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蓄 精于诊治热病、急症·陈乔林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
由于各有一定的疗效,一些制剂得以沿用至今。但在冠心病病机的基本认识上,主要还是瘀血阻滞心脉,治法系取活血化瘀。当今,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通心络胶囊则独领风骚,被广泛运用。这种现状反映出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学术思想之活跃和丰富,但在应用各种制剂时也显示出它们的局限性。特别是不问正气的虚实,一味活血化瘀,甚或长期活血化瘀,则犯虚虚之戒,戕伤正气。因此,有必要规范每种制剂的适应证,并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证本质及病证发展阶段的特征继续深化研究,以冀完善中医诊疗本病的方案。
(一)病机
明辨中医原本对胸痹心痛发病机制的认识,是准确辨证论治本病的前提,也有利于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深入研究。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一条中就开宗明义地说:“师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所以然者,责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痛者,以阴弦故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持同一观点,日:“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手少阴心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提纲挈领地道出了胸痹心痛以上焦阳虚为本,阴邪搏结致病的本质。正所谓“以太过之阴,乘不及之阳”“总因阳虚,阴得乘之”(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比类金匮胸腹寒痛十七则》)。
上焦阳虚,应当是指手少阴心气和膻中宗气虚。心脉不通,可由“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直接引起,《素问·痹论》也提到“心痹者,脉不通”。但手少阴之气和人之一身经脉的流动,都必须依赖膻中宗气的推动。膻中宗气,由水谷之海胃的清气上注于肺与肺气相结合组成。《素问·平人气象论》称:“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脉宗气也”指明虚里为十二经脉之气所聚。其宗气行于十二经隧之中,为脏腑经脉之宗。其中,当然也包含了手少阴心经。在发病上,若虚里“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者,有积矣;绝不至日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宗气绝不至,日死”与《素问·经脉》所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应是病理相通,表明宗气已竭,心阳颓败。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责极虚也”就在于此。宗气极虚,阳微火衰,血脉得不到温煦而运行不利,乃至凝寨不通。喻嘉言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胸中与太空相似,天日照临之所。而膻中之宗气,又赖以包举一身之气也。今胸中之阳,痹而不舒,其经脉所过,非缓即急,失其常度,总因阳气不运,故致然也。用薏苡仁以舒其经脉,用附子以复其胸中之阳,则宗气大转,阴浊不留,胸际旷若太空。所谓化日舒长,曾何缓急之有哉。”(《医门法律》)仲景“阳微阴弦”之病机论述,得到了喻氏图画般的诠释。
阳气衰弱不振,则肺之输布津液、脾之运化水湿功能皆失其正,痰浊由是而生。痰浊痹阻心脉,阻遏胸阳,发而为胸痹心痛。从这种发病机制讲,冠心病心绞痛,应是本虚标实证。而且标实证,痰浊发生在前,血瘀因痰浊滞涩心脉而发生在后。因此,胸痹心痛,可以是较单一的痰浊阻遏胸阳证,也可以是痰浊瘀血互结阻遏胸阳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五条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也提示:第一,胸痹心痛先是“气结在胸”,而非瘀结在胸,所以用的是宣痹通阳、化痰散结的气分药,而非活血化瘀的血分药。另一篇《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条详述血瘀胸满证,与胸痹截然不同。因此,若治胸痹不顾痰浊阻遏胸阳,径直只用活血化瘀,则失其治也。第二,胸痹心痛,临床表现有实证,也有虚证,如“人参汤亦主之”。应注意仔细鉴别,毋犯虚虚之戒。当然,临证的实际情形,往往是胸阳虚弱与痰浊(或痰浊瘀血)痹阻兼见为多。仲景认为胸痹发病为“阳微阴弦”,就是虚实互见之病机概括。
强调“阳微阴弦”在胸痹心痛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但并非绝对的“唯阳微阴弦”论。胃为水谷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与肺气相结合为宗气。而其“浊气归于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浊气者,即《灵枢·阴阳清浊》所谓“受谷者浊”。精,即指由归心之谷食精气所化生的营血。《内经》:“肺藏气,心生血,一气一血称为父母,二脏独居胸中,故日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者气聚之府,是谓气海,亦日膻中。”可见,膻中宗气是以心肺合精,气血相融为基础的。阴血损耗也必然导致膻中宗气不及,手少阴经和脉道得不到阴血的柔润而干涩艰行,乃至不通,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面。《伤寒论》第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表述了心阴阳两虚,虚里疲弱发生心鼓动无力、脉道失于充养的证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