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大,他想来看看。
他叫福琼,历史上的“茶叶大盗”。
他深入考察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植物资源,对中国的茶叶种植与制作进行了植物学研究,最终把中国的制茶工艺引进到印度和英国。
他的活动导致中国制茶行业的衰退,使中国最重要出口产品的贸易大幅度下降,严重打击了中国经济,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他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人物。经济学家认为,他的作用比成千上万的军队起的作用更大。但很多中国人甚至还不知道他的存在。
除了对中国种茶制茶工艺及地理植被情况的考察,福琼还将大量笔墨放在了其对晚清东南民俗风情的观察与思考上。对部分中国文化,福琼表达了他的怀疑与偏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随着其对中国了解的深入,福琼表达了他对中国自然景观与文化的惊奇及赞赏之情。
福琼是传教士之外最早进入中国内陆的外国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教士的独特视角。
《两访中国茶乡》,为我们呈现另类的鲜活历史画卷。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88年开始,迄今为止,出版海外中国研究的学术名著190余种。丛书主编为刘东教授,丛书聚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问题,囊括了孔飞力、萧公权、费正清、魏斐德、史华兹、杜赞奇、谢和耐等海外著名学者的代表性著作。
英国植物学家福琼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接受派遣,先后多次来到中国,采集包括茶树在内的中国植物资源。回英国后,他写了几本颇具价值的著作,介绍他的中国之行,本书即是其中之一。本书对福琼1843年和1848年两次中国之行作了详细记录。书中不仅对中国茶叶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也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对部分中国文化,福琼表达了他的怀疑与偏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随着福琼对中国了解的深入,福琼在行文中表达的还是他对中国自然景观与中国文化的惊奇及赞赏之情。福琼是传教士之外最早进入中国内陆的外国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教士的独特视角。
大概在5月初,我与英国领事罗伯聃先生,以及另外两位先生一道,开始一次短途旅行,访问宁波周边的绿茶产地。我们得知,在这片绿茶产地的中心,有一座很大很有名的寺庙——天童寺,离宁波大概有20英里的距离,旅行期间,我们可以在这个寺庙落脚歇息。我们走了12或14英里的水路,因为运河到山脚下就结束了,剩下的路程只好步行,或坐着轿子上山。上山的这种轿子非常简便,就是两根长长的竹竿,竹竿中间悬挂一块木板,当作座位,此外还有两块横着的板子,一块靠背,一块搁脚,头顶上再撑一把大大的中国伞,用以遮阳挡雨。
中国人都是中国式的哲学家。在前往天童寺的路上,因为坐船时间太久,坐累了,好几次我们都从船上下来,沿着岸边的小路往前走。河里还有很多航船,与我们同一个方向,满载着一船船的乘客。大部分航程中,为了满足乘客对我们的好奇心,这些船与我们的船靠得都很近。中国人但凡能找到一种别的什么交通工具,就不愿意走路,所以当这些乘客看到我们很喜欢走路的样子,自然都觉得很奇怪。
“这不奇怪吗,”一位乘客说,“他们像我们一样有船坐,却宁愿走路?”这在他们中间引发了一场讨论,讨论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不合情理的习惯。直到他们当中最聪明的那位先生,说出他那精辟的论断,这场讨论才算平息下来——他说:“这就是他们的本性。”显然,争论各方都接受了这个论断。
我们到达天童寺的时候,天已经昏黑了。由于白天大部分时间都下着倾盆大雨,我们从里到外浑身都湿透了,看起来很狼狈。僧人们看到我们这副样子似乎都很吃惊,但马上就拿出最大的热情和善意来招待我们,让我们很快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们给我们端来了火盆,好烘干我们的衣服,给我们准备好晚饭,又把他们最好的几间房拿出来,供我们歇息。大多数僧人从来没看到过英国人,我们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好奇关注的对象。我们的衣服、容貌、吃饭的样子、行为举止,对这些单纯的人们来说,无一不是他们感兴趣的范围。他们相互间传递着很多有关我们的笑话。
我们早早就上床休息了,能够脱下那些仍然潮湿的衣服当然让人高兴。等到早晨起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风景比我以前在中国看到的都要美得多。天童寺坐落在群山之间,下临山谷。山谷中土地肥沃,在山中清泉的滋养下,出产品质上佳的稻米。两侧山地更为肥沃,在山坡的低地上,散布着很多深绿叶子的茶林。进出天童寺,需经由一条长长的大道,笔直的大道两侧都是松树。在快到寺庙时,大道拐了几个弯,在沿着两个人工湖的边缘画出几段优美的圆弧之后,道路在一段石阶前结束。沿着这段石阶拾步而上,便是天童寺的大门。寺后以及两侧,都是随势赋形的山峰,海拔从一千英尺至两千英尺不等。与南方那些荒山不同,在这些山上,厚厚的带有热带特征的植被一直覆盖到了山顶,包括各种草本、藤灌植物及各种林木等。山谷中长着一些非常漂亮的竹子,山坡上则长着高大的青松。
吃过早饭,来了一位大和尚,非常恳切地邀请我们与他共进午餐。其间,他还领着我们参观了这个寺庙,向我们讲解寺庙的历史:好几百年以前,有个非常虔诚的老人,他远离世俗,来到这座山上修行。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宗教活动中,潜心苦修,以致忽略了自己的现世需要,甚至连饮食也忘记了。但上天不会让这样一个人挨饿受苦的,一些儿童奇迹般地出现在他身旁,每天给他提供食物。渐渐地,这位圣人的名声传遍了这一地区,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拜他为师,于是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庙宇,发展到今天,就成了这有着一大片建筑的“天童寺”,寺名就从上天派来的这些儿童得来,“天”指上天,“童”指儿童。等到老人逝世以后,他的弟子继承了他的衣钵,天童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信徒遍布全国,连最偏远的地方都有,其中还包括一位中国皇帝。信徒们来到天童寺顶礼膜拜,在祭坛上献上各种供奉。于是,在原有殿堂的前面又新建了更大的殿堂,就这样不断扩大规模,旧殿堂让位于新殿堂,直到形成今天这种主体结构。
所有的殿堂里都摆满了偶像——或者说,他们所喜爱的神灵的塑像,比如三宝如来、坐在莲花宝座上的观世音、四大天王以及其他众多被神化了的古代国王和伟大人物。这些神像高达三四十英尺,摆放在这些宽敞高大的殿堂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尚们自己住在一排低矮的平房里,这些平房与其他殿堂互相分隔,又互成犄角。每位和尚在自己的住所都有一个小小的佛龛,佛龛里供奉着一些小小的神像,和尚们经常在这儿进行一些个人的修行活动。
我们参观了各个殿堂和钟楼,钟楼里面摆放着一座体积庞大的铜制洪钟。之后主人把我们引到他的住所,在那儿,餐宴已经摆上桌了。佛教僧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吃肉,所以我们的餐宴都是素食。就像平常吃的中国菜一样,这些菜都盛在小圆盘子里端上来,汤菜之外的每一盘菜都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方便人们用筷子夹着吃。和尚们设法准备了很多种不同的蔬菜,通过他们的精心烹调,这些菜吃起来非常可口。实际上,有几道菜无论从口味还是外观上看,都非常像肉食,以至于我们一开始的时候都被蒙蔽了,以为我们努力用筷子夹起来的那一小块食物是鸡肉或牛肉之类的。情况当然不是这样,至少在这一天,我们善良的东道主始终坚持素食,一整天下来,吃的都是蔬菜。餐桌上陪着我们的,还有几位和尚,很多等级较低的和尚以及仆人,则都挤在门口和窗外。看到我们当中有人用筷子的那个笨拙劲儿,围观的人群必定感到非常奇怪,尽管他们非常礼貌,我还是看到他们有时候忍不住笑出声来的样子,特别是当他们看到,在费尽千辛万苦之后,好不容易被我们夹起来的那一小块美食又滑落到盘子中去的时候。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外国人第一次用筷子吃饭这一场景更恼人、更可笑的了——特别是当他整个上午都在山里转来转去,已经饥肠辘辘的时候。要用好筷子,首先把筷子夹在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之间,两只筷子要平齐;然后把两只筷尖小心地一起伸出去,对准那块你已垂涎良久的美食,注意筷尖之间只需留出食物那么大小的空间;小心地把食物夹起来;啊哈,但,抬手的时候,筷尖通常会把不稳,滑来滑去,这样,那块你满心以为就要吃到嘴的东西又掉回盘子中去,甚至掉到别的盘子中去了。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努力,直到这个新手完全失去耐心,绝望地扔下筷子,抓起一把瓷勺——他觉得还是这个更得心应手一些。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人还是非常乐于助人的,尽管不是我们英国人所欣赏的那种方式,这些中国朋友,看到你的困境,出于热情与礼貌,他们会隔着桌子,从对面伸出他自己的筷子——也许还沾着他嘴里的余沬,把你想要的食物夹起来,送到你面前的碗里来。而你呢,按照一般的礼节,还是得表达你的感谢之情,同时把食物吃下去。
在餐宴中,主人告诉我们,天童寺一共有大约100名和尚,但很多和尚被派到全国各地去宣教,因而常常不在寺中。当问到寺庙如何经营下去时,主人说,附近相当一部分的土地都属于寺庙,这儿出产的竹子很好,还有各种树木与灌木的枝桠,收集起来可以一捆一捆地当作柴火卖掉,每年出售竹子和木柴可以获得很大一笔收益。天童寺还有一部分茶田与稻田,和尚们亲自耕作,出售这些农产品也是一笔收入。此外,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到寺庙做礼拜的信徒们的捐献,以及和尚们在特定季节外出四处化缘所得。和尚之间当然也是有等级的,有一些和尚就只能充任仆役,不管是在寺院里还是在田地里。和尚们看起来又单纯又善良,但实际上他们无知、迷信得要命。去年寺庙附近发生了一次山体滑坡,可能是由于台风,也可能是伴随台风而来的大雨造成的,这次滑坡把10到12亩左右上好的水稻田给埋了起来,提到这些的时候,和尚们都非常虔诚地认为,这对天童寺来说是个不好的兆头,其中一个和尚则出自中国式的礼貌,说他确信我们的光临将为这个寺庙消灾袪邪。
在参观了茶园以及茶叶的制作过程之后,罗伯聃先生、马礼逊先生[死去的马礼逊博士之子)译者按:马礼逊有6个子女,此处不知是马礼逊的第几个儿子,但肯定不是马礼逊的大儿子马儒翰,因为马儒翰已于1843年病逝于香港。以及辛卡莱先生就回宁波去了,我则留了下来,就这一地区的自然物产做些研究。我通常一整天都不在庙里,直到晚上,才带着我采集来的植物——如果运气好的话,旅途中还能捕到一些鸟——回到庙中。和尚的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我这个洋人,他们最感兴趣的看起来是我的进食,就如同人们在观赏一头野生动物时一样。我的晚餐摆在房子中间的一张圆桌上,一半是中餐一半是西餐,尽管这种混搭看上去有些稀奇古怪,但考察锻炼以及山间的新鲜空气还是让我胃口大开。筷子对我来说很快就不是什么障碍了,我现在几乎可以像中国人一样熟练地使用筷子。中国人一般要在大厅两侧摆上一些椅子,现在这些椅子都被和尚以及他们的朋友们坐满了,每个人嘴里都含着一管烟杆,旁边摆着一杯茶。我非常尊重我的东道主以及他们的朋友,但也只好请求他们不要吸烟,因为吃饭的时候有人在旁吸烟我感觉很不舒服。在其他方面,我想我表现得还是非常有礼貌的。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的朋友们离开以后,那一晚我体会到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孤独。中国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或者回家,或者上床睡觉,最后主人自己也毫不掩饰地打了几个哈欠,提醒我晚上休息的时间到了。我的卧室在楼上,中间要路过一个小神龛,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神龛里供奉着“天后”,也就是观音,同时也供奉着其他一些神像。神像前的祭坛里正焚着香,一盏孤灯,发出昏暗的灯光,照在室内,整个房间似乎都笼罩在一层沉寂肃穆的气氛之中。僧人们正在做晚课,楼下以及邻屋的房间都传来他们那特有的唱经的声音,耳中听到的锣声,以及钟楼里那口洪钟不时撞击出的庄严单调的钟声,这些都表明僧人们正忙着做各种法事。置身于这样一种场景当中,又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远离自己的家乡与朋友,很容易让人在头脑中生出一些终生难忘的感受。在这个夜晚,我与和尚们一起呆在天童寺里,那些在我脑中生出的莫名情愫,我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后来经常去天童寺,多次路过那个小神龛,睡在同样的床上,在寂静的夜里听着同样肃穆的声音,但只有这第一晚的感受始终清晰地浮现在我脑中。
这些和尚,无论是处于最高职位还是最底层,都对我表示出了最大的关心和善意。只要我不反对,很多和尚就兴高采烈地陪着我在寺院附近四处转悠,一个拿着我的标本书,另一个拿着采来的植物标本,第三个则拿着我捉来的鸟儿,不一而足。枪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与他们自己笨拙的火绳枪相比,两者太不一样了。他们把枪上的撞针看作是最神奇的小玩意,可是他们又特别胆小,每次我射击的时候,他们总是要离我远远的。
有天夜里,一位高僧带着一群人来到我这儿,告诉我晚上有只野猪从山上下来,将竹林里刚刚破土而出的幼笋都糟蹋掉了,这时候的竹笋可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那么,”我说,“你们想让我做什么呢?”
“帮个忙,把枪借给我们用一下。”
“好啊,枪就在墙角那儿。”
“嗯,可是你还得帮我们把枪弹装上。”
“没问题,我来装。”我马上就装好了枪弹。“拿着,当心别射着自己人。”他们迟疑了好长一会儿,没人敢上前接过这把枪。他们又讨论了好半天,最终,一位发言人站了出来,带着非常严肃的表情,告诉我说,他们不敢开枪,如果我愿意跟着一起去,射中的野猪就归我一个人吃。对这些佛教徒来说,这当然没什么损失,他们本来就不吃肉,或者说,不应当吃肉。我们这一群人就这样出发打野猪了。夜很黑,竹林里什么也看不清,也许野猪听到三十来个和尚以及仆人们的声音,早就退回到山上的丛林中去了。我们既没见到什么野猪,也没听到什么野猪的动静,尽管如此,我得承认,我还是相当高兴,比碰到了野猪还要高兴。要知道,这种情况下开枪,我误中和尚的机率可能比射中野猪的机率还要高一些。
对付这些糟蹋财产的野兽,和尚们有两个办法。其中一个是在山坡上挖陷阱。这一地区遍布泉水,陷阱还没挖好,就已经蓄了一半水进去。阱口然后用树枝、碎屑和青草盖好,以吸引野猪前来,等到野猪真用猪嘴来拱食这些东西,阱口一下子就塌了下去,野猪也就头朝下地掉到陷阱里去了。这时候,野猪绝不可能逃出生天,它要么是淹死,要么就乖乖地成为中国人的猎物。对不熟悉当地地形的人来说,这些陷阱非常危险。好几次我都差点陷了进去。有一次最危险,那天我刚从密林中钻出来,无意中踩在了某个陷阱那充满危险的阱盖上,感觉到脚下的泥土在往下陷,我双手外挥,设法抓住了附近的一条小树杈,全靠它支撑着我才能爬到结实的地面上来。事后我去看这个陷阱,发现阱盖上那些松松的掩饰物已经掉到陷阱里去了,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深深的陷阱,里面蓄了一大半的水,陷阱口很窄,底部则宽大一些,就像一个大大的中国花瓶,这样一种构造是为了防止掉进去的野猪再爬出来。一旦掉进去了,如果没有外援,只凭我自己,几乎不可能从里面脱困。而这些陷阱一般都挖在最偏僻最原始的山里,得到外援的机率就低得可怜。
另一个保护幼笋免遭野猪破坏的办法则显得很聪明。找一段大约8到10英尺长、比成人手臂还粗一些的竹子,将其从中剖开,剖到只剩四分之一处,然后将这段竹子系在竹林中某棵树上,两者相交成45度角,剖开的那一部分自然松开,然后用一根竹绳,一头牵住这段竹子,另一头则牵到竹林外有人守候的地方。当夜深人静,野猪从山上下来拱食幼笋的时候,守护人便一前一后拉动竹绳,带动那段竹子发出“当啷”、“当啷”的声音,这种声音又响又闷,在寂静的夜晚传出去很远,受到惊吓的野猪便跑回它山上的巢穴中去了。我第一次在晚上听到这种竹片的敲击声时,它传遍了四面八方,我还以为那是在举行某种宗教仪式呢,因为这种闷响的声音很像中国寺庙里做法事时一种乐器译者按:作者指的乐器应该是木鱼。发出来的声音。
这一地区散布着很多寺庙。其中一座叫阿育王的寺庙,我曾经去参观过。阿育王寺和天童寺一样,规模都很大,看起来财力也很雄厚。它们不仅拥有寺庙周围的大片田产,而且控制了周边很多规模较小的寺庙。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寺庙,都选址在山中那些风景最为优美、浪漫的地方,附近通常都保留有或新栽种了大片树林。这些特点让人想起英国乡村绅士们的居家之地,在中国这儿,则成为寺庙特有的一些标记。整个中国的寺庙都是如此。当一位疲惫的旅行者,在东方的烈日下暴晒了几个小时之后,看到远处山坡上、树丛中露出的华堂精舍,几乎可以肯定那一定是一座佛教的寺庙,在那儿,他可以得到僧人们礼貌而又友好的招待。
普陀——外国人一般把它叫做“礼拜岛”——是舟山群岛中东边的一个岛屿。普陀岛是中国在这一带的佛教圣地和传播中心。整个岛方圆不过五六英里,属于丘陵地形,山坡上以及小山谷中树林密布,特别是邻近寺庙的那些地方,更是如此。由于普陀离舟山只有几个小时的航程,战争期间,很多英军军官都先后来这个小岛游玩,他们交口称赞岛上的优美风光,以及丰富的植被资源。有人还告诉我,岛上的和尚喜欢搜罗各种植物,特别是兰花。和尚们收藏的植物品种非常丰富,因为寺里有四处云游的游方僧人,他们到过中国最偏远的省份。还有来到岛上的信徒,每年的特定季节里,很多信徒来到岛上朝拜礼佛,他们供献给寺庙的赠品里就包括很多植物品种。我于是决定到岛上走一趟,亲眼去看一看。我的普陀之旅于1844年的7月成行,陪同我一起前往的还有我的朋友——马德拉斯步兵团的马克维医生。
显示部分信息
两访中国茶乡[上篇)
第一章/
初见中国,第一印象——登陆香港——港湾概况——维多利亚城——中国城,赤柱与香港仔——香港岛概况——暴雨的威力——“欢乐谷”——中国人罢市以示抗议——山顶风光——气候——岛上的植物——少数几种土生动物——定居点的一些不健康因素——中国居民的特点——形形色色的外国人——香港作为贸易口岸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离开香港前往厦门——南澳岛的鸦片集散地——南澳岛上自由自在的英国人——岛上的中国人以及他们的谋生手段——新任总兵的新政策——樱桃白兰地酒改变了他的看法——职责所在,送往北京的报告——厦门——厦门的商业——农民簇拥下的乡间旅行——没有发辫——山岭——鼓浪屿——战争的破坏作用——奇怪的岩石——岛上恶劣的卫生条件——植物和鸟类——访问地方长官——地方长官的住宅与庭院
第三章/
离开厦门——台湾海峡的风暴——狂风把我们吹回深沪湾——
深沪湾——中国人是怎么交税的——当地人的性格特点——爬山——深沪湾宝塔——有趣的风景——遭到攻击、抢劫——我仆人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安全回到海边——趟过海滩的新方式——泉州湾
第四章/
登陆舟山——舟山概况——定海县城——农业——主要农作物——麻类植物——制作绳索的棕榈——用作肥料的红花草——油菜花——植物群落——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乌桕树——绿茶——竹林以及其他树木——水果——杨梅和金橘——定海居民与各类商店——店门上的英语店招——新语言——对外国人的阶层划分——常见的眼病——晒盐——提取乌桕脂的方法——人工控温孵鸭法
第五章/
第一次访问宁波——灵桥——城市与宝塔——行医的传教士——宁波的气温——中国人的保暖方式——小炭炉——我的住处——中国赌徒——宁波的商店——丝绸和刺绣——玉石——棉布印染——搓绳——古玩店和店里卖的东西——家具街的家具——宁波的银行业——贸易前景不好——寺庙和虔诚的信徒——矮化树——培植矮化树的方法——参观官员们的花园——北山俯瞰——农业——山岭中的本地植物群落——墓地——裸露的棺材
第六章/
有关中国人的语言——宁波附近的冰库——简单、实用的冰库——一种新奇的捕鱼方法——捕鱼的鱼鹰——鱼鹰怎样捕鱼——买了两对鱼鹰——鱼鹰的生活习性
第七章/
1843年底访问上海——我的借宿之处——上海人的偏见与迷信——上海概况——店铺与商业贸易——食品——进行外贸的重要码头——中国的出口商品;茶叶、丝绸都很容易运到上海——上海附近地区概况——运河——农业——逝去者的坟墓——森林、树木——花园与苗圃——好不容易找到几个苗圃——狡猾欺诈的中国人——中国式晚宴——看戏
第八章/
回到华南——珠江——虎门要塞——这一带的物产——泣柳——荷花的种植——珠江上的船只——理发室——壮丽的花船——节日期间的江上风景——水上城市的秩序——水上房屋——中国人灵巧的游泳与潜水技术——花地苗圃——中国新年——被中国人攻击、劫略——随后发生的针对英国官员的攻击事件
第九章/
访问宁波绿茶产区——山轿——天童禅寺——寺庙周边的风景——和尚讲述的寺庙历史——与和尚们共进晚餐——第一次使用筷子——中国人的餐桌礼仪——进餐时的看客——我的床铺——打野猪——陷阱逃生——竹林驱兽办法——山中景色——阿育王寺——普陀山,又名礼拜岛——岛上的寺庙与神像——青铜神像——林木与藤灌植物——店铺中出售的神像——上海、宁波所见到的敬神仪式——赛神游行——新教传教士——医疗传教协会——罗马天主教教士
第十章/
舟山群岛——小船遇到风暴——非常不安——金塘岛,又名银岛——岛上的居民——看到外国人他们很吃惊——扬子江——江中众多的沙洲——我们的三桅船搁浅了——寻求中国人帮助的新方法——吴淞口——鸦片码头——有关鸦片贸易——鸦片对中国人的影响
第十一章/
1844年的上海——上海的苗圃与植物——出发前往内陆的山区——运河与桥梁——骑着马驹去历险——找到一种蓝染料:天青——山岭及其植被——当地人吃惊地看到来了一个外国人——他们的好奇与真诚——发往英国的植物——又一次深入内陆的旅行——北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午夜遭贼——访问著名的苏州府城——苏州城概况——发现一种新植物——地处贸易中心位置的苏州——百万人口——回到上海
第十二章/
中国棉的种植——黄色的棉花——分布地区——棉花产地概述——棉田——肥料,以及施肥的方式——套种作物——播种时间——播种方法——雨水——夏季田间管理——早期雨水的重要性——成熟与采摘——棉农以及他们的家庭——晒棉花、弹棉花——棉花交易——棉农在交易中的自主性——棉花交易时拥挤的街道——棉花进入货栈重新包装——家庭自用的棉花——作为柴火的棉花秆
第十三章/
中国的气候条件——夏季与冬季——香港的温度——上海的温度——季风——台风——台风到来的征兆——亲身经历一次台风——台风对植被的破坏——大雨——旱季与雨季
第十四章/
中国农业——有关中国农业先进程度的言论都有些过甚其辞——山区土地——茶田——平原土地——夏季作物——水稻及其栽种——中国式的犁与耙——水稻一年几收——浙江省夏季收获两季稻的办法——收割水稻——梯田——北方从“天青”这一作物中提取蓝色染料——夏季山地作物——红薯的栽种——花生——冬季作物——著名的山东白菜——油菜——小麦、大麦等——冬季作物成熟——肥料——两种专门栽种的植物肥——植物肥的栽种和使用办法——覆盖种子的草木灰肥料——草木灰的使用办法——经常使用的其他肥料——粪缸——作为粪肥的大便、小便——粪肥的使用办法——庄稼的连续生产和轮作
第十五章/
重返舟山——以前都认为舟山不适合居住——最初驻扎在舟山的英军部队的死亡率——舟山岛其实很宜人——作为英国殖民地,舟山比香港要优越得多——有关中英南京条约——宁波——官员们的花园——中国女人的举止——前往香港译者按:前往香港是作者在《漫游中国三年记》中第十七章的一部分内容。《漫游中国三年记》后来作为《两访中国茶乡》的卷一再次出版,这时候,作者把前往香港这部分内容删除了。但标题却仍然保留下来了,应是作者忘了把它删去。——中国人的坟墓——最佳的坟墓选址——风水先生们的说辞——风水先生们如何欺骗人们——人们向李太郭先生请教坟墓选址的好坏——有关坟墓的大概介绍——亲属们要定期扫墓——不同形状的坟墓——田地里摆放的棺材——存放棺材的祠庙——松江府附近的墓地——中国人喜欢在坟墓上种的花儿
第十六章/
中国北方的春天——新花卉品种——从宁波到镇海——各色乘船人等——船舱中的早晨小景——乍浦的满洲城——商店及其贸易——蜂拥而至的围观群众——访问政府官员——官员们提出免费给我提供一条航船——他们的真实意图——与他们周旋的办法——离开乍浦前往上海——平湖一带的村镇——访问产丝区——桑树的种植——育蚕——到达上海——领事馆的信件,内附上海道台的协查通告——令各方满意的回复
第十七章/
前往闽江岸边的福州府——雇佣引航员的新办法——闽江口——江岸上的风景——福州万寿桥——中国轿夫——受到当地人的骚扰——城市与郊区——本地商业——鱼鹰译者按:本章并无鱼鹰的内容。当是作者在编辑第一版《漫游中国记》时,删除了正文中的有关内容,但标题的相关部分却忘记删除了。——银行业——福州人的性格特点——喜爱戴花的福州女人——人口——福州发展外贸的前景——官府对我们的监控——官员们的欺骗性言论——离开福州府前往茶山——山景——红茶产区——这一带的农业——本地水果
第十八章/
搭乘一艘帆船——离开闽江——感冒发烧——帆船上对海神的祭拜仪式——受到海盗攻击——船上的乱象——胆小的中国人——击退海盗——船员们对我的感激之情——安全泊锚——另一支海盗船队——回击海盗及其后果——到达舟山——船员们的忘恩负义——让他们信守诺言的方法——住在上海的外国人热心地照顾我——大桃子——把植物打包——离开中国北方——驶向英国——到达泰晤士河——结束
两访中国茶乡[下篇)
第一章/
第二次访问中国——上海——新英国城镇——穿上中国服装——走进内陆——剃头——嘉兴府及其古老的坟地——湖泊和菱角——采菱的方法——丝绸主产区——出口量增加——石门县城——防贼——杭州府——中国后花园——杭州城及其郊区——衣着华丽的杭州人——城中冒险记——彭埠——作保——中国客栈——雇船前往徽州——杭州在商业和关税征稽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
离开杭州府——中国航船——风景与土产——奇异的山岭——我们的旅伴——鸦片烟鬼——我的身份泄露了——严州府城——两个中国人之间的互相争斗——急流与水碓——价值很高的棕榈树——鸟——石灰岩与青石——茶树——发现一种新的垂枝柏——垂枝柏之美——寻获树种——奇特的回声——水面上与陆地上的乞丐——恻隐之心
第三章/
威坪镇——船员威胁要报复——坐守天亮,毫无必要——省界关卡——进入徽州——茶树以及其他庄稼——看中国戏——渡船和渡船上的姑娘——转移货物——床底下的两具棺材——某位官员的花园——山上的植物——仆人的建议——离船登岸——不
理睬鸦片烟鬼——屯溪——屯溪在茶业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土地、物产的特性——第一次看到松萝山
第四章/
松萝山——山中和尚与松萝茶——海拔高度——岩层构成——茶树栽培——种子保存方法——茶树苗——给绿茶染色——染色原料——中国人为什么要给绿茶染色——绿茶饮用者所吸入的普鲁士蓝和石膏的数量——中国人不喝这样的茶——沃灵顿先生的调查结果
第五章/
在王老先生家受到热情招待——四处冒烟的中国民居——我的搬运工和矮个子旅伴——他们遇到的危险——中国人的取暖方式——采集茶树种子——一段关于小檗植物的故事——获得小檗的幼苗——欺诈成性的中国人——离开著名的松萝山——王试图欺骗轿夫——编造“大将军”的故事——离开屯溪——山景——顺江而下的乐趣——山间的强风——到达西兴——绍兴府——曹娥——百官镇——到达宁波
第六章/
金塘岛或曰银岛——岛上的人民与物产——乍浦湾——乍浦湾航线的优势——上海的新年——花店及其所售鲜花——南天竹——菊花——驶往香港——装满野味的轮船——广州种子,以及种子的包装方法——有关毒死种子的错误想法
第七章/
福州府——官员的猜忌——摆脱盯梢的好办法——山中景色——鼓山寺——和尚与神像——佛牙以及其他遗迹——树木、花草——福州府城——城门关闭后,中国式的出城办法——沿着闽江上溯——中国猎人以及他们的猎狗——狩猎野鹿——天童寺风景——路边的小庙——和尚与虹吸管——东湖
第八章/
离开宁波前往武夷山——我的向导——三角小旗及其来历——又见新安江——江岸春景——严州府和大洋镇——雷雨夜中的小溪——船娘——中国版的考德尔夫人和中国式闺训——自然物产——垂枝柏以及其他树木——我们的船被债主劫持,风帆被拿走——中国式欠债人——兰溪镇——镇上的房子、苗圃及商业买卖——兰溪谷——丰富的物产——衢州府——蚊子和蚊香——到达常山
第九章/
常山县及其商业贸易——步行——我的轿子和轿夫——路况——一队搬运工——路边的客栈——两省交界处——在中国客栈用餐——使用筷子的好处——遇到两个广东商人——玉山县城——玉山城的商业贸易及其重要地位——广信府——我仆人投机夏布生意——中国式体面取决于行李多少——乡村情形及其出产物——到达河口镇
第十章/
河口镇——地理位置、贸易及其重要性——武夷山的山轿——山路——路边的乞丐——美丽的山区风景——和尚和他的钟声——铅山县城——路况——茶叶搬运工——茶叶箱的不同搬运方式——茶叶产区——土地与茶园——我第一次住进中国客栈——客栈服务——脏兮兮的客房——自我安慰及用餐
第十一章/
第一次看到武夷山——关口——一株高大的松树——树名及其历史——山里面的植物群落——植物新品种——闽江源头——住人也住牲口的客栈——崎岖的山路和另一山口——凛冽的山风——让人忍俊不禁的中国老太太——糖和茶勺——一位热情的客栈老板——点心——到达崇安县城——地形、大小及其贸易情况——茶园
第十二章/
武夷山——上山——到达寺庙——寺庙及其风景——奇特的岩石——受到和尚们的热情招待——我们的晚餐以及餐桌礼仪——一场有趣的谈话——黄昏漫步——岩石的构成——土地——武夷山顶所见——和尚们的墓地——月下小景——中国烧酒——茶树种植——采茶时需要用到链子和猴子——茶商——茶农们的快乐时光
第十三章/
九曲溪——道士——道观——杜赫德先生所描述的武夷山——巨掌按出来的神奇印迹——购买茶树苗——深夜历险记——前来参观我的人——将植物打包准备启程——星村镇及其贸易状况——离开武夷山——山景——针叶松林——岩石、山谷、瀑布——荒凉的山路——飞鸟以及其他动物——小镇石陂街——当地物产——莲花的多种用途——浦城茶叶——浦城县城
第十四章/
武夷山的土壤——茶园位置——茶树的种植与管理——茶园规模——包扎方式——茶叶戳记——从茶叶产区到沿海的运输路线——运输方式——运输距离——运输时间——茶叶生产、加工的费用——茶叶运输到沿海的费用——外国茶商的收购价——中国茶商的利润——期待高级茶叶能够降价——苏东坡教你怎么烹茶——苏东坡关于茶叶特性及其益处的言辞
第十五章/
茶树的地理分布——中国最好的茶叶产区——茶树树种——同一茶树树种既可产红茶也可产绿茶——中国制茶工人用印度山毛榉树叶加工茶叶——他们真做成了——红茶和绿茶的不同缘于加工方式不同——绿茶的加工方式——红茶的加工方式——两种加工方式的不同之处——沃灵顿先生对此的解释——人们熟知的现象——茶树——红茶茶树产出品质较差的茶叶——最好的茶叶都由绿茶茶树产出——武夷山茶树——气候、繁衍对茶树的影响——美洲与澳大利亚的茶树种植——英国植物园里的茶树
第十六章/
浦城县的客栈——鸦片鬼和赌徒——中国生活方式的诱人之处——午夜的纠纷——辛虎以线香为武器——第二天雇不到帮手——辛虎挑上行李,我们出发了——扁担断了——混迹于乞丐之中——有关中国的乞丐——乞丐头目——施舍——继续赶路——山口和寺庙——两省交界处的小镇以及驻防士兵——行李盘查,获准上路
第十七章/
名刹——周边风景——树林、灌木——和尚们的早课——离开寺庙——有关佛教的一些想法——基督教传教的重要阵地——传教士们面临的困难——天主教及其努力——基督的慈悲——新教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内地传教的前景——有关中国开放的白日梦——用竹子造纸——路上遇到的一位老官员——清湖镇——雇船前往西兴——回到上海
第十八章/
茶树以及运往香港的其他东西——装船运往印度——又一次搭船回到北方——茶树安然到达印度——招募制茶工人的办法——访问舟山——借宿之处——抽鸦片的官员——白天他的外表形容——夏日清晨的舟山——皇帝的命令——定海——普陀山又名礼拜岛——不知何方语言的古代石刻——在寺庙前放生池里钓鱼的中国人——被和尚们追打——圣洁的莲花——我的假期结束了——采集茶树种和树苗——回到上海——制茶工人招募到了——离开中国北部
第十九章/
有关茶树种子的试验——往远方寄送种子的最好办法——橡树和栗树种子也可如法炮制——到达加尔各答——检查运送植物的状况——继续上路——孙德尔本斯三角洲——到达安拉阿巴德——到达萨哈兰普尔——帝国茶园——中国制茶工人落脚于此——与他们道别——有关印度种植茶叶的一些想法——莱尼托风景——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