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对外贸易史.中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311451
  • 作      者:
    霍建国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商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前国内尚没有一本系统阐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的专著,为填补该领域空白,增加我国经贸发展历史知识的积累,促进我国经贸事业更好地继往开来和进一步发展,急需编著《中国对外贸易史(中)》一书,为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供智力支持。全书分三册,内容主要涵盖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外贸发展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第二次产业革命与国际贸易的增长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英国率先开始了其工业化进程,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化已经完成,其现代经济迅速增长,垄断了世界主要工业品的生产,并控制了世界航运业,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到19世纪70年代,英、法、德、美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已相继完成。随即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铁路、火车、电报相继问世,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轮船的广泛使用,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国际电讯网络建立起来,信息传递更加快捷;苏伊士运河建成通航,欧亚间的航程大大缩短,运输成本大为降低。国际贸易的便捷、交易费用的降低,大大增进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国际贸易增长迅速,19世纪40~7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率超过世界工业的增长率。
  国际贸易的增长一方面体现在工业化国家问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落后的国家也越来越深入地被迫或主动地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
  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市场的被迫开放,西方工业品输入及海外市场对中国原料性产品及手工业品需求增加,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从而逐渐造就了一个西方工业品的市场,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生产增长。靠近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如鸦片战后外商争购生丝、茶叶,一时间植茶及种桑养蚕利润可观,于是茶叶、桑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史料记载,福建武夷地区,“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业。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不但传统的植桑养蚕地区增加生产,而且原来非传统产丝区也开始养蚕缫丝,如江苏高邮,“素不饲蚕”,“今年湖东西以农兼桑着不可计胜”。江阴地区“初江邑土宜桑而蚕织未兴,素业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自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①此外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广西等地的蚕桑业也发展起来了。
  与海外市场联系密切的商品生产的发展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同时商品生产的发展又为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1840-189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一、第二次产业革命与国际贸易的增长
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革
第二节 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制度的确立
一、通商口岸与租界制度
二、“协定”关税制度
三、外籍税务司制度
四、沿海及内河航行通商制度
五、片面最惠国待遇
六、领事裁判权制度
第三节 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变化
一、通商口岸“自由放任”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洋务运动
第四节 外国在华投资的起步与洋行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
一、早期的洋行
二、洋行的发展及其在华投资
三、洋行通过买办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操纵
第五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
三、对外贸易的地理格局
第六节 鸦片贸易和苦力贸易
一、鸦片贸易
二、苦力贸易

第二章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对外贸易(1895-1911)
第一节 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国际垄断资本竞争的加剧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制度的强化
一、增辟通商口岸
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进一步扩大
三、扩充租借、强占租借地
四、内河航行制度的扩展
五、外籍税务司权力的扩大
第三节 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变化
一、鼓励发展工业,与外资企业竞争
二、积极主动利用外资
三、自开商埠,主动开放
四、鼓励发展出口贸易
五、保护华侨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第四节 列强在华投资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控制的加强
一、列强在华投资的激增
二、洋行势力的急剧增长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垄断
第五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一、贸易额增长加速,逆差日趋严重
二、适应资本主义列强需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
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动

第三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对外贸易(1912-1927)
第一节 国内外经贸环境的变化
一、世界经贸格局的变化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第二节 北洋政府发展对外经贸的政策措施
一、确立了“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经济方针
二、增开商埠,以开放促发展
三、鼓励进口替代,发展出口贸易
四、积极争取关税自主
五、积极争取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
第三节 外国在华投资及洋行对中国对外贸易控制的变化
一、列强在华投资的不平衡增长
二、投资规模扩大,投资主体以国际性垄断组织为主
三、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
四、洋行在华进出口贸易网的扩展
第四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一、进出口贸易规模显著扩大
二、对外贸易的平衡状况
三、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四、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第四章 抗战前中国的对外贸易(1928-1936)
第一节 大萧条与中国发展外经贸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大萧条与国际贸易的萎缩
二、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
三、国家垄断资本的强化与民营经济的艰难发展
第二节 鼓励发展对外经贸的政策措施
一、恢复关税自主权,实行国定关税政策
二、健全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
三、限制外国商品倾销,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四、实行易货偿债贸易和出口贸易管制,加强对外贸易国家垄断
五、充分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水平
一、进出口贸易额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三、对外贸易平衡状况
第四节 对外贸易国别/地区的变动
一、西方国家在华投资
二、各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第五章 抗战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1937-1945)
第一节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破坏
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急剧恶化
第二节 国统区的对外贸易
一国统区的经济概况及对外贸易环境的恶化
二、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
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对外贸易
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对外贸易
第三节 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与沦陷区的对外贸易
一、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对外贸易控制政策
二、太平洋战争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太平洋战争后沦陷区的对外贸易
第四节 东北地区殖民地性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东北经济的畸形发展
二、日本对东北经济的全面统制
三、日本控制下东北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五节 中国台湾对外贸易的殖民地化
一、日本对台湾经济的全面控制
二、日资企业对台湾的进出口贸易控制
三、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第六章 抗战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 战后国内外经济形势
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中国国家垄断资本的膨胀及国民经济的崩溃
第二节 战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参与创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实施关税减让政策
二、加强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实施贸易管制政策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一、美国在华特权的扩大
二、美国对华投资的增长
第四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平衡状况
一、进出口贸易额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
三、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四、中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
第五节 美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独占及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冲击
一、美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独占
二、美国商品倾销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冲击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