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生态系统是在湖泊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人们在利用湖泊资源时,如果忽视了湖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破坏了其中某一环节,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导致资源的衰减。一些地区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湖泊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锐减,湖区植被衰退,湖周土地沙化,湿地严重萎缩,湖泊系统急剧退化,严重威胁着周边地区生态安全。许多湖库被过度开发利用,修坝、大量引水、调度不科学致使水体交换能力大大减弱,水体功能失调或丧失,加剧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此外,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湖库水质的安全。
由于水利工程的兴建,长江沿岸已有50多个大中型水电站,致使众多湖泊(除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外)与长江隔断。江湖之间的洄游和半洄游性鱼类的通道被阻,致使溯河性的河蟹、鳗鲡、鲥鱼,以及在江湖间洄游的青、草、鲢、鳙等经济鱼类的自然资源锐减,鲥鱼已近绝迹。滥抓酷捕不仅使鱼类种群密度下降,而且造成品种单一化和小型化,进而导致鱼产量减少和商品的价值下降。例如与江河通连的湖泊,新中国成立以后兴建了许多闸坝,在水利上虽然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促进了湖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可是有的湖泊在兴建闸坝的同时,没有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对湖泊进行周密的综合分析,以致建成的闸坝,切断了鱼、蟹的自然洄游通道,破坏了湖泊水域的生态平衡,引起了水利与水产之间的矛盾,使湖泊鱼产量大幅度下降。江苏省洪泽湖建闸前,鱼类年最高产量曾达4200万斤,自从上游的蚌埠闸建成后,淮河的水文状况发生了变化,青、草、鲢、鳙鱼的产卵场被破坏;下游的三河闸、万福闸建成后,又得不到来自长江的鱼、蟹苗源的补充,水产资源量减少,产量下降。安徽省的泊湖,建闸前的1955年,鱼产量达到700余万斤,其中青、草、鲢、鳙等大型经济鱼类占产量的54%,建闸后年产量则徘徊在200万斤左右,最低年产量只有90万斤,大型经济鱼类仅占产量的10%。河北省的白洋淀,过去是盛产河蟹之地,河蟹体大肥满,脍炙人口,可与江苏省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相媲美,遗憾的是下游枣林庄闸建成以后,该淀河蟹已近乎绝迹。
肆意排污、围网养殖等掠夺式开发,使湖泊萎缩、植被衰退、水质恶化等一系列苦果逐渐呈现。湖泊滩地围垦,耕地面积虽然扩大,粮食产量增加,但同时也造成许多大、中型湖泊面积缩小和许多小型湖泊消亡。因为湖泊滩地水生植物茂盛,是鱼类栖息和索饵的场所,围垦滩地必将影响水产资源的产量。位于江西省鄱阳湖东南部的信江、抚河入湖三角洲,其上苔草群落发育良好,是该湖鲤鱼、鲫鱼的主要产卵场所,对补充该湖鱼类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冈大量的滩地被围垦,鲤、鲫鱼的产卵场日趋缩小,造成了该湖鱼产量的明显下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