,但他们从不拒绝将自己作为生活的试验品,或者说,他们绝对不将文明和教化,变成自己与肉体、生活隔绝的借口,一个作家,同时得在生活的泥地里摸爬滚打,将自己置身于永不安宁的境地(安宁富足意味着张力的丧失),将即兴的动机,变成活着的新三岔口,不拒绝去往你死我活的境地,不拒绝肮脏、失败、无聊、堕落。这就是垮掉的魅力,也是《在路上》这本年轻人的圣经的终极教义。


  巫昂

  2019 年 11 月 23 日,定稿于杭州满觉陇


展开
目录

001 PART 1 1948 年·春

145 PART 2 1948年·冬

243 PART 3 1949年·春

339 PART 4 1950年·春

415 PART 5 1950年·秋

423 凯鲁亚克大事记

441译后记 生活在哪里,幸福在哪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