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次产业革命与国际贸易的增长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英国率先开始了其工业化进程,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化已经完成,其现代经济迅速增长,垄断了世界主要工业品的生产,并控制了世界航运业,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到19世纪70年代,英、法、德、美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已相继完成。随即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铁路、火车、电报相继问世,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轮船的广泛使用,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国际电讯网络建立起来,信息传递更加快捷;苏伊士运河建成通航,欧亚间的航程大大缩短,运输成本大为降低。国际贸易的便捷、交易费用的降低,大大增进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国际贸易增长迅速,19世纪40~7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率超过世界工业的增长率。
国际贸易的增长一方面体现在工业化国家问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落后的国家也越来越深入地被迫或主动地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
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市场的被迫开放,西方工业品输入及海外市场对中国原料性产品及手工业品需求增加,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从而逐渐造就了一个西方工业品的市场,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生产增长。靠近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如鸦片战后外商争购生丝、茶叶,一时间植茶及种桑养蚕利润可观,于是茶叶、桑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史料记载,福建武夷地区,“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业。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不但传统的植桑养蚕地区增加生产,而且原来非传统产丝区也开始养蚕缫丝,如江苏高邮,“素不饲蚕”,“今年湖东西以农兼桑着不可计胜”。江阴地区“初江邑土宜桑而蚕织未兴,素业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自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①此外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广西等地的蚕桑业也发展起来了。
与海外市场联系密切的商品生产的发展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同时商品生产的发展又为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