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现代中医名家临证类案.血证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473924
  • 作      者:
    鲁兆麟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学家。194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鲁春溥承受家传,师从于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鲁兆麟幼承庭训,亦立志于中医事业,于1959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后师从中医泰斗任应秋教授,致力于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文献学研究,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务,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专论》,与王永炎院士共同主编《中医内科学》高级参考书等。作为我国中医医案学研究的创始人,主编了《二续名医类案》《中医医案学》,为中医医案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
内容介绍
  2003年开始,作者组织相关专家在《二续名医类案》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了中医医案的整理研究工作,进一步对中医医案进行遴选、甄别,使该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整理完成了《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的编撰工作。2013年,《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一书,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这是对本项工作的巨大肯定。《近现代中医名家临证类案:血证卷》即在《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的基础上经过重新整理编次而成。
展开
精彩书评
  ★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清代名医方耕霞亦云:“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试读。”研习历代中医名家医案,不仅是学习先贤诸家临证法要之门径,更是医林后学切实提升诊疗水平之阶石。“将赡才力,务在博见”,本套丛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各科疾病历代中医名家的真实医案,相信会为中医学人提高中医临证水平提供帮助。
  --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医案学创始人 鲁兆麟
展开
精彩书摘
  《近现代中医名家临证类案:血证卷》:
  丁济万
  陆,阴虚肝火犯肺,阳经损伤则血上溢,咳嗽吐血,血色紫红,舌薄黄边绛,脉弦数。当宜养阴凉肝、清肺祛瘀。
  京元参二钱生石决明一两怀牛膝二钱冬茶叶三钱茜草根二钱侧柏炭一钱半黑建草三钱甜光杏三钱川象贝各二钱仙鹤草一钱半十灰丸蚕豆花露一两
  《丁济万医案》孔继菱
  此本咳嗽吐血证,起于肺,延于胃,缠绵不已,渐渐发热。至今肺胃痰实,壅遏气道,咳息不利,为膜为喘,郁极热甚,烁伤真阴,病之危迫,何待复言?夫吐血本伤阴之甚者,阴已伤而热烁之,日耗日涸,并衰残之微阳亦不能配,乃成骨蒸之热。目下脉来细数短促,参伍不调,忽行忽止,乍大乍小,根脚已无,败象全见,一不治也;热盛痰多,二不治也;大肉消脱,三不治也;音哑无声,四不治也;大便过频,小便过少,五不治也。具此五不治,实属十死无一生之候,欲于死中求生,不过勉尽人事,侥幸于万一耳。然予至此七日矣,细心察之,又于不治之中,而得可望者五。以脉言之,其参伍不调犹是也,而细者渐大,短者渐长,根脚已渐固;是其所以忽行忽止者,痰壅经隧,脉来不利,得间则奔窜而前,被阻则淹滞在后,非脾败之征,命绝之说也,是为一可望。前者咳嗽干涩,痰不易出,每逢过午日夕之时,热在胸膈,如炎如焚,口不能言,身有能动;今痰出渐顺,热亦渐清,扪之如前,问之无苦,是其热已外散,而不尽内郁也,是为二可望。惟大肉既消,一时岂能遽复,然前者食多便多,是即胃火克食,脾阴不守,大非病者所宜;令饮食从容,不多不少,既无邪火杀谷之患,自无壮火食气之忧,形之复也有兆矣,是谓三可望。音哑无声,肺金受病,此本娇脏,最易伤残,然为肺坏之音哑,则必一侧而卧,咳兼脓血,腐败如粥;为痰锢之音哑,自当转侧不废,咳唾稠黏,别无败血,今痰无血丝,辗转如常,其非肺坏可知,又兼连朝以来,渐能发声,何患热尽痰清不复清肃之常度乎?是为四可望。至于大便之频,真元衰也。惟脾阳不举于上,肾阴不用于下,是以大便日多,小便日少。今小水渐长,真阴渐复,关门自有扃键矣,是为五可望。夫难测者,命也;可凭者,理也。此病于不治之中,调之而得五可望,未始非吉凶转移之机,然阴亏已极,阳微已甚,痰涎之内蔽者方深,邪热之潜伏者不少,于此言治,危乎?微乎?非鲁莽胶固者之所徒能问津也。何也?阳微则当补气,阴亏则当补血,补气莫如参、术,补血莫如地黄,此举世所共知也。而此时此证,参、术、地黄皆有害。夫今日上党之参,非昔日之比也,辽参不可得,不得不用此种,又多赝伪,故其性不醇良,反多燥劣。术性之燥,抑又过之。当正虚邪旺之时以此补气,果其所补者无形之元气乎?抑易动之邪热乎?热得参、术,必将大炽,是适以伐垂绝之阴而助炎上之焰、也。地黄尚有佳者,而痰涎方盛之会,又苦其滞而泥膈。夫养阴之药,非下咽而遂达于阴也,脾胃输其气于肺,由肺而散布,始得各归其所之。今肺胃尽是痰涎,地黄又属浊阴,阴精上奉,同气相得,早已进化为痰,黏合胶结而不可解,岂复有余气下输肾家生无形之真阴乎?必不能矣。故此一证也,参、术禁,地黄亦禁。推而至于芎、归,性动而气温,又血家所最忌,不待言矣。然则此证之治,如之何而后可?日:养阳而勿助其热,养阴而勿生其痰。结痰不动,活之使得渐开;邪热上泛,解之勿令速尽。夫热为邪热,何以不令速尽?以此证阴亏已极,阳微亦甚,借此邪热支撑旦夕,一旦退尽,势必不复起动。又恐清冷太重,伤及脾阳,元阳与邪热并退则饮食不进,肤冷肢硬,朝不及夕矣,热可易清乎哉?总之,此证危险已极,治法不得不慎。治得其法而终不得生,病也,亦命也。治失其法而遂不得生,病也,则不得尽委之命矣。司命之谓何?岂可以鲁莽之见、胶固之胸轻焉以尝试哉?
  从侄孙昭瑾,年二十。丙辰春,咳嗽吐血,诊其脉,数而短。嘱令服药,温不在意。丁巳五月,病大遽,咳嗽发热,过午尤甚,兼之喘渴呕吐,胸膈痞闷,皮肤枯燥,大便溏泄,饮食减少,脉数更甚于前,然浮之有余,沉取无力。为立案日:此阴亏阳旺之证,古所谓虚劳,世俗所谓发热证也。经云:阴虚生内热。惟其阴不足,热自内生,故时交阴分而热尤甚。咳嗽喘闷者,肺受火烁,气不下降,故冲激而上逆也。逆之甚则胃气亦随而上,故呕吐。呕吐则伤液,热复蒸之,安得不渴?此肺与脾胃之病。皮肤枯燥,肺病之外证也;食少便溏,脾病之内证也。兼之面无血色,脉来空虚,心阴之亏可知。心肺脾俱病,此证不为不遽。然少有可望者,行立尚未需人,肾经犹可支持;爪甲未至干枯,肝阴犹能外荫;而肌肉瘦削之中,犹未至骨锋尽露,是脾虽病,而亏损未尽,犹有可转之机。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咳血
第二章 吐血
第三章 便血
第四章 尿血
第五章 紫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