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文库:人口红利、收入分配与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研究》:
(2)成熟的债务国。其主要特征是对外贸易逆差不断下降,并逐步转向顺差,如美国此阶段大致为1873~1914年。处于这一阶段需支付前期资本输入的股息、利息和红利上升,对外资需求下降,资本输出上升,资本流动大致保持平衡。国际收支结构大致处于双平衡或少量经常项目顺差,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并存。
(3)新的债权国。其主要特征是对外贸易顺差不断上升,国际资本由净流人转变为净流出,投资收益下降。这一阶段大致形成了由净出口和净资本收益形成的经常账户顺差,以及资本的净流出形成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即“顺差+逆差”模式。
(4)成熟的债权国。其主要特征是货物贸易出现逆差,对外投资带来了大量投资收益,服务收益出现顺差,经常账户又趋于平衡;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中,资本的流量很大,但却能大致平衡。所以到了这一阶段,国际收支结构又重归“平衡+平衡”模式。
国际收支结构阶段论实际上揭示了国际资本在流入过程中如何对东道国的国际收支结构造成影响,从动态角度分析了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认为一国通过利用外资,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并使之成为顺差。但该理论的建立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我们看到在总体结构形式下次级结构的平衡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对诸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的经常账户大量持续逆差的情况必须重新作出解释,或许如萨缪尔森所说,那是由于政策或其他因素影响的结果。
2.邓宁的直接投资发展阶段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1977年提出了一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了以前学者提出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一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在此基础上,邓宁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模型。他在考虑了67个不同类型国家在1967~1978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额的分布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关系,提出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头寸受其净对外投资额所左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