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最早接受人文主义思想并在艺术上充分体现的国家,在造型艺术和文学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芭蕾舞与歌剧等许多艺术形式一样,也产生于人文气息浓厚的意大利。在当时的意大利城镇出现了城市歌舞,并很快成为城市中各种手工业行会的重要集体娱乐手段,于是又称为“行会歌舞”。这种流行于民间的歌舞形式进入宫廷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舞会舞蹈,即意大利宫廷重要的娱乐形式“化妆舞会”,很快它又演变成一种综合歌唱、舞蹈、戏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表演形式,它有着明确的主题、众多的人物和引人人胜的戏剧性情节,在当时意大利的各个公国极为盛行。
当时的意大利还是一个城邦国家,各个城邦的君主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力和财富,经常举办节日庆典演出,其中包括舞蹈演出。这一时期,舞蹈已作为主要社交手段之一倍受人们重视,有教养的男女都擅长各种社交舞蹈。最为著名的是1489年在托尔纳,由贵族贝尔冈卓·奇·波塔承办的一次“席间芭蕾”《俄尔普斯》。这场歌舞演出由男女贵族自己饰演,采用一些与舞会礼仪舞蹈相近的舞蹈,表现了希腊神话英雄伊阿宋偷盗金羊毛的故事。类似的席间歌舞在当时十分流行,包括朗诵、歌唱、乐器演奏和舞蹈表演(当时被称为entrees“出场”)几个部分。这种歌舞表演出现的人物包括奥林匹亚斯山诸神,英雄和象征人物(善恶荣辱、山川河流,光明黑暗、一年四季)等等。这种新形式的歌舞人们习惯称为“芭蕾”,它为后世芭蕾舞剧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意大利宫廷与法国宫廷的联姻及文化交流,席间歌舞传人法国。
史学家将当时意大利盛行的芭蕾分为三种:广场马队芭蕾、室内宴会芭蕾、席间芭蕾。广场马队芭蕾又分为两种,一是在露天广场举行,又称“凯旋式”,常用于迎宾仪式,舞队中时常穿插巨型彩车;二是大型团队舞蹈,规模宏大。室内宴会芭蕾是包括朗诵、演唱、哑剧、席间芭蕾在内的大型宴会节目,《俄尔普斯》即属于这一类,它多取材于希腊神话,演出场所在豪华的宴会厅中心,表演者身着华丽的服饰,在三面布置有精致逼真的景物的大厅上演。席间芭蕾是在宴饮席间主人为客人准备的舞蹈表演,内容多与宴会相关,如吃猪肉时跳狩猎舞蹈,端上鱼肉时表演海洋或河流的舞蹈场面,主人敬酒时斟酒女神就翩翩起舞。意大利娱乐性芭蕾活动的日益普及,使这个国家在当时成为欧洲芭蕾舞蹈的中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