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场景001 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
镜头01:关于书名
镜头02:撰写本书的缘起及思路
场景002 关于家乡的几个名词
镜头01:毛桃子
镜头02:响水
镜头03:关嘴山
镜头04:苦钱
镜头05:年关
镜头06:我父亲的母亲
场景003 两部影片的摄制
镜头01:《不再缠足》的摄制
镜头02:《故乡的小脚奶奶》的摄制
场景004 两部影片的“结构”
镜头01:《不再缠足》的“结构”
镜头02:《故乡的小脚奶奶》的“结构”
镜头03:两个影片“结构”的比较
场景005 “结构生活”与“在生活中结构”
镜头01:一部所谓的民族志电影《不再缠足》
镜头02:一个由生活片段拼凑的影像文本
镜头03:孰优孰劣?
场景006 奶奶们小脚的特写镜头
镜头01:《不再缠足》中小脚的特写
镜头02:《故乡的小脚奶奶》中小脚特写的缺席
场景007 影片制作过程中的访谈拍摄
场景008 片中作为“文化棋子”和“人”的人物角色
场景009 父老乡亲眼中的我
镜头01:我生于斯长于斯
镜头02:我生于斯长于斯?
场景010 为影片拍摄而“建立”关系
镜头01:《故乡的小脚奶奶》中建立的关系
镜头02:《不再缠足》中“建立”的关系
镜头03:影像该尝试着呈现关系状态
场景011 一个念想和一面镜子
镜头01:一个念想
镜头02:影片作为念想必须面对的问题
镜头03:作为一面镜子的影片
场景012 致我的奶奶
场景013 “观”影而后感
内容摘要
《民族志电影的民族志 重“观”不再缠足和故乡的小脚奶奶》作者响水村为切入点,并以在同一个村子拍摄的两部影片《不再缠足》《故乡的小脚奶奶》为例,进行“反射式”影像的探讨,讨论影片制作过程中作者如何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尝试运用电影脚本的形式开展对影像的讨论,堪称是一部学术的“马桥词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