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付结算丛书:货币、支付和流动性》由12章组成。在第1章我们提出将贯穿全书的基本模型环境。尽管我们在中间引入了不同的变量,但我们所用的所有模型都具有某些共同点:竞争性和双边交易交替出现的市场结构,以及拟线性的偏好,这些与Lagos和Wright(2005)相同。
第2章至第5章,我们展示了带单一支付方式的基准经济。在第2章中,所有交易都通过信用进行。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存在不同类型摩擦的情况下经济是否能通过信用来实现商品配置。在第3章中,我们考察了摩擦导致信用安排非激励可行的经济,并显示了不兑现货币的作用。不兑现货币体现的作用可被明确为一种记录维持技术。第4章使用基准货币经济来检验非集中市场上不同定价机制所导致的配置。第5章研究可分性、便携性和可识别性等货币属性是如何影响其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以及配置的。
第6章和第7章专注于货币政策。在第6章中,我们分析不同价格机制下的货币供给最优增长率以及非集中交易市场中摩擦的特征。我们非常谨慎地解释弗里德曼规则在何种情况下是最优的,能实现最优配置,并且是可行的。第7章假设货币增长率是随机的,并且考察不同信息结构下通货膨胀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第8章和第9章关注货币交换与信用交易共存的经济,在第8章中,我们提出了货币和信用能共存的不同环境,并且研究了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信用的使用的。在第9章中,我们引入结算摩擦,并探讨了这些摩擦是如何影响配置,以及是否存在最优政策反应的。
第10章和第11章考虑了货币和其他资产的共存,如其他货币、资本和债券。第10章研究了多重资产存在时的货币均衡,并聚焦于回报率占优难题。第11章探讨了对于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意义。
最后,第12章采纳了存在中介机构的连续时间版本模型,以描述场外市场的功能,并研究交易摩擦是如何影响资产市场、资产价格和不同的流动性测度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