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川流不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1141362
  • 作      者:
    黎民泰著
  • 出 版 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堕落到抗争,需要的是血性。羸弱与强韧,是人性的两极
  从罂粟花的沃野,到大抗战的焦土,真实再现穿过大半个中国的川人,如何用惨烈的牺牲实现人性的自赎;首度讲述洗雪“烂丘八”前耻的川军,兄弟同心忠贞报国、“外御其侮”的故事。
  川籍作家黎民泰饱蘸血泪描绘川地人心乱相图,慷慨悲歌川军出川抗战情。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再卑贱微小的生命,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联。
  民族正义是道德救赎的高标准
  ——评长篇小说《川流不息》
  桫椤
  抗战胜利七十年了,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读四川作家黎民泰的《川流不息》,让我有了一次在历史的质感和温度中进行悲壮审美的体验。那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是一场灾难,但它造成的绝不只是民族简单的痛。作者开篇的话说:“国难是民族所有人的命运之难,国殇是民族所有个人的精神之殇”,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是作为个体的千千万万个同胞的生命的伤亡。没有比死亡更大的灾难了,八年抗战中很多人死去了,而活下来的人,他们生命中的某种东西也与国家和民族一起获得了涅槃后的重生。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从来就不是怕死的,在侵略来临之前,民族传统、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充满封闭、短视、内斗甚至阴暗苟且的成分,但战争毫无悬念地激起了民族共同体内本在的血性。《川流不息》立足于四川和民间,以宏阔的抗战史为背景,用传奇的叙事真切地诠释了“先有国、后有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些已经积淀为民族精神的家国情怀。
  《川流不息》的故事入口和桥段设置出人意料,所以开篇就博取了我的强烈阅读期待。作者以民间视角切入,从军阀强迫川西人民种植鸦片入手,前半部分写鸦片本身和朝令夕改的“倡烟”和“禁烟”政令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深究苦难根源,不在鸦片而在四川军政的混乱,地方与中央以及军阀围绕地盘和实力勾心斗角不顾生民死活,乡绅子弟作为不同势力的代言人也与民争利。作者将这些史实着落在崇义镇的李姓家族身上,兄弟三人李嘉祥、李嘉瑞和李嘉祺分别作为不同势力的代表,在各自主子和利益的驱使下“兄弟阋于墙”。作品后半部分的重点,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当然不会消解,但是作者将重点向上推至抗战大业上。兄弟三人率领川军子弟出川抗日,在装备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从西安到太原,又从太原辗转至山东,真真是受尽屈辱却又报国无门。直到徐州会战被收留,仓促上阵防守滕县,大部分将士战死沙场。尽管李家兄弟各怀异心,但在战场上他们与川军子弟精诚团结,用鲜血和生命一洗川军被称作“烂丘八”的前耻,书写了一曲兄弟同心忠贞报国、“外御其侮”的豪迈壮歌。
  川军与日寇在滕县的战斗被写的异常精彩而悲壮,突出显示出作者把控现场的能力。但文学作品除了有动人的语言,更要用形象说话。在《川流不息》中,我看到了复杂的人物群象,其中李家三兄弟的母亲是作者着力的形象之一。家学渊源的李氏家族是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从湖北迁来崇义镇的,老太太是这个士绅家族的家长,作者更赋予了她传统道义的化身。李家三兄弟一直在以《朱子治家格言》为家训的传统家庭中长大,但世事变迁之后,只有老太太恪守着家风。她反对李嘉瑞借鸦片唯利是图,支持李嘉祺的禁烟行动;在国难临头时,她深明大义,带头让儿子们投军报国,并拿出钱财资助参军的乡亲安顿家小,她的言行是传统民族情怀的具象化。李家祥在故乡招兵,老太太对儿子和佣人们说:“我家老大要招兵买马去打日本人了!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这是所有中国人的事!你们明天一早就到镇公所去,给我报名参军!有不想去的,也可以,那就马上卷铺盖走人,我们李家花园不雇这样的佣人和长工了!”当川西先遣抗日军将士的灵牌回归家乡时,老太太请来戏班子连唱三天大戏,全部是结义英雄、精忠报国的剧目,以告慰李氏家族和崇义镇“满门忠烈”。
  时代能考验人心,在新与旧、利与义和家与国的纠葛中,李家老太太始终不忘家风和道义,这个形象也是作者立场的体现。此外,作品还塑造了军阀陈军长、何军长,李氏三兄弟以及家人,崇义镇和山东滕县的各色民众形象。作者摒弃两元对立的个人立场,塑造的这些人物性格和角色意识多种多样,也有着不同的道德缺陷和人格弱点。但在共赴国难、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他们的团结、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令人感动。贯穿整个故事的人物李嘉祺留洋归来对鸦片深恶痛绝,但却是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他只能在抗日战场上以身许国;老大李嘉祥是军阀队伍里的军官,他的行伍生涯在抗日战场上才获得了价值;李嘉瑞是李氏家族在崇义镇的代表人物,对利益如蚊嗜血的本性使他大发鸦片之财,即便在出川的流徙中也不肯舍掉财富,但当他在战场上死去后,他的生命发出了亮光。这些人物形象与传教士维克多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严肃的文学隐喻:宗教无法把人从欲望与邪恶的泥潭中救出,只有民族正义精神才是道德救赎的较高标准和有力手段。
  区别于亲历者们的抗战文学写作,后世的作家们各自在头脑中建构自己关于抗战的想象,“抗战”俨然成为叙述的“他者”。这也不是坏事,历史是由细节和部分构成的,而不是天然就是一个浑然而硕大的整体,时间的距离更让后世的观察和叙述变得更加清晰。《川流不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作者的目的不是要书写抗战全貌,而是通过川西子弟兵出川抗战这样一个支脉,反映外敌入侵之际人民的觉醒和不畏牺牲的精神。现在我知道,四川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所以有了“无川不成军”的说法。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这其中有64万多人伤亡,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而这冰冷的数字之下,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或温暖或亲切或感动或悲伤的真实故事。黎民泰熟悉四川,也亲身感受到抗战对后世四川人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造成的影响,进入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川流不息》的现实感。
展开
作者简介

  黎民泰,男,汉族,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曾当过教师、记者、统战干部,现在都江堰市文联从事专职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1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巴金文学院、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妖绿》《无处潜伏》《纸牌坊》《蝴蝶飞》等,长篇小说《玫瑰陷阱》《锦绣》《绝世天书》等。曾获成都市金芙蓉文学奖,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作协“诺迪康”杯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川流不息》描写了抗战前川西平原军阀混战、鸦片烟泛滥成灾、人心人性大面积滑坡堕落的乱世乱相,抗战全面爆发,装备落后而羸弱的川军出川抗战,一路遭受的冷眼、所经历的惨烈牺牲,从历史、社会和人心深处,从国家政治生态和民族精神内部,冷竣观察和反思了70多年前那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救亡战争,深刻揭示了“国难是民族所有个人的命运之难,国殇是民族所有个人的精神之殇”的道理,对战争与人、战争与民族、战争与人心人性救赎这一重大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
精彩书评

  ★文学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作家的“文学故乡”从历史和生活中抠出来,以一种立体的形象和突显的高度,展现在读者面前。黎民泰通过《川流不息》的创作,做到了这一点。
  ——著名作家矛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

  ★这里没有戏说,没有娱乐,更没有神剧。这里只有历史的真实,人性的真实,自我救赎与民族救亡的真实,真实到一种让人内心疼痛的残酷。
  ——著名作家矛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

  ★抗战文学一直在艰难地前行着。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再到生命个体在战争中的灵魂起落与命运沉浮,一代代作家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书写。黎民泰能从国家和民族内部来观察和反思70多年前那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救亡战争,其思考与揭示发人深省,沉重有力,殊为难得。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章 禁烟
  几天后,新任四川省主席的陈军长就派出军队,对天府县发起了进攻。
  早在去年秋天进占成都的时候,陈军长就想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将前任四川省主席何军长赶尽杀绝,但碍于初到川西,立足未稳,他没有贸然行动。他非常清楚,在辽阔的川西地区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他们虽然极力怂恿他与何军长开战,但只是想借助他的实力赶走令他们嫉妒和讨厌的前任四川省主席,对他这个长期盘踞在川东的军界领袖全面主掌四川,并不认同。他们都是些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如果他率兵全力追击何军长,他们很可能在背后联起手来,对他发起进攻,抢夺成都。这样,他不仅会前功尽弃,还有可能被他们打垮打倒,跌爬筋斗地滚回川东去。川东虽然地大物博,是个屯兵蓄武的好地方,但毕竟不是省城所在地,不是四川的中心,在那里难成大的气候,更难以居高临下控扼整个四川,成为响当当的“四川王”。所以,在中央政府发表他出任新一任四川省主席后,他见好即收,立刻放弃了对前任四川省主席的追剿,坐镇成都,开始在川西大小军阀中穿梭交际起来,对他们进行百般安抚与笼络,同时也对流窜到偏僻地区的前任四川省主席,进行更大范围的孤立与围困。
  后来,蒋委员长又电召陈军长到南京,紧急磋商“治川”和“剿赤”事宜。同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一样,四川虽然在北伐战争之后,统一到了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旗帜之下,军队也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但掌握地方大权的各路军阀依旧割据称雄,各自为政,并不完全听从中央的号令。蒋委员长对这种虚与委蛇的“假统一”非常恼怒,再加近年来共产党的红四方面军趁着川军内战,乘机入川,割据川北大片土地,建立了庞大的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根据地,更是让蒋委员长忧心不堪,焦虑不已。蒋委员长自来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并视共产党为“洪水猛兽”、头号大敌。他决不容许四川再这样内乱下去,与中央口蜜腹剑,虚与委蛇,更不容许共产赤潮在四川泛滥成灾,把一个地大物博的大后方从他心头剜去。蒋委员长召陈军长进京,就是跟他商议怎样尽快消除川内的防区制,实现“川政统一”。蒋委员长的意见是,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组织“参谋团”入川,帮助陈军长完成军政和民政诸方面的统一。至于“剿赤”方面,蒋委员长则建议,派遣实力雄厚的中央军进入四川,协助川军围剿和堵截共党红军,把他们彻底消灭在西南的险山恶水间,以绝心腹之患!
  陈军长是老牌的四川军阀,他当然知道蒋委员长“治川”和“剿赤”背后的真正意图:他就是要借“川政统一”和“围剿红军”之名,把中央势力渗透入川,全面削弱他们这些地方军阀的实力,把四川完全置于他的掌控与独裁之下。
  四川军阀虽然从来没有同心同德过,但在对待中央政权的态度和看法上,却出奇地步调一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中央军入川!如狼似虎的中央军一旦入川,他们就会沦为别人手中的棋子,甚至还有沦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的危险!
  所以,陈军长只同意蒋委员长派“参谋团”入川,帮他进行“川政统一”和“围剿红军”,但没有同意蒋委员长派中央军入川。
  “我们四川的正规军和地方上的保安部队加起来,有六七十万之众,对付那些穷途末路的泥腿子红军,足够了!”陈军长态度明确地对蒋委员长说。
  蒋委员长知道四川军阀对他派兵入川心存恐惧。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让他们在“剿赤”一事上全力以赴,蒋委员长思虑良久,最终同意了陈军长的意见。
  1935年1月,庞大的委员长行营“参谋团”,浩浩荡荡开进四川。
  2月,陈军长即在“参谋团”的督促下,命令驻防川北、川南的四川军队,对红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和堵截。
  这时,天府县大肆种植罂粟的消息传到省府成都,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许多有识之士和青年学生纷纷跑到省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派出军队,予以制止,但因川北、川南的“剿赤”战事正在紧张进行,陈军长分身无术,未加采纳。
  直到秋季来临,“剿赤”战事取得巨大进展,川北的红军沿嘉陵江一路撤退到川西北的荒山野岭躲起来,川南的红军也被成功堵截,只得引军西去,进入川西北,一路翻雪山过草地,往北面的偏僻之地而去,陈军长这才松了口气。然而就在这时,被他布防的保安部队层层围困的何军长,却在辖区里大肆开起了烟馆卖起了鸦片,消息传到成都,再次引发青年学生和广大市民抗议请愿的浪潮。这时,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一些报纸也相继报道了何军长开设烟馆的消息,一时举国哗然,全民共愤,纷纷声讨。蒋委员长见深入整治四川的机会到来,即电令陈军长“派兵讨逆”,同时让行政院发布命令:“川省即日起禁止鸦片”,“必须于三年内全面禁绝”!
  但老谋深算的陈军长却打起了别的算盘:他在南北两条战线同时“围剿”和堵截红军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兵员和枪械,他要求中央给予“三十万条枪”和“三十万元”的补充,并在电文中特别强调:枪要德国造,而非汉阳造;钱要袁大头,而非中央政府新近发行的纸质法币!
  陈军长的狮子大开口让蒋委员长非常恼火。他知道陈军长在趁机敲诈中央敲诈他,但鉴于陈军长前段时间“剿赤”有功,此后还要进行“川政统一”的繁多事务,他还是咬住牙巴,同意了陈军长的要求。
  但三十万条德国造枪械的筹集却是一件颇为麻烦的事,身边的参谋人员就给蒋委员长出主意:在中央军中收集那些破旧的德国造枪支,交给陈军长。蒋委员长也有此意,便打电话跟陈军长商量,不想被陈军长断然拒绝了。陈军长说:“如果委员长真把我们川军当作小妈生的,就把那些破铜烂铁丢到长江里去吧,我们自己想办法!”
  这句话无疑戳到了蒋委员长的痛处。各地军阀之所以多年来不能与中央齐心共力,就是因为蒋委员长对中央军和地方军不能一视同仁,把地方军当作“小妈生的”,多有牵制和打压,甚至还常有铲除之心。这是蒋委员长屡为国民诟病的。
  蒋委员长压住心中的怒火,给外交部打去电话,要他们尽快跟德国方面联系,火速组织购买枪支。
  结果三十万条德国造枪械运回中国,送到四川,已是两个多月之后了。但陈军长收到枪械后仍然按兵不动,开始整编部队,组建德式装备的精锐之师,成天拉到城外的凤凰山进行训练。川内的其他军阀不觉怀疑起了陈军长的企图,他却向中央报告解释,说是为了在他日禁烟之战中,一举歼灭“烟逆”!
  直到崇义镇禁烟示威活动被镇压,不少青年学生和基督教民被抓捕关押,陈军长才在省城各界的压力下,在力主禁烟的“参谋团”的督促下,派兵讨伐何军长。
  战斗是在黄昏时分突然打响的。
  双方军队首先在毗河两岸展开激烈对峙。陈军长派出两个新组建的德式装备主力团,在河东岸发起进攻。驻守天府县的李嘉祥也亲自赶赴前线指挥作战。一时枪声炮声在两岸隆隆地响起,密如飞蝗的子弹和无数的炮弹在波涛汹涌的毗河两岸飞来飞去,轰轰爆炸,腾起的硝烟像蘑菇云一样升起,把冬日阴晦的暮色与天空都点亮了,烧红了。
  崇义镇紧邻着毗河西岸,暴起的枪声炮声吓得镇上的居民全都关门闭户,躲在家里不敢出来。有的还用厚厚的棉被裹着身子蒙住头,缩在屋角簌簌地发抖。就是这样,还有流弹不时飞来,击中房顶的瓦片,响起一片惊天动地的破裂声,或者钻入窗户,打得屋里的坛坛罐罐砰然炸裂。茫茫无边的黑夜里,那些瓦片飞落和碎片砸地的哗啦声,有如天崩地裂似的让人心惊胆战,恐惧不已。于是,那些缩在屋角躲避战火的人们,又惊呼哭叫着,慌忙钻到更为阴暗霉臭的床底下去了。
  直到第二天黎明,战事才见分晓:天府县驻军布置在毗河西岸的防线被来自省城的军队攻破,对方通过一座架在河上的拱形石桥,攻入了天府县境。
  这样,首当其冲的崇义镇就陷入了枪林弹雨中。人们躲在自家屋里,透过窄窄的门缝或者翕开的窗户,在熹微的天光中,看见了一幕幕让他们惊心动魄的图景:穿着土黄色粗布军装的天府县驻军,拖着残兵败将,沿着土石官道大队大队地后撤。他们神色慌张,情形狼狈,除了偶尔回过身来胡乱打几枪外,几乎就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和有次序的撤退。慌乱与溃败中,不少士兵腰间还悬挂着铜杆烟枪,在清晨的天光中发出清冷的亮光,在迷蒙的雾气中发出金属的碰响。而那些紧追不舍的省城士兵,则全都穿着青灰色的优质卡其布军装,军容严整,士气高昂,一路大叫大喊着穷追猛打。
  李嘉祥带着队伍撤退到崇义镇上。他打算以街道、房屋、院墙为营垒,阻挡敌军的进攻。但敌军的攻势非常凶猛,只要遇到障碍或者阻击,就架上口径巨大的德造迫击炮,进行轰击。街镇上的房屋、院墙被炮弹击中,纷纷倒塌起火,甚至还有居民从藏身的角落里跑出来,被打死在街上,流出的鲜血染红了冰凉的青石板。
  李嘉祥只得命令部队后撤,退守镇西头的李家花园。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罂  粟
第二章  鸦  片
第三章  烟  馆
第四章  牧  师
第五章  禁  烟
第六章  春  天
第七章  招  兵
第八章  训  练
第九章  远  征
第十章  血  战
第十一章  忠 烈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