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系统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723142
  • 作      者:
    蔡向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重点,作者利用我国某市的实际数据论证了自己的观点,非常可贵。同时,结合政策的不断调整,作者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展开
作者简介
  蔡向东,女,1969年7月生,吉林省扶余人,社会学博士、教授。现为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保障理论与社会政策、福利经济,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研究尤为见长。近年围绕养老保险改革曾在《江汉论坛》《当代经济研究》《社会科学辑刊》《学术交流》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两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部级、省级项目多项。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系统研究序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一手详细数据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展开分析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导论(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意义(9)
二、评判标准及评价指标(13)
(一)评判标准(13)
(二)评价指标(15)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6)
(一)研究思路(16)
(二)研究方法(17)
四、创新与不足(19)
(一)创新之处(19)
(二)不足之处(20)
第二章现行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及改革初衷(21)
一、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国际背景(21)
(一)福利国家养老保险出现财务危机(21)
(二)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和主张(24)
(三)养老保险财务模式优劣之争(25)
(四)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30)
(五)以资产为本的“个人发展账户”的实践(33)
二、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国内背景(35)
(一)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缺陷(36)
(二)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养老保险制度
存在的基础(39)
(三)人口老龄化及世界银行“三支柱”体系
思想的影响(40)
(四)统账结合模式在争议和试点中形成(41)
第三章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46)
一、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47)
(一)早期的个人消费决定理论(47)
(二)生命周期假说(48)
(三)大数法则数理基础(49)
(四)代际交叠模型(50)
二、养老保险财务模式的数理模型及其平衡约束条件
(52)
(一)现收现付制财务模式的数理模型及其平衡
约束条件(52)
(二)完全积累制财务模式的数理模型及其平衡
约束条件(55)
(三)部分积累制财务模式的数理模型及其平衡
约束条件(57)
三、养老保险财务模式选择的依据(60)
(一)两种财务模式的养老契约及其基本前提(60)
(二)财务模式选择应考虑的现实因素(61)
(三)两种财务模式的帕累托效率比较(65)
第四章现行制度财务层面的可持续性分析(69)
一、现行制度“全国统筹、现收现付”模式下的即期
收支平衡分析(69)
(一)分析的前提和基础(69)
(二)“全国统筹”“现收现付”情况下的制度
即期财务平衡分析(71)
二、现行制度“全国统筹、部分积累”模式下的即期
收支平衡分析(73)
(一)分析的前提和基础(73)
(二)“做实个人账户”基础上的全国养老金财务
平衡分析(73)
三、现行制度“省级统筹”情况下的即期财务收支
平衡分析(76)
(一)分析的前提和基础(76)
(二)“无财政补贴”情况下的各省养老金财务
可持续性分析(78)
(三)“有财政补贴”情况下的2014年各省养老金
财务平衡分析(81)
四、基于现行制度各项财务指标变动趋势的“远期”
财务平衡分析(83)
(一)现行制度各项财务指标发展变动情况(84)
(二)基于各项财务指标变动趋势的“远期”财务
平衡分析(85)
五、基于风险预测模型的C市养老金“远期”财务
可持续性案例分析(86)
(一)基金收入总额预测模型(86)
(二)基金支出总额预测模型(87)
(三)C市养老金支出风险预测(88)
第五章现行制度设计层面的可持续性分析(97)
一、筹资层面的制度设计(98)
(一)实际缴费基数缩水,致使保费征缴不足(98)
(二)名义缴费率偏高,反而影响保费收入(102)
(三)缴费年限偏短导致缴费量不足(112)
二、给付层面的制度设计(114)
(一)退休年龄偏低导致养老金给付时间偏长,
制度财务负担重(114)
(二)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规定直接埋下了
财务支付隐患(118)
(三)计发办法关于个人账户领取期限的规定存在
财务风险(119)
第六章现行制度运营管理层面的可持续性分析(123)
一、制度管理体制的弊端(123)
(一)承担管理和监督双重责任,管理缺乏效率(123)
(二)通道式管理存在财务安全隐患(128)
(三)缺乏配套政策支持(129)
(四)有效监督机制缺失(130)
二、统筹层次的弊端和负效应(131)
(一)养老基金无法调剂,对财政补贴需求巨大(132)
(二)养老负担差距较大,损害公平竞争(134)
(三)制度便携性差,给异地养老带来难题(136)
(四)机构重复设置,管理成本增大(140)
(五)固化的利益结构增加了提高统筹层次的难度
(141)
三、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规制缺陷(142)
(一)制度规则与制度初衷相悖(142)
(二)制度实践证明个人账户收益有限(143)
第七章制度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分析(147)
一、财政压力较大(147)
(一)本应是缴费型保险,实践中却过分依赖财政
(147)
(二)对制度的财政补贴呈刚性增长(148)
(三)地方财政压力较大(150)
(四)未来养老金对财政的倚重更大(151)
(五)财政连年刚性补贴的消极影响(151)
二、影响“三支柱”体系建立(152)
(一)中外“三支柱”体系及养老金替代率的内涵
(152)
(二)我国的“三支柱”体系(154)
三、制度设计不公平引起社会争议(155)
(一)与制度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水平差距引发
不满(156)
(二)制度内不同地域之间的养老水平差异引发
新的社会不公(157)
(三)制度内不同群体间的差异(160)
(四)制度设计不公的深远影响(163)
四、制约有效需求的形成(164)
(一)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保险制度“不够保险”
是诱因(164)
(二)养老金待遇不高,制约有效需求(165)
第八章制度目标实现程度分析(167)
一、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保值增值希望小(167)
(一)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在膨胀(167)
(二)个人账户基金未能实现保值增值(168)
(三)现行制度下,做实账户的可能性很小(169)
二、省级统筹多年未实现(171)
(一)只有少数省份近年才实行省级统筹(172)
(二)县市级低层次统筹的弊端(172)
(三)省级统筹多年难实现的原因(173)
三、预期目标替代率未能实现且逐年降低(173)
(一)目标替代率没有实现,且逐年下降(174)
(二)养老金替代率低于国际警戒线,“保基本”
目标未实现(175)
(三)现行养老待遇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176)
第九章制度改进措施的可操作性分析(179)
一、转制成本仍无解决良策(179)
(一)隐性债务规模仍无定论(179)
(二)国有资产变现难以一蹴而就(181)
(三)发行长期国债风险巨大(182)
二、延长退休年龄一时还难以操作(185)
(一)是否应该延退还处于争议阶段(185)
(二)何时和如何延退也无定论(187)
(三)即使延迟退休操作起来也有难度(189)
三、放宽基金投资政策仍不具备条件(189)
(一)国内金融资本市场至今还不成熟(190)
(二)个人账户基金碎片化不具备集中投资运作的
条件(190)
(三)投资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是一种无奈选择
(191)
四、扩大覆盖面遭遇制度环境障碍(191)
(一)扩面理论上有空间(191)
(二)实践中扩面能力有限(192)
(三)扩面增速已有回落迹象(193)
五、提高统筹层次仍处于多方博弈阶段(195)
(一)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公共物品”属性(195)
(二)养老保险财政补贴责任分担问题(196)
第十章现行制度缺乏可持续性的根源(198)
一、转制成本的消解政策(199)
(一)对转制成本认识不足,政策效果有待商榷(199)
(二)转制成本制度内消化,打破现行制度的理想
状态(201)
二、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202)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宏观指导思想(202)
(二)“小马拉大车”的制度厚望(204)
(三)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的短视(204)
三、制度改革的初衷与实践(205)
(一)改革初衷:“实账积累”的统账结合,个人
账户要做实(205)
(二)制度实践:“空账”运行的统账结合,个人
账户未做实(207)
四、个人账户的产权问题(208)
(一)个人对个人账户只拥有“期权”(208)
(二)个人账户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知情权受限
(209)
(三)个人监督缺失,不能很好规避个人账户风险
(209)
五、统筹层次问题(210)
(一)各地养老基金无法调剂(210)
(二)对财政补贴需求巨大(211)
(三)负效应影响深远(211)
(四)统筹层次难以提升原因(212)
第十一章理论溯源与创新:部分积累与统账结合再认识
(214)
一、部分积累是理想与现实的融合(214)
(一)有效吸收了各种养老保险理论的合理内核
(214)
(二)融合了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价值取向的诸多
诉求(215)
二、统账结合在理想与现实间存在偏差(216)
(一)部分积累制与统账结合的关系(216)
(二)关于部分积累与统账结合的不同理解和实践
(218)
三、养老保险模式的创新与拓展(220)
(一)养老保险模式的类型(220)
(二)各种模式间的地位和关系(221)
(三)不同模式的匹配构成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222)
(四)养老保险模式最新的可能性组合(224)
四、重构养老保险制度的理性思考(225)
(一)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理解
和认识(225)
(二)关于养老金可持续性改革的深刻反思(226)
(三)关于现行制度改革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认识
(228)
(四)构建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228)
第十二章现行制度运行的当前及远期宏观环境分析(231)
一、政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31)
(一)执政理念和主流价值取向与可持续的养老
保险建构理念一致(231)
(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是社会政治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保障(232)
(三)清晰的政治目标给养老保险改革和发展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33)
二、经济环境:较为严峻的状态依然存在(233)
(一)内需驱动型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
模式(233)
(二)储蓄率过高、投资效率偏低问题仍待破解
(235)
(三)经济仍可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240)
三、文化环境:国民储蓄自保传统依然强劲(241)
(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241)
(二)储蓄自保心理日益强化(243)
四、社会环境: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244)
(一)老龄化的社会发展态势(244)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245)
(三)社会总抚养比增长迅速(246)
第十三章“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是现实的理性选择(250)
一、“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是现实约束下的理性选择
(250)
(一)养老保险改革的现实国情约束(250)
(二)“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是现实国情约束下的
选择(251)
(三)“实账积累”的统账结合可作为未来条件
成熟后的选项(254)
二、“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理论诠释及可持续性分析
(256)
(一)“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理论诠释(256)
(二)“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收支平衡估析(258)
三、“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制度功效分析(261)
(一)转制成本低且可有效规避重大风险(261)
(二)便携性增强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制度覆盖率(264)
(三)缴费率易降低,从而增强缴费激励(264)
(四)制度更公平且整合更便利(266)
四、“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风险预估(267)
(一)名义个人账户收益风险(268)
(二)基金储备风险(268)
(三)基金安全和效率损失风险(268)
五、“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有效实施的政策建议(269)
(一)建立名义账户缺口专项基金,逐渐消解
原转制成本(270)
(二)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体制,
保证基金收益(271)
(三)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明确缴费工资
基数(272)
(四)完善征缴体系,加大征缴力度,确保保费
足额按时征缴(272)
(五)实行“小步渐进”的“弹性退休”方案,
逐步提高退休年龄(273)
(六)直接将统筹层次提高到全国统筹(274)
第十四章战略构想与“双轨制”问题回应(275)
一、“社会统筹+个人发展账户”的战略构想(275)
(一)“以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的吸引力(276)
(二)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的启发(276)
(三)“社会统筹+个人发展账户”的整体思路(278)
二、关于养老金“双轨制”问题的现实回应(281)
(一)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及“双轨制”
一些本质问题的认识(282)
(二)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的现实
回应(287)
参考文献(292)
后记(31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