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译思考与实践》:
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医理论,翻译中一般有两种出路,即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和以美国翻译理论家L.Venuti为代表的异化策略(foreigni—zing method)。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在强势文化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在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借用英文词汇cold表示寒,heat表示热。《韦氏词典》对这两词的解释为:“Cold,natu rally without heat—used in ancient andmedieval sciences to describe one of the four qualities of the four elements.Heat,one of the fundamental qualities of bodylS elements,or humors recognized in medieval physiology”,这与中医寒、热的内涵相吻合。
与归化相比,在现代中医的翻译中,异化的手法更加常见。异化是指在文化价值观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20世纪80年代,在WHO的组织下,国际上对针灸经穴英译名采用汉语拼音作了统一规范。又如目前等于文化输出的音译造词法,阴、阳、五脏六腑、寸关尺三部、风气命三关、三焦、卫气营、六经病等,这些词表面看来似乎存在相应的英文词语,但从它们所表达的丰富中医内涵而言,却无法找到相应的译语。一般都主张将相关词汇音译为:Yin、Yang、Zang、Fu、Cun、Guan、Chi、Feng、Qi、Ming、Tri—jiao、Wei、Qi、Ying、Taiyang disease、Yangming disease、Shaoyang disease等。又如用汉语拼音法表示中药方剂名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交流的需要,并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5]。这些异化的方法明显得到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英语”步入外来词的行列,同时也维护了中医文体语言的原始气质与色凋。
E.Nida将翻译过程分为4个阶段: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7]。在检验的阶段无疑读者才具有最大的发言和评判的权力。校验的标准就是E.Nida的著名的“动态对等”或后来的“功能对等”。翻译是力争朝着“最高层次的对等”的靠近,而“最低层次的对等”则是基本要求。这些对等都受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限制。当代读者反映论和接受理论都强调读者对译文的参与作用。在功能对等翻译中,译文受者是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位于翻译道路的最后一环,也是决定性的一环)。当读者理解一篇译文时,他们因受姚斯的“期待视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的制约会不可避免地对应他们母语的用法或他们本民族文化习惯的知识。所以说中医译文的读者能否正确理解译者所要传达的意思关键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文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