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挫琴发展史及传承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3046883
  • 作      者:
    周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周明,浙江松阳人,1962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文革”中期,随父母移居山东省青州市。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小提琴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小提琴协会理事。
  1980-1984年就读于山东省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后任济南市歌舞剧院乐队首席,独奏演员。20QO年至今,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教学和室内乐演奏、教学。山东艺术学院交响乐团乐队首席。
  2008年介入挫琴研究,2009年受邀赴比利时参加第十四届“磬/CHIME”国际研讨会;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挫琴发展史及传承研究》(09YJA760024)。曾出版DVD光盘《“远古的回声”学术研讨暨作品演奏会》。
展开
内容介绍
  《挫琴发展史及传承研究/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所说的“挫琴”,是民间对一种弓弦乐器的称呼,因不同地区而有不同写法,如“锉琴”、“剉琴”、“磋琴”。民间称呼的方式,都是采用“弓子”(高粱秆或木杆)在弦上来回拉动的形象比喻,就像木匠用工具“锉”在木头上来来回回磋磨的样子,因而产生了“挫”、“判”、“磋”等不同写法。老百姓的俗称,写法上本无所谓“规范”,也各有道理,但为了统一,《挫琴发展史及传承研究/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一律采用“挫琴”的写法。
展开
精彩书摘
  对音乐与知识的毕生追求
  王全忠是令年轻人很敬佩的一位前辈,他对知识的专注,以及极高的学习天分,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虽然没有高等教育背景,他却懂得文字学、周易、速记,还会吹竹笛、拉二胡、拉小提琴等多种乐器。
  王全忠成长于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族中没有演奏乐器的传统,而他却有着异于普通农村人的音乐天分和独特视野。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学习始终是不变的状态,与之相伴而形成的是不拘小节、行为相异、性格古怪的个性。王全忠对知识的着迷似乎与生俱来,只要发现感兴趣的知识,立刻就能沉浸于其中,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谈到“速记”便是如此,据他讲,“五几年的时候,我村里有个老师,函授时跟着唐亚伟(九三学社社员,”亚伟式速记“创始人,”亚伟中文速录机“发明人)学习速记,毕业之后也不能用。我去他那里玩儿,看到有速记的书,就借回来看。当时很着迷,自己就开始学,那时年轻,一天只睡两个小时,学了3个月会速记了,而且学会就能用了。要学会速记,必须要学会语言的构造,比如,汉语里哪些词应用率最高,用声音去表现符号,怎样最节省,这一套叫副产品,现在还是那样,创作东西,谈话、理解还是用速记,那个东西很引人感兴趣,但是学起来很难.因为它得在脑子里换一个系统啊,譬如说,咱俩谈话,用汉字反映很快,但是你记不下来,你得把它变成符号(画),换成这种符号很难,学速记的口诀,唐亚伟说:练习、练习、再练习。”(王全忠)
  记得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天和几个小朋友缠着王全忠,央求着他给我们做速记表演,王全忠人虽话少但很和蔼,在院子里找了块石头就地坐下,从口袋里掏出笔和纸:“你们说吧”,我们几个顿时漫无目的地说了起来,一阵七嘴八舌,王全忠说:“停”,我们立即停下,只见王全忠的本子上画了许许多多的弯弯钩钩,王全忠接着将我们几个刚才说的话,一字不漏地复述了一遍。
  王全忠所掌握的“速记”技术,在之后的剧团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时每次剧团出去学习,用录音机录下唱腔,但没有剧本,唱词录不下来,便是靠王全忠速记记下字幕。
  1966年,王全忠高中毕业,回老家冯家村做了民办小学教师,在他的记忆中,当教师期间,几乎“没正儿八经教书过,整天的宣传毛泽东思想”。虽然“文革”阻断了大学之路,但对于王全忠而言,他从未甘心于现状,也从未放弃对音乐和知识的追求。在小学任教期间,他坚持自学二胡、竹笛等乐器演奏,以及乐理、作曲等音乐知识,且时常就遇到的音乐困惑请教周国庆。
  1969年,他参加了益都县毛泽东思想业余宣传队,在其中从事编曲、乐器演奏等工作。1970年,县里组织专业剧团,从各农村的生产队里抽调人员,王全忠入选,从此被调入益都县剧团。在剧团中,他演奏京胡等乐器,同时参与编剧、配器等工作。在剧团工作的十年,他的学习之旅依然未曾间断过,他工资所得大部用于买书,“买的书基本都是文字学方面的。”
  在研究古文字学的同时,王全忠也开始自学钻研《周易》,直到现在退休在家,《周易》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在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之中,笔者有幸得到王先生诸多先知性的提点。他为人之豁达,看待问题的宏观视野令笔者咋舌。
  说到王全忠读书的境界,至今仍有一段笑谈令人感慨。我曾多次听父亲提起过王全忠读书的故事:在那个年代经常要开会,要举手表决,这种场合中,王全忠总是手拿一本书,将书打开放在双腿上,整个会议很少抬头,眼睛几乎一直不离开书本,让举手时他就举手,不管是与否。
  在那个政治纷乱、人心浮躁的年代,王全忠依然能够有所专攻而潜心读书,这一求知的境界、坚定与视野是令人敬佩的。当然,王全忠做到了用知识把握自己的人生,这一点是如今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一辈也很难做到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以筑为中心
第一节 有关挫琴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研究动态
第二节 挫琴起源的百家争鸣
第三节 “筑”的流变与发展m
一、古代文献中有关筑的文字记载
(一)筑的流变1
(二)筑的形制
二、多个焦点的“殊途同归”——考古发现的筑
(一)长沙马王堆汉墓之仙人击筑图、明器筑
(二)广西贵县罗布泊西汉初期墓之明器筑
(三)江苏连云港西汉墓及河南新野汉画像击筑图像
(四)绍兴306号战国墓乐舞模型
(五)战国初期曾侯乙墓5弦、10弦乐器
(六)战国中期五里牌406号楚墓十弦琴
(七)“西汉长沙王室墓”之明器筑和实用筑
三、筑的演奏形式
(一)文献中的一个关键词“击
(二)考古图像中的持弓
(三)筑弓实物
(四)松香

第二章 “国家在场”:挫琴的首次发掘
第一节 挫琴的首次发掘与学术研究
一、百花齐放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国社会语境重置的契合
二、世纪之交学术视野中的挫琴研究
第二节 以民间为中心: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
一、民间文艺“大繁荣”的话语权动因
(一)文艺界政策
(二)以民间文艺为中心:中国音乐周
二、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
(一)筹备会演
(二)民间音乐的价值重估与更新
(三)古乐器的符号学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探索式发掘
三、音乐会演历史价值生成的再判断
(一)尺度之一:中国弓弦乐器本源的再讨论
(二)尺度之二:两个新的民间阶层的产生
1.民间音乐家
2.民间音乐工作者
附:会演获奖名单
第三节 民间艺术成为公共空间话语分支
一、挫琴艺人赵彩云
(一)奔波于两个时代的农民赵彩云
(二)赵彩云:公共空间的“依附”与“创造
一、集体无意识的萌动:音乐工作者对挫琴的首次挖掘
(一)20世纪50年代见证者的回忆
1.挫琴艺术的挖掘与音乐会演
2.反响:挫琴艺术的公共空间的开拓
3.挫琴演奏在山东省音乐会演后的反响
4.记忆中的赵彩云及挫琴演奏
(二)刘新丰:历史文本的复制者还是书写者
1.刘新丰与挫琴
2.刘新丰与妻子姚淑萍
3.言为心声
第四节 “花开几朵”:挫琴艺术存在与传承的文化地理语境
一、挫琴艺术存活的文化语境:说唱艺术与民间乐种的兴衰
(一)特色话语空间:明清俗曲与说唱艺术的繁荣发展
(二)山东民间乐种:枣木杠子乱弹
……
第三章 青州旗城——一件乐器的存续环境
第四章 挫琴的首次研究
第五章 挫琴艺术在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的再“发现
第六章 浮光掠影——世界弓弦乐器的变迁
第七章 挫琴复制研究
第八章 挫琴曲谱研究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图片索引
附录三:挫琴曲谱一览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