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仁集》:
一、该帖认为黄埔军校中共产党人的形象,以老穆为代表,只讲斗争,没有人味,这是别有用心的曲解。首先,剧中共产党人形象不只老穆一人,更有瞿恩一家。谁更能代表共产党人形象?相信看过全剧的人都自有公论。瞿母、瞿恩、瞿霞身上处处散发出入性的光辉。正是他们磁铁一样的力量吸引着立青这样的青年一天天向共产党靠拢,赢得了其他黄埔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其次,老穆这一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也在成长和不断成熟。也许他在黄埔时期和红军时期比较偏激甚至偏执,但是延安时期、重庆时期、南京时期的他,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仅对党的事业十分忠诚,而且有了日益成熟的世界观。他对瞿霞的爱,他和立青的战友之情,难道还没有人味吗?对老穆这一形象的刻画,不但不是此剧的败笔,相反却是重要的成功。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共产党人的成长过程,看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二、剧中对黄埔军校内部蒋介石为清党而制造中山舰事件有着巧妙而准确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历史真实的轮廓。此帖却妄加引申,说什么该剧写中共和苏俄篡党夺权,蒋介石不甘当汉奸,故要清党。我不知他是用什么眼光看出这一点的。我从此剧中看到的是共产党人帮助国民党取得东征的胜利,看到的是蒋介石为了夺权背叛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看到的是共产党人的忍辱负重。如果说共产党发展组织是拉帮结派,那么国民党发展组织呢?本来很正常、很正面的事情,经过此帖的引导,完全走向了反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剧中立华以国民党的身份留学苏联,回国后说莫斯科不是天堂。这完全符合人物的立场和身份,怎么谈得上反衬了弟弟(帖文误为哥哥)立青的执迷不悟呢?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人们对苏联的历史也有客观的评价。当年留苏的人们有的是共产党,有的是国民党。有的看到的是一片光明,或者为了革命需要而只愿意看到一片光明,如瞿秋白;有的则不尽然。我们怎么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做出同样的赞美呢?电视剧出于塑造人物的需要,取其一端,有何不可呢?难道剧中人物的观点就是电视剧宣扬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就是否定苏联,就是反动,就是反革命?
四、剧中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有着生动的描绘。正是蒋介石的屠杀使得立青这样的青年由同情革命走向坚决革命的道路。剧中作为国民党人(帖文误为共产党人)的哥哥立仁说“不能看着上海毁在愚昧无知的手中”有什么错呢?这正是他从他的立场出发所持有的观点。难道立仁的立场就是电视剧的立场,就是作者的立场?相反,我们从剧情中看到的是蒋介石对工人群众的背信弃义,对国民革命的出卖,对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投靠。这是电视剧的艺术真实,也是历史的真实。
五、立青被调到上海与立仁斗智斗勇,是一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好戏,帖文却认为是瞎编乱造,没有史实依据。我不知道这种说法从何说起。难道上海地下党与中统特务的斗争不是历史的事实?难道顾顺章叛变这类情节不是史实?为什么说它没有史实依据?如果说兄弟相斗没有依据,就要受到责难,那么真不知道文艺作品该如何创作了。
六、抗日战争是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领导的,这是当今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人们对历史的认同。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任务,共产党在敌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剧中对此都有客观的反映,而且剧中还通过立青之口说国民党执政,占据了国家资源,理当多承担一些抗战的义务,这有什么错?难道写国民党抗战就是写共产党不抗战?就成了对海峡那边抗战史观的迎合?奇谈怪论,莫之为甚。
七、东北战场,立青利用日本技术军人改进武器,这样的情节又被帖文故弄玄虚地挖出所谓潜台词,难道这样写就意味着是日本人帮助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或者说没有日本人就不能打败国民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