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相关概念及定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本书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历史遗产保护中的交通系统研究及实践
2.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交通的要求
2.1.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
2.1.2 国外典型古城保护中的交通改善案例
2.1.3 国外古城保护中交通改善对策与方法
2.2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与资源利用研究及实践
2.2.1 交通承载力
2.2.2 交通出行行为与需求特性
2.2.3 交通系统组织与资源利用
2.2.4 交通微循环
2.3 已有研究及实践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历史城区保护与交通协调发展关系
3.1 历史城区空间与土地利用
3.1.1 城区规模与空间形态
3.1.2 功能定位与土地利用
3.1.3 历史城区与非历史城区异同
3.2 交通系统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互关系
3.3 历史城区交通发展方向与对策
3.3.1 满足交通可达性和机动性要求
3.3.2 平衡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
3.3.3 实现交通规划与旧城更新相匹配
3.3.4 协调交通建设与风貌保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史城区综合交通承载力测算方法
4.1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构成及特征
4.1.1 交通系统功能与结构
4.1.2 交通发展技术政策
4.1.3 交通设施供给及运行特征
4.2 交通承载力概念及系统构成
4.2.1 交通承载力概念与内涵
4.2.2 交通承载力的属性特征
4.2.3 交通承载力结构与系统构成
4.3 交通承载力要素
4.3.1 组成要素
4.3.2 交通设施承载力
4.3.3 交通环境承载力
4.3 ,4旅游交通容量
4.4 交通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4.5 交通承载力测算模型
4.5.1 交通承载力测算的主要问题
4.5.2 既有的路网容量计算方法
4.5.3 综合交通承载力测算模型
4.5.4 交通承载力的提升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历史城区交通需求分析方法
5.1 历史城区交通出行基本特征
5.1.1 历史城区交通需求特征
5.1.2 交通系统出行特征
5.2 历史城区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理论
5.2.1 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分析理论
5.2.2 历史城区交通需求分析框架
5.3 历史城区出行者活动模式选择模型
5.3.1 研究区域及数据采集
5.3.2 历史城区出行活动模式
5.3.3 活动模式选择的多项L0git模型
5.3.4 模型结果分析
5.4 基于活动模式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
5.4.1 数据及变量
5.4.2 模型建构
5.4.3 模型结果及分析
5.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历史城区交通需求分析
5.5.1 结构方程模型
5.5.2 研究变量选择
5.5.3 出行者市场细分
5.5.4 结构方程模型架构
5.5.5 模型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功能组织与设计方法
6.1 历史城区供需双控模式
6.1.1 供需双控模式的提出
6.1.2 供需双控模式內涵与特征
6.1.3 供需双控模式与历史城区匹配性
6.2 历史城区交通组织模式内涵及要素
6.2.1 交通组织模式內涵
6.2.2 交通组织体系构成要素
6.3 交通组织模式影响因素
6.4 交通组织模式结构设计
6.5 历史城区交通模式选择
6.5.1 典型交通模式与案例分析
6.5.2 历史城区交通模式选择
6.6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设计与功能组织
6.6.1 土地利用与功能整合
6.6.2 交通服务体系优化与设计
6.6.3 交通设施配置与使用
6.6.4 交通运行组织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历史城区交通服务体系设计方法
7.1 交通服务体系特征与要求
7.2 交通服务体系内涵及构成要素
7.2.l 交通服务体系的内涵
7.2.2 交通服务体系构成元素及特征
7.3 交通服务体系构建与功能分析
7.3.1 目标体系构建
7.3.2 构建原则与要求
7.3.3 空间结构设计
7.3.4 系统结构设计
7.4 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设计
7.4.1 公交结构体系设计
7.4.2 公交网络整合设计
7.5 交通出行服务链设计
7.6 交通服务体系配置关键路径与策略
7.6.1 优化交通模式
7.6.2 活化资源利用
7.6.3 强化交通管理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历史城区干路网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方法
8.1 道路交通资源配置与历史城区适应性
8.1.1 与风貌保护适应性
8.1.2 与交通服务体系适应性
8.2 道路交通资源构成及配置
8.2.1 交通设施构成及相互关系
8.2.2 历史城区道路交通设施供给要求
8.2.3 道路交通设施配置
8.3 历史城区干路网组织模式
8.3.1 机动车走廊与路网的关系
8.3.2 公交走廊与路网的关系
8.3.3 骨架路网组织模式选择
8.4 历史城区骨干路网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8.4.1 必要交通空间的建设与利用
8.4.2 基于内部保护的交通保护环体系设计
8.5 公交导向的干路网平均间距优化方法
8.5.1 历史城区干路网平均间距
8.5.2 公交站点覆盖率指标确定
8.5.3 基于公交站点覆盖率的干路网平均间距优化方法
8.6 历史城区干路功能结构完善与合理利用方法
8.6.1 公交优先与慢行友好的道路功能分类
8.6.2 道路空间再分配
8.6.3干路分级配置体系
8.7 本章小结
第9章历史城区街巷路网资源综合利用方法
9.1 街巷路网体系构成及特征
9.1.1 街巷路网体系界定
9.1.2 历史街巷格局特征
9.1.3 街巷道路使用特征
9.2 街巷道路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9.2.1 街巷道路保护要素及要求
9.2.2 公交线路布设空间载体
9.2.3 慢行与交往活动空间栽体
9.2.4 街巷道路的综合利用策略
9.3 历史城区地区路网构建方法
9.3.1 地区路网的构建思想
9.3.2 地区路网的构建
9.4 历史城区街巷道路功能整合与分级配置方法
9.4.1 街巷道路交通功能分析
9.4.2 街巷道路功能整合与分级配置体系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历史城区交通微循环路网规划设计方法
10.1 交通微循环系统
10.1.1 交通微循环
10.1.2 历史城区交通微循环
10.1.3 微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10.1.4 交通微循环的功能与特性
10.2 交通微循环路网规划模式
10.2.1 规划要求与流程
10.2.2 规划层次与要点
10.3 交通微循环路网规划指标
10.3.1 微循环道路分级
10.3.2 路网规划指标体系
10.4 交通微循环路网组织
10.4.1 路网交通组织模式分类
10.4.2 微循环路网组织模式
10.5 交通微循环路网生成与优化
10.5.1 微循环道路的选择与优化
10.5.2 微循环初始路网生成与优化
10.6 南京老城微循环路网规划
10.6.1 道路交通问题分析
10.6.2 微循环路网规划设计
10.7 基于机非分流的历史城区自行车路网规划方法
10.7.1 机非分流的自行车路网规划策略
10.7.2 实施机非分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0.7.3 基于机非分流的自行车路网规划
10.8 人车共存道路规划设计方法
10.8.1 考虑步行的道路分级体系
10.8.2 人车共存道路
10.8.3 人车共存道路设计手法与措施
10.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