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与检验》:
就货币政策中的摩擦(信息不对称)而言,这在中国是不言自明的。长期以来的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使得非国有的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诸多环节中受到歧视。虽然近年来国家逐渐对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有所重视,各地中小银行逐步发展,但是相对经济主体中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仍然捉襟见肘。此时,在信贷供给中不仅存在自由市场理论下“信贷配给”现象,而且会将一贯的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持续到信贷宽松时期。即银行宁可将资金向并不需要的大企业配置,也不愿给予关系疏远的中小企业。对于这种状况的解释,第一,中小企业确实需要产业转型,现有的模式不足以提供未来现金流以补偿信贷资金;第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短期内难以转变市场所强化的“歧视倾向”。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于是银行认为中小企业缺乏成长性,也许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中的非理性主体认为“葡萄是酸的”。
研究中货币政策宽松时的异象可能源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信用渠道分析及配给理论可以对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预测和解释,但是2009年经济下行时货币政策的有限性表明存在其他的干扰。“一般认为,在经济收缩阶段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加速作用小于在经济扩张阶段紧缩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减速作用。”有关这一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研究表明,至少还有经济主体的预期和价格黏性会扩大这种非对称性,然而,我们仅是通过融资状况验证其中“信贷配给”的作用。此外,我们的研究发现,货币观下的利率渠道在2007-2009年度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显然,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利率的作用逐步得以体现,这是我国金融体制股份化以来的利好信息。
围绕“货币政策、信用渠道和融资决策”的考察,本章仅仅提供了一些直观的经验证据。如果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产业发展与企业融资决策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经济运行的特定时期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结构差异显著,如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房地产业等。国外已有研究表明企业所属行业的差异与融资选择必然相关,我国也有学者从产业经济角度考察融资决策。正如上述第一方面的讨论,在我国产业转型时期,企业的资本需求可能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因此,围绕产业政策的融资研究同样意义重大。其次,中国的信贷供给与国外的信贷供给差异。我们仅仅考察了信贷量增减的后果,然而如上述第二方面的讨论,如果我国的信用渠道是人为干预的一个过程,而非银行自身利益驱动下的选择,那么对诸多“信贷事件”的考察就有助于发掘我国金融体制运作的特殊之处,为转型国家金融理论的拓展提供经验证据。最后,就货币政策非对称性而言,本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证据。但是,有关主体预期、费用黏性的考证同样意义重大。
此外,对于实践中银企间的具体治理问题,如:企业控制权的影响、关系银行的影响,本章并未做分析;就研究技术方面而言,也未对货币政策的真实状况进行挖掘,而直接采用直观数据进行经验分析,今后的研究还需就这些方面给予改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