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的边角 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的一个视角》:
《彩云追月》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标题。以前我曾怀疑过:晚上在月光下能够看到彩云吗?不可能吧。但是我后来曾留意到:在太阳刚刚下山的时候,如果那时恰好有月牙挂在西天,是能够出现“彩云追月”的诗意画面的。有时天心月圆的时候,如果恰好有云朵飘过,也会出现彩云追月的仙苑幻境,这是大美难见的景色。
《彩云追月》是任光在1935年夏秋间完成的。它是后期“百代国乐队”的代表作品之一。录音时只有4个演奏者:林志音、陈中、秦鹏章、黄贻钧。它就像聂耳的《翠湖春晓》和《金蛇狂舞》一样,受到了听众热烈的喜爱,从此开始广为流传。
《彩云追月》的曲式是一个甲乙丙的三段体结构,3个乐段的关系是衍展式的,是同一情绪的不断展开,对比性并不强。因为3个乐段统一表现了月明星稀、晴空万里、彩云浮动的美好景色。乐曲有一个舞曲性的引子,这个引子节奏也是乐段间的过门和全曲的结尾,这个“探戈舞”节奏成了贯穿全曲、连接全曲的重要素材。第一乐段是纯五声音阶旋律,10个小节,5个乐句,宫调式,民族气韵非常浓郁,高雅而流畅。第二乐段转为七声音阶,然而民族风韵依然鲜明。由4个对称的乐句组成。延续了恬淡悠闲的韵致。第三个乐段较长,共有17小节,七声音阶,由对答、模进的多个乐句构成。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感。全曲在清幽淡远的空灵意境中结束。人们看到一轮腾入云端的明月,银河般迷幻,余韵不绝。
由于《彩云追月》贯穿着“慢探戈”的舞蹈节奏,所以是一首经典性的舞曲,曾经在各种舞会上成为伴舞音乐。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民族乐队轻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彩云追月》那优美委婉的旋律,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曾被改编成各式各样的声乐、器乐作品,如1943年,就被日本作曲家改编、填词成日文流行歌曲<南方来的新娘》,在日本广为流传。在中国,它曾被改编为古筝、琵琶、阮、葫芦丝、二胡等乐器的独奏曲;也被改编成二胡二重奏、高胡与扬琴的二重奏;还被移植到西方乐器如口琴、吉他、小提琴、钢琴的独奏曲。1975年由作曲家王建中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彩云追月》流传非常广泛。由王天明改编的管弦乐队版本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由傅林填词的歌曲《彩云追月》传唱很广,还产生了无伴奏合唱《彩云追月》。
《彩云追月》的乐谱,后来辑入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民间器乐广播曲选》第二集。1958年夏,由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大型乐队编制,重新配器并改编了《彩云追月》,其乐谱收入了《交谊舞曲集》第二集,由音乐出版社在1958年7月出版(简谱)。到1996年,彭修文再度修改了《彩云追月》的配器,使其更为完善,成为《彩云追月》的民族管弦乐队的权威版本。
《彩云追月》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产生在同一年,任光的抗战歌曲《打回老家去》创作于1936年,比《彩云追月》晚一年。《彩云追月》和《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从内容和风格是绝然不同的音乐作品,然而它们都是抗日救亡时期的产物。《彩云追月》表达的是救亡运动时期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义勇军进行曲》和《打回老家去》表达的是抵御外辱的坚强决心,它们阴阳卷舒、异用同功,都是大时代的产物,都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