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流动性管理的宏观审慎理念与实践:2009-201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90360
  • 作      者:
    彭江波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流动性管理的宏观审慎理念与实践(2009-2012)》围绕我国宏观审慎框架下的流动性管理这一突出问题,重点解决新形势下宏观流动性管理与价格稳定、金融稳定的联动机制和均衡水平的确定,现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流动性管理效果,现行政策工具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微观层面分析政策工具的局限性和差别化调控的方向,为提高新形势下央行货币政策进行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性和前瞻性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流动性管理的宏观审慎理念与实践(2009-2012)》:
  二、基于“双稳定”的宏观流动性管理目标选择(一)宏观流动性管理目标与“双稳定”均衡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长期以来,货币稳定(价格稳定)一直是货币政策进行宏观流动性管理的主要目标,而金融稳定目标并不在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内。事实上,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世界上主要国家货币当局在实践中也都是将重心放在价格稳定上,对于金融稳定则主要奉行事后救助的原则。但危机之后,“事后救助论”受到了全面质疑,不仅事后救助的成本不可估量,而且救助效果也难以尽如人意。因此,危机以来,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将金融稳定目标纳入流动性管理框架,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和宏观金融调控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1.流动性管理的目标选择:分离均衡到一般均衡
  从根本上讲,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反映的都是流动性问题①,但是否应该成为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却存在较大争议,其巾的关键点就是两者是否具有一致性。首先,传统观点大都持肯定态度。Schwartz(1988)认为,以维持物价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为经济提供了稳定且可预测的利率环境,能够减少利率不匹配的风险,从而降低金融不稳定发生的概率及强度,有利于保持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稳健性。Schioppa(2002)认为,货币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前提和基础。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可以使市场主体形成稳定预期,从而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Bordo等(2000)也认为,实现总体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将推动金融系统趋向稳定。基于上述观点,央行只需专注于维持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目标也将自动实现。
  当然,也有学者持有不同观点,认为两者并不一致,货币稳定甚至还会成为金融不稳定的诱因。Cukierman(1992)认为,保持低通胀的政策要求快速和实质性地提高利率,如果银行不能迅速地实现资产和负债的转化,就会加大利率的错配,导致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Mishkin(1996)认为,控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高利率政策恶化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降低了企业的净值,尤其是如果吸引资本流入导致过度负债和信用风险,或者由于外国资本流入出现了货币错配,则更将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Borio和White(2003)认为,在通货膨胀时期,与其相关的投资必将促进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上涨。一旦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控制通货膨胀,先前被价格上升所掩盖的金融脆弱性就会彻底暴露。按照上述观点,中央银行不但要关注消费价格指数,还应直接关注金融失衡问题,采取有效手段预防并消除金融不稳定因素。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差别化金融调控: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权衡
一、宏观审慎管理:相关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二、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目标的偏离与统一
三、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权衡: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
四、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差别化金融调控

第二部分 基于宏观流动性管理的差别化金融调控研究:政策效应与工具设计
一、文献述评:货币政策目标冲突与流动性管理中介指标的失效
二、基于“双稳定”的宏观流动性管理目标选择
三、中国现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流动性管理效果模拟:从社会融资规模视角评价
四、国外流动性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及启示
五、基于宏观流动性管理的差别化金融调控工具设计

第三部分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流动性的宏观管理与微观配置
一、文献述评:流动性管理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流动性管理的重心:适度总量下的金融资源均衡配置
三、流动性管理指标选择:流动性错配指数及可行性分析
四、流动性规则的构建及政策工具选择

第四部分 对农信社差别化准备金政策的探讨——以山东为例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二、对农信社差别化准备金政策效应的定性分析
三、对农信社差别化准备金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四、政策建议

第五部分 “以存定货”与中小企业信贷约束——以山东为例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二、“以存定贷”引致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失衡
三、“以存定贷”核心指标存贷比的有效性分析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六部分 市场风险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的最优规模研究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二、城市商业银行最优规模的决定模型
三、城市商业银行最优规模的测度
四、城市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效率分析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