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研究启示
本书的研究结论蕴涵着一些启示和政策含义:
(1)从非完全竞争因素在财政政策效应机制的作用研究来看。政府支出的正外部性、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消费习惯等因素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财政政策宏观效应的传导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意味着,不仅在我们讨论中国财政政策宏观效应需要考虑到这些非完全竞争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且中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时,也需要考虑到非完全竞争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实施绩效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政府支出的正外部性、消费者流动性约束、消费习惯正在减弱。如果宏观政策制定者没有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变化,不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宏观政策实施效果必将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今后一段时间内,根据市场非完全竞争环境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及稳健性的情况下,灵活地调整财政政策,将成为提升宏观经济调控水平的一个重要思路。
(2)从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来看。研究财政政策对就业效应的研究结论对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第五章认为“政府支出会促进总产量、就业量增加”,这意味着,政府可增加支出达到“保增长”和“保就业”的两个目标,政府不能仅通过影响总需求来实现此两个目标,政府可利用过多资金去投资或促进一些产业发展,如支持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促使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供给以实现这两个目标。而第六章研究认为,生产性政府支出对就业的长期弹性为正,而消费性政府支出对就业的长期弹性为负,但从短期来看,正好相反。这一结论意味着,政府对于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要综合考虑长期和短期效应。生产性财政支出在长期有利于就业创造,不过就业效应有较大时滞性,不利于当期就业形势缓解。所以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要求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可适当考虑就业优先原则,加大消费性财政支出的投放比例,以缓解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对于生产性财政支出,也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科学研究开发的投入,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从政府支出结构方面研究来看。在区分消费性和生产性的政府支出的真实周期模型经济中,第三章研究发现,如果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增大,而对消费者的正外部性变小,那么政府支出对投资影响就增大,而对消费影响会减少。这意味着,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可能增加生产性投入和减少消费性支出将促使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调的程度加大,最终可能导致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因此,政府在现阶段应该更多地增加社会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障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以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促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4)从税收方面研究来看。税收或政府收入对总产量、消费、就业产生负效应,这一实证结论意味着,税收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我国近几年来财政收入的增长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必然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效应。然而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和保障经济发展,必须要一定的财政收入作为保障。因此,政府在通过结构减税促使民营企业或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总产量同时,保证就业总量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5)从财政政策效应的阶段性研究来看。第十章分析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的财政政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要小于改革开放后的30年,这意味着,政府应继续推动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促使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经济发展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