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
6.《老子》(《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学说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大约生活于前571-前471年期间,至唐代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是道家创始人,在道家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子》又尊称为《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著作中阐述了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本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之前。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老子》中的音乐思想观点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于《二章》《十二章》《四十一章》。其音乐观点与其整体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老子还认为“五音令人耳聋”,他主张人只求安抱不追逐声色之娱,减少私心欲望。老子对审美和艺术并没有从根本上完全否定,只是要求对其不应该产生令人目盲、耳聋的效果。
7.《庄子》(《南华经》)
《庄子》又名《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是道家经典文献。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庄子,名周,字子休。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庄子》便被尊之为《南华经》,后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中外篇的天地、天道、天运3篇更被汉末黄巾军领袖张角称为《太平要术》。《汉书·艺文志》载其52篇,今存33篇,分为三部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乃为庄子所著,外篇多数为庄子所著,但间有弟子所篡补者;杂篇多为后学弟子所推衍。《庄子》一书多次提到老聃,谈无为无己之论;同时,也谈论孔子、颜渊,将南华儒家学说加以发挥,与道家加以结合,从而成就了真正的庄学。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南华经》中的论乐文字很多,几乎每章都有零星记载。其中关于音乐“地籁、人籁、天籁”的阐释尤为著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