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当代文化艺术及研究译丛:架上油画的保存与修复》:
3.3加固还是手术性干预
保护文物仅采用预防性措施是不够的。于是就产生了对作品的材料机理直接干预的需要。这样的活动具备干预的性质,因此成为手术性保存或者加固。
加固是对作品的材料加以结构性的巩固,是使其结构保持长期稳定所采取措施的总和。加固还包括对作品材料结构解体和变形的部分。加固还经常包括使作品符合当今社会需求和价值含义的举措。
在加固的过程中,在特定条件下,需要去除对真品保存不利的支撑部分或层理。在加固色彩层的时候,为更好地渗透,需要去除后期的打底层理或全部漆层或记录。
在加固的过程中,还可能需要某种弥补性措施,为粘连分散的局部而进行修复打底。不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基于技术的合理性。
直至现在,加固时也经常采用相当极端的方法,比如,复制画作的基础材料,替换基材或支撑部分,使用支撑破旧基础的新结构等。实践证明,在加固时,为使作品能够长久保存,允许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对材料结构做深度干预。
这样,手术性保存在很多情况下就不局限于普通的对作品现有材料的保护。手术性保存的方法既由作品的保存状态决定,又由历史形成的价值决定。因此,加固时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在选择技术方案的背后是世界观性质的认识。比如,现在仍然常用的复制油画画布的方法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作者的画布(或其他材料)不具备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做这样操作的时候,所有原作画布背面的记录都被复制到一张新的画布上,同时真正的记录在复制的过程中被破坏。虽然有照片记录,但仍不能弥补真迹被损坏的部分。
对被修复作品实施最小范围的干预是手术性保存过程中面临的方法问题。
根据对被修复作品结构作用的方法不同,加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一种是对作品的支撑部分或结构和表面的加固,在绘画作品中区分基础层、打底和色彩层,还包括作为最后一道工序的漆层。
在绘画作品中,内框和外框不是作品的一部分,但是应被看作文化珍品整体的一部分(如果属于作者的话)。
这样,客观上无法避免的干预行为(如果有损坏)属于对作品的加固,在实施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作品的干预。这一目标不仅要通过完善技术工艺来实现,而且还可以通过加强预防性保存措施来实现。
3.4绘画作品的发掘
发掘就是去除污迹,是作品在后期非作者本人的积存和补充的一系列工序的总和。其中包括去除(或刮薄)绘画表面漆层的工序。这一工序几乎在所有类型的文物工作中都存在,如果作品在各种维修、改造和更新中被曲解。发掘不仅面临过程本身的技术复杂性,可能做出去除作品历史形成的某一局部的决定本身就很复杂。有时候作品需要完整的发掘,即去除所有后期的补充,这样问题反而容易解决。或者为了保护作品的地位,不需要去除所有非作者的补充,这样发掘工作的决定也不会招致批评。
现代的观点是,发掘工作应基于对作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记录的后期补充的尊重。此外,以前对作品干预的痕迹在今天看来也具有历史意义。这说明,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因此,除了需要小心地保存真迹,包括时间的锈蚀外,发掘工作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做出“究竟要去除什么”的决定。
发掘,即去除作品的某些部分,显然不能算在对作品作为简单的物质实体的理解范围内。指出哪些是属于作者的(真迹),哪些是非作者的(非真迹),并且去除,显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任何记录或其他涂层都是某种具体行为所留下的真实的遗迹。换言之,发掘是在现有的保存状态下所做出的有利于保存艺术作品原生态遗迹的选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