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论一部电影的科学修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349815
  • 作      者:
    科学松鼠会和它的朋友们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电影正看得如痴如醉,有人在一旁冷冷地说:“哦,这不科学。”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放松一点嘛朋友,我们不想打扰你的观影兴致,也不是吐槽爱好者,只想多提供一个看电影的角度。

  如果你也在看电影时嘀咕过:“这可能吗?”“那是什么?”
  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量身打造。

  和科学家一起看电影,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所收获!

展开
作者简介

  科学松鼠会(songshuhui.net),是一个致力于在华语世界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的传播公益组织,他们的理想是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更多人领略其中的美妙。成员包括来自国内外各院校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以及来自中国国内各媒体的科学记者、编辑。已推出过《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吃的真相》、《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冷浪漫》、《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等科普畅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S先生,可以理解成松鼠,也可以理解成科学(Science),它负责从科学角度解答好奇宝宝们看电影时冒出的奇怪问题。如果你也爱在看电影时胡思乱想,欢迎坐过来,找出这些经典电影,和S先生一起来看第二眼。

  未来属于好奇心,好奇心属于“这也许没什么用但我就是想知道”星人。

展开
精彩书评

  电影是我描述事物的途径,我愿意了解并接纳这个世界的任何一面,这本有意思的书,让我看到了它原本不那么显性的一面,图像、形象之外,还有数据和基本规律。在这里,科学的精准和文艺的多义居然无缝对接,它可以是电影呼啸翻涌的情怀里让人心下妥帖的技术细节,也可以直接用来构建电影本身。

  ——导演 贾樟柯

 

  电影汇聚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进展,一切成果。比穿越而来的宋朝人幸运的是,我们是站在一个连贯的人类经验线上,不但知其然,而且愿意并有能力知其所以然。
  这本书做的就是这件事,从电影里的星星点点入手,扯出一条线头,帮我们梳理时代进展,以及我们的经验成型过程。
  它之所以让人感到兴味盎然,并且读出一种热烈讨论的节奏和基调,就是因为策划者、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了类似的默契:咱们是一群兴致勃勃的人。

   —— 影评人 韩松落

 

  《植物人怀孕的问题》,《与金刚相爱的问题》,一本科普读物,信手一翻就看到了这两个问题,我登时懂得了,什么叫做业界良心。
  ——编剧 史航

展开
精彩书摘

  《地心引力》完美运用了3D技术,给观众带来了逼真的太空体验。男航天员和女同事从航天飞机出舱维修太空望远镜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随后两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自救。那么,真实的太空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


  《地心引力》:把太空拉回现实
  《地心引力》Gravity / 导演: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ón

  文/赵洋


  太空救援的真相
  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航天飞机时就考虑过太空逃生的可行性。当时构想了一种充气锥伞式的单人返回器,航天员可身着航天服蜷在锥伞中心的球型充气织物舱内——像透明球中的老鼠一样——再入大气层。但已建成的两个营救舱从未使用过,更没有进行过太空实验。1985年,有人提议通过载人机动单元(就是影片中男航天员背着的装置,可以不连接脐带任意飞行)转移至营救舱,或是搭救在太空中处于危险的宇航员。但这些计划也只停留在纸面上。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时失事。一些美国媒体认为NASA应该事先发射另一架航天飞机与之对接,把哥伦比亚号上的航天员救下来。NASA从谏如流,在2005年航天飞机复飞前组建了一个由4名航天员组成的应急救援小组,随时准备乘另一架航天飞机升空,执行救援任务。
  俄国人对太空救援的兴趣发生得更早。1969年,航天员曾通过联盟4号、5号飞船进行太空行走,被认为是演练出舱营救航天员的试验。就在同一年,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一部《蓝烟火》(Marooned)上映,里面有遇险的美国航天员出舱,最终与苏联飞船对接获救的情节。该片荣获第42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所以《地心引力》也应该星途坦荡。但要像《地心引力》中那样,实现人员在不同国家航天器中转移逃生,只有在1975年的阿波罗-联盟号飞船对接和1995年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对接试验完成后才有可能。
  航天事故的发生往往极其突然,根本来不及展开救援行动。在三起造成人员死亡的重大事故中,苏联的联盟11号、美国的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设备自救。
  航天飞机退役后,目前国际空间站只能靠联盟号飞船充当救援工具。最坏情况是空间站发生了不适合人居住的事故(如着火、爆炸、碰撞、气压迅速消失),必须紧急撤离。由于事发突然,要用预先计划的程序。若航天员正在航天器外工作,要重新回到空间站并在进入飞船前脱掉舱外航天服。联盟号的快速反应时间约10分钟,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3分钟就可离开空间站。但它只有3个座位,而空间站上最多会有6名航天员,所以一般总有两艘飞船停泊在国际空间站上。
  更大的、具有救援功能的猎户座飞船正在研制中,它将具有自动脱离轨道并载着6个人着陆的功能。前提是这6个人要在一分钟内从空间站的各个位置出发,抵达救援飞船。所以,生命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在地面上如此,太空里更是这样。


  航天员有几条命?
  在影片中,女航天员漂浮于近地轨道空间,在太空望远镜、航天飞机、空间站和载人飞船构成的技术环境里挣扎求生。这些壮丽惊险的场面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所以你不能较真纠缠于这些航天器其实不在一个高度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失重状态和航天器内外场景的还原十分真实。但它毕竟不是纪录片,少许硬伤令纯正而天真的科幻迷和太空迷如鲠在喉。正如NASA前航天员加勒特?赖斯曼(Garrett Reisman)所说:“正因为这部影片搞对了那么多细节,才使少数几个纰漏尤其让人不自在。”
  最明显的差错是航天服。女航天员进入国际空间站后脱下舱外航天服时(航天飞机舱外服应先脱下半身,再脱上半身,影片里搞反了),身上并未穿着液体循环冷却服。近地轨道向阳面和背阳面的温差可达300摄氏度。如果没有覆盖体表的液体循环管网帮助航天员保持体温,在长达几小时的太空维修期间,她要么被冻死,要么被烤死。后来因为降落伞绳缠绕不能离开,女航天员还得爬出联盟TMA飞船手动切断伞绳。这时她只穿着舱内航天服而没有带任何生命保障装置,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生命保障装置的作用是通过脐带对航天员提供氧气和废气的交换、换热、供电和通信。影片中这一过程持续了几分钟,仅靠舱内服空隙里的那点儿氧气是绝对不够用的。
  冒险出舱手动切断伞绳也是多此一举。联盟号飞船设计师考虑到降落伞发生故障需紧急抛伞以及返回舱落地后可能被降落伞拖着滚动的情况,在伞舱内装了切割器。航天员在舱内可手动操作遥控切伞绳。
  为了使失去动力的联盟号飞船飞往中国空间站,女航天员别出心裁地启动着陆反推火箭助推。为了“欺骗”飞船电脑,她把飞船距地面的高度改为零,使反推火箭自动启动。问题是,反推火箭喷口被锅盖一样的防热大底罩着,不抛掉防热大底是启动不了火箭的。而影片中仿佛并不存在防热大底。而且,返回舱上的伽马射线高度计利用反射原理测量距离。它可不像闹钟,探测数据是改不了的。
  在空间站内部发生火灾时,女航天员应该迅速找到每个舱室都有的防毒面具并佩戴,而不是四处乱窜。那样只会吸入浓烟而窒息。最后一个愚蠢的行为发生在神舟飞船返回舱溅落后。她贸然打开侧门,导致返回舱进水沉没。其实该飞船返回舱根本没有侧门,即便有,也应该首选舱顶门开启才对。
  女航天员已经克服了这么多困难活下来了,男航天员更没有理由轻易赴死。当时他们二人和空间站已经相对静止了,并没有离心力把他往外拽。只需拉动他的系绳,就可以把他拽回空间站。或许导演考虑的是:一个大明星的提前牺牲,不但能调动观众的情绪,还可以降低制片成本。

  普通生命与地球困境
  作为近年来少见的优秀太空题材影片,很多观影者都把《地心引力》和《2001:太空漫游》相提并论,认为二者给观众带来了相仿的逼真太空体验。但这两部影片是有本质区别的。
  《2001》的基调是乐观主义,人类的太空探索行为触发了宇宙间的“智能生命识别装置”,幸运的宇航员被更高级的存在提升为太空生命。而《地心引力》中的人却与太空环境格格不入,幸运儿仅靠挣扎和运气活命。《2001》中最大的震撼是宇宙的神秘和不可知,而《地心引力》的震撼则来自近地空间的壮美和凶险。所以说,《2001》是向宇宙本身致敬,向神一样的智慧文明致敬。而《地心引力》则是向普普通通的智慧生命致敬,向孕育这种生命的地球环境致敬。
  《地心引力》在价值立场上是反技术乌托邦的,对太空的态度是现实主义的,只有对灾难的处理是中规中矩的灾难片路数。它可以被称为反传统的太空科幻灾难片。在以往的太空科幻影片中,也有对太空环境描绘逼真准确的,但主人公往往得到“提升”的奖赏,这奖赏或是做出新发现,或是拯救他人,甚至是位列仙班。但这部影片不一样,主人公苦苦挣扎,她得到的最大报偿不过是保全性命。更可恶的是,这部影片里没有反派,与她作对的只是太空本身和人类建造的技术环境,她只能适应却无从改变。还不如《异形》中的女主人公,人家好歹在与非我族类的怪兽搏命。
  主人公在整个过程中与真空、微重力、辐射抗争,与她半懂不懂的飞船和空间站斗智斗勇,还得与因为人类愚蠢而产生的太空垃圾玩躲避游戏。
  太空垃圾造成的航天险情不胜枚举:1983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碎片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提前返回地球。1991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差一点与苏联的火箭残骸相撞,当时发现号与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千米,幸亏地面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悲剧才免于发生。2009年2月10日,俄罗斯和美国的两颗卫星在太空相撞,给准备去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航天飞机制造了很多安全隐患。
  当报废卫星和其他太空垃圾在轨道上越积越多时,它们互相碰撞的概率也将变大。被撞击的物体将会碎裂成无数同样危险的碎片,引起更多连锁撞击。直到地球周围形成一个碎片带,近地空间完全被碎片笼罩,再也没有航天器可以突破这个由碎片构成的牢笼。人类将被禁锢在太空垃圾网包裹的地球上。《地心引力》就预言了这样一个可怕的后果——如果这样的事件发生,人类将再也不能踏出地球,直到那些太空垃圾缓慢地被重力拉回大气层。
  《地心引力》只对太空生活的凶险惊鸿一瞥,弱化了其乏味乃至恶心一面,比如宇航员多天不能洗澡,太空行走要裹着尿不湿和液冷服,还要小心别吸入自己的呕吐物。但它就像一股牵引力,把观众对于太空不切实际的乐观想象拉回到现实的地面上。在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而言,太空中的主宰者还是冰冷的自然规律,而不是神一样的智慧文明。生命要想跨出这个孕育了我们30亿年的摇篮,还得多加努力才行。

展开
目录

序:让我更懂你(韩松落)
前言: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杨杨)
1 非介入语境下的人体符号文本分析
偷个梦来看看,不是不可能!(尢又)
国王的演讲,国王的口吃(悠扬)
“基因歧视”正在步步逼近(DNA)
有痣之士不必慌……有痣之士需当心!(李清晨)
跑步有风险,阿甘需谨慎(赵承渊)
奶爸团预备役!又麻烦,又健康(圆儿)
嗨,孤独的朋友,你也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吗?(严锋)
植物人怀孕问题(游识猷)
冻人问题(游识猷)
断指再接问题(游识猷)
吮毒问题(游识猷)
割舌刎颈问题(日色提)

2 数字意象与理性派叙事的最优值判定
旗袍上的密语——莫尔斯码小史(Albert Jiao)
赌场老板不靠数学,靠人性贪婪(木遥)
如果我是陈永仁,我会选择“盲签字”(奥卡姆剃刀)
数学家纳什:真实经历比电影更意味深长(方弦)
一场层层调用的函数大战(anpopo)
人脑电脑信息交换问题(猛犸)
子弹飞……的问题(沐右,水龙吟)
跳机追逐问题(沐右)
高空跳水问题(水龙吟)
气球问题(水龙吟)
宫崎骏的飞行情结问题(瘦驼)

3 有机能源类型化解构效应初探
想捕捉人类早期文明?去《阿凡达》看看!(邢立达)
《侏罗纪公园》大起底(邢立达)
好吃好看好用好豚鼠!(瘦驼)
选松鼠挑坚果,太合适了!(瘦驼)
飞跃瀑布,收获巅峰口感巧克力(云无心)
赵孤想吃一碗面,还需再等五百年(瘦驼)
狄仁杰,不做科研真是可惜了!(白鸟)
与金刚相爱的问题(Marvin)
汤婆婆花园问题(史军)
龙猫问题(瘦驼,史军)
椰子水输液问题(史军)
断肠草问题(史军)
一粒种子种地问题(田不野)
食物相克问题(云无心)
多吃鸡蛋的问题(云无心)

4 关于客观世界命运的近期研究进展及未来预测
《地心引力》:把太空拉回现实(赵洋)
谁发现了时差(赵洋)
瞬间转移?说易行难(赵洋)
时间旅行悖论问题(猛犸)
平行世界问题(小庄)
太阳黑子问题(Steed)
气候突变问题(Poguy)
进入地心问题(沐右)

尾声:老祖母不必跳下船(杨杨,田不野,小老虎也)
后记:S先生总是有办法(杨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