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故事
十三岁的故事已经被说得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就和十二岁的故事一样多,也和十一岁的故事一样多。我想过不止一次,作家写故事,写孩子,为什么很喜欢写出一个具体的年龄?是不是写出具体年龄故事就意味深长了呢?是不是那个故事只能在那个年龄发生?是不是那个故事的确就是发生在作家自己的那个年龄,他写的就是自己?也许都有可能吧。
没有办法,我也要来讲一个十三岁的故事。我不能因为哪个年龄的故事已经讲得太多就不讲了。如果每个年龄的故事都被别人讲过,我就都不讲,那么还让我讲什么?那么难道我就不当作家了?我不当作家,那么我当什么?我还是想当作家。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这个故事真的就是发生在我十三岁的时候。这个故事是我的。其实我不应该用“发生”这个词,用这个词,你会以为一个了不起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将会出现在你面前。不是这样的,没有什么了不起,更没有惊心动魄,它太平常了。我劝你,如果你没有兴趣,那么你可以现在就停止阅读,别浪费时间,免得你读完了骂我,我不喜欢被人骂。
我们现在开始阅读。
我写一句,你阅读一句。
我要说的这个故事是关于骑自行车的。不是我骑自行车,是我妈妈骑自行车。妈妈买了一辆自行车,打算每天骑着去上班,可是她刚学会,不敢骑,不会上车,不会下车,骑在路上摇摇摆摆。
故事开始前,我要告诉你这辆自行车的牌子:永久牌。我还要告诉你,从家里到妈妈的工厂有多远的路:公共汽车五站路。
最重要的人物出场了,这个人物就是我。
我家住在五楼。现在我要把自行车从五楼扛到一楼。自行车是不能放在一楼的,如果放在一楼,肯定会被偷掉。那个时候,买一辆自行车虽然不比登天难,但是和爬一根电线杆是差不多难的。买自行车难如爬电线杆,哈!所以我每天都要把自行车扛上扛下,晚上扛上去,早晨扛下来。
十三岁的时候,我有力气了,我帮外婆买米扛米,也帮妈妈扛自行车。我把自行车扛在肩上下楼,走得潇洒自若,耀武扬威。我在过道里转来绕去,右手抓住三角架,左手扶住龙头,绝不让自行车碰到墙壁。我甚至可以轻轻地跑几下。
妈妈跟在我的后面。
楼里的人看见总说:“又帮妈妈扛自行车!”
这是一句听了让人很神气的话。
我把自行车推到路边,把妈妈的包夹在后座上,扶她上车,然后怎么办呢?
然后,我看着妈妈摇摇晃晃地骑着走了。
然后,我回家吃早饭,背着书包去上学。
错了,不是的。如果是那样,我还讲这个故事干吗?
现在,令人吃惊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我跟在妈妈的自行车后面奔!‘
我每天都这样跟在妈妈后面奔。
奔公共汽车五站路。
妈妈僵直地骑着,歪歪斜斜。妈妈人矮,车座放到了最低的位置上,她的脚尖才刚好够着脚蹬。
只要后面或者对面有车开过来,她的车龙头就开始晃动。我奔在妈妈的左侧,这样可以挡住别的车,让妈妈觉得没有危险。我对妈妈说:
“妈妈,别紧张。”
“慢一点。”
“妈妈,扶好龙头。”我背着书包。书包在屁股上一跳一跳的。哈,应该说在臀部一跳一跳的。我把妈妈送到厂里以后,就直接奔着去上学,不回家了。
妈妈骑车的路线是:延吉路,隆昌路,控江路,军工路。
延吉路骑到隆昌路右拐弯,隆昌路骑到控江路左拐弯,控江路骑到军工路右拐弯,然后一直骑,就到厂门口了。
我跟在妈妈的后面奔。还可以做些什么描述呢?我描述不出了。
那时,我看不见自己。我只顾着跑。我只顾着保护妈妈。我只顾着看妈妈的车有没有摇摇晃晃。我只顾着说“妈妈,别……紧张”、“慢……一点”、“妈妈……扶好……龙头”。我只顾着均匀地呼吸,不让自己上气不接下气。我只顾着看着柏油路面在急速地往后退去。我只顾着看见又跑了一站,又跑了一站……
我现在要跟在十三岁时的我的身后看看那时的我!
能看得见吗?能看得见的。
我看见了,看得很清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