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济学理论,通货膨胀起因于社会总供给的减少或总需求的增加,本书关注的问题是,本轮通货膨胀的引发因素中,是否包括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的实施,如果包括,那么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的作用程度有多大。1994年以前,我国财政赤字主要靠货币化方式弥补,1994年后这一情况有所改观,原则上是通过国债方式弥补。随着近期通货膨胀的隐现,人们开始怀疑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实施的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是不是本轮物价上涨的元凶。因此,本书觉得有必要在新形势下重新考证财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对通货膨胀的作用途径
价格反映了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会通过价格的变动反映出来,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价格表现为下降趋势;当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则表现为上涨趋势。因而任何有助于减少总供给或增加总需求的经济行为都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因而通货膨胀的类型主要有三类:与需求冲击对应形成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提高导致供给减少对应形成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一般情况下,需求冲击与成本推进同时存在,与此对应形成了混合型通货膨胀。除此之外,下列原因也有助于形成通货膨胀:
第一,结构性原因。某一部门物价上涨可能引起其他部门看齐而引起整个经济部门物价上涨。希克斯在解释货币工资一致性原因时指出,如果某一行业工资水平上升,其他行业会觉得不公平,这种压力将促使其他行业的工资同步上升。
第二,货币超量。根据货币学派的交易方程,价格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实际国民收入,以及货币供给量,由公众支付习惯、交通和通讯传递快慢等制度因素决定,决定于资源、技术水平等,两者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最容易受影响的是,因此,货币增长过快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第三,惯性。无论哪一种原因引起通货膨胀,当最初的原因消失时,也会由于价格变动的惯性而使通货膨胀继续存在一段时间,形成通货膨胀螺旋。
第四,预期。居民会根据自身就业、收入等的变化形成预期,企业也会根据采购、订单等的变化形成预期,通胀预期一旦形成,企业会增加存货,居民会增加消费,供给的相对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对价格产生合力,形成真实的通货膨胀。
那么,扩长生公共支出政策又是如何引发通货膨胀的呢?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现实所需要的货币,则形成通货膨胀,而中央银行掌握着货币发行权,因而早期一致的观点是,货币决定价格,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正如弗里德曼(niedman,1969)指出的,财政赤字会带来生产成本提高,而且会使民众怀疑财政收支平衡能力,并预期未来货币发行增速,引起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短期内财政政策可能引起价格的上升,但如果没有扩张『生货币政策的配合,不可能维持价格水平持续上升。
20世纪70年代以后,面临财政政策在调节一国宏观经济上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学者们也逐渐摆脱货币决定价格模式,主要从公共支出融资渠道上研究,即研究公债和赤字货币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巴罗(Barro,1974)指出,如果公债增长率超过产出增长率过量发行,政府唯有采取货币化形式弥补赤字,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托宾(Tobin,1978)认为,赤字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政府最终仍要通过提高税收的方式以偿还债务。萨金特和华莱士(Sargent:andWal。[ace,1981)首先在传统交易方程的框架内引入政府预算约束,对于财政赤字,由于利息成本的存在,国债发行量是有上限的,即使当期不使用或较少使用赤字货币化方式弥补,将来也要更多的货币发行来弥补,因而政府债券能够影响价格水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